の冰雨轩¤吧 关注:3贴子:131
  • 0回复贴,共1

【怀念】 走过校园民谣的日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经历了伤感七月的大学校园,宁静而祥合,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大学生,金色九月又要为它送来一批菁菁学子。可是那曾经在校园里流淌的《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却被悄悄带走……,留下的只有不变的大学校园。1983--1993,高晓松在《青春无悔》的文案中这样写到:“无法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确切模样,只记得那些书包里的诗社。还有女生们收集的写满小诗的书签。那时候写一首诗比现在唱红一首歌收到的信还多,那是个白衣胜雪的年代,四周充满才思和风情,骠悍和温暖。”他的无法描绘的描绘,我相信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都会明白,那样年轻的时代里,一定会发生一些永远无法忘却的故事。  1994-2004,十年来,众多当年的校园歌手成为了流行歌坛台前幕后的明星;十年中,校园歌坛也在不断产生新歌、新人;十年前我们这批听着《同桌的你》的成长的一代,已经经历了梦幻般的大学生活,走上了社会,留在我们身后的只有对校园生活的留恋,和那无法忘却的校园民谣的回响。 

  “我亲爱的兄弟,陪我逛逛冬季的校园……”,“明天你是否会想起,……”,再次听到这样的青涩的声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老狼、李晓东他们的演唱技巧那时是那样的粗糙,可是,校园原创音乐是青年学生的心声,是他们用来歌唱青春、歌唱生活、憧憬未来的美妙心曲。在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中,以青年人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像一条清澈的潜流,于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中溯流前行。随着中国知识青年群体的逐步扩大,“校园情结”必然更能成为广大知识青年热烈欢迎的节目内容,也必然成为广大歌迷挥之不去的永恒情怀。 

  带着这样的情怀回想在2001年7月一个同样炎热的山城夜晚,当我和同学们享受毕业前操场上最后一个不眠夜时,一位同学突然唱起《睡在上铺的兄弟》,在我的同学们泪水滂沱的时候,我心如刀绞但欲哭无泪。我想,我的很多同龄人都会有类似的故事,那张《校园民谣I》 在高中时代成了我们这一代跨进大学校园的另外一种原动力,使我们有了一个提前怀旧的大学生活,我们用它指导着自己自己在大学校园中的爱情基调,也用它测试自己青春萌动的忧郁与前途未卜的彷徨。那种感受,直到我们经历了大学生活后,当路人纷纷漫不经心地哼着《同桌的你》的旋律,才开始渐渐隐退。 《校园民谣I》之后,那一班意外制造了校园民谣风暴的音乐人,仍想再接再厉,却迎来了惨败的销量。事实证明,风花雪月的,烂漫怀旧的,颓唐忧郁的,莫名伤感的,无权无势无 名无利的东西,永远成不了主流。但是它是在我们生活中的校园情结是无法磨灭的,“从前的淡淡的欢乐与忧伤,纯洁的歌声与思念,一尘不染的生活,简单而朴实的愿望”的《蓝色理想》,不知道现在您实现没有,可是我相信您不会放弃对它的追寻。在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校园中高贵而又平凡地存在着,在生活的滚滚浊流中永远不会被弃之一旁。高晓松自己说:“校园民谣是一次成功之极的商业炒作,它是内地音乐界刚刚引进企划这个职位后最成功的宣传案例,可以说今后‘校园民谣事件’不是作为一个文化或是音乐流派来传世的,而作为唱片公司讲到包装的时候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那时侯歌也很少,那时候还有很多人愿意在深夜听一张唱片,看完一本书后掩卷思考,而现在大家审美的惰性比那时候深很多。艺术的一个基本理论是创作和接受,两者缺一不可,可是今天的接受机制非常恶劣,形成不了一种社会思潮,所以再想作到从前那样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种校园情结的炒作不会结束。 《校园民谣I 》之后,高晓松是那拨人里仍佳作频出的一位。可能是因为在他心中残存的真诚与浪漫生命力更久一点。过去的作品中多的是“那时”与“不再”,但一切真成了“那时”,真的“不再”的时候,心里确是一片释然。 
  如今的高晓松,脸上的青春痘一个也没有少,老狼也开始唱那些极为商业化的歌曲的时候,我们也都成为了每天为生活奔忙的人的时候,我们的脚步超过了带着我们成长的校园民谣,把青涩的校园留在记忆里。 



1楼2006-09-09 08:5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