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盐吧 关注:50贴子:417
  • 11回复贴,共1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 

一、先秦历史散文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位。《汉书·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发布的各种政令,文辞简练。《春秋》是鲁国的遍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 

应该说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此书丰富多采,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摇(没找到这个字)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样。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布衣之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假虎威、画蛇添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晁错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问,在语言和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二、诸子文章的风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风格是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其中许多形象化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例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这既是对松柏的礼赞,又是对一种坚强人格的称颂,形象与哲理交融在一起。 

《墨子》一书,语言质朴,但有很强的逻辑性,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的总结。例如,《非攻》篇中说:“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人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以下又从盗窃别人鸡狗说到,侵略他人国家,指出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亏人自利”的不义之举。这样的由小及大,层层推进,既是演说,又是比喻,论证明白而严谨。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端锋芒显露。例如,忘了是哪篇了,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对齐宣王所问“齐恒晋文之事”避而不言,却引齐王谈论王道。在对话中,孟子经常连连发问,步步紧逼。他的雄辩锋芒,有时竟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的文章还善用比喻。他在谈及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时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样的,有时整段用,有时全篇用。就象“鱼,我所欲也”,就是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论主旨。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大量的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象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天际,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是可笑的。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是渺小的等的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写诸侯间的战争时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蜗牛的左角,一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象这样的奇幻的想象,在《庄子》中还很多。 

《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有一篇写亡国的理由,竟写了47条之多。他的文章中也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我们今天还在运用的成语,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都出自《韩非子》。 

先秦诸子散文风格多样,或气势磅礴,或雄辩锐利,或浪漫奇幻。诸子散文对我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P属地:上海1楼2006-09-08 12:26回复
    己的主张纷纷著述立说,遂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采的诸子散文著作。

     据《汉书·艺文志》,先秦诸子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其中儒家著作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著作有《老子》、《庄子》;法家著作有《韩非子》;墨家著作主要有《墨子》;杂家有《吕氏春秋》等。

     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主要经历3个阶段:①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老子》为代表,以简短的不成文的语录体或格言体为主要形式。其中《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全书没有完整的体系和篇章结构;风格温文尔雅、雍容和顺;语言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不少成为常用的成语或格言。②战国中叶,以《孟子》、《墨子》、《庄子》为代表,以富有文学性的对话体为主要形式。其中《孟子》以善辩著称,多带驳论性质。其论辩,高屋建瓴,锐气逼人,机锋百出,喷薄有力,往往有一种“其锋不可犯”的气势,使对方理屈词穷,无以置辩。《孟子》虽尚未脱离语录体,但无论从篇章结构,还是文采言辞来说,都较之《论语》有了很大发展。《墨子》成书略晚于《孟子》,在形式上仍属记言,但已不是只言片语而是首尾完整、富有逻辑性的论文了。它质朴无华,以逻辑严密著称。《庄子》虽然也未完全脱离对话论辩的形式,但已实现了向专题论文的转化。它行文汪洋恣肆,想象奇特,寓说理于形象之中,极富于文学色彩。③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它们已完全摆脱了以驳论为主的对话体,成为讲究逻辑、注重修辞的学者个人的论文集,以正面论说为主。其中《荀子》可称为长篇专题学术论文集。它论点突出,比喻繁富,注重修辞,表现出高度的组织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和技巧。《韩非子》多为长篇议论文,有立论,有驳论,峻峭挺拔,切中要害,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是百家争鸣不断深入的结果,也是先秦论说文体成熟的标志。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没有巫、史之官的文化垄断,也没有秦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和汉儒经学的禁锢,作家思想解放,敢于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这正是诸子散文争奇斗艳、风格各异的原因。

     历史散文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朝及各国王者身旁都设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书·艺文志》)。大事记于策,小事记于简。把简策按时间顺序编列起来,就成为史书,或称“春秋”,或称“史记”。据《墨子·明鬼》记载,当时有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等所谓“百国春秋”。只可惜这些诸侯国的“春秋”后来大都亡佚了,只有“鲁春秋”流传下来,这就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

     《春秋》相传为孔子所著。它记事极为简略,用字严谨、措辞隐晦,暗喻褒贬。这种写法被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或“孔子的微言大义”。正是由于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相继出现了各种解释《春秋》的书。现存的有《春秋公羊传》、《春秋偲梁传》、《春秋左氏传》,世称春秋三传。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尽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它以《春秋》为纲,兼采了各国的史书文献、野史逸闻,具体地展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活动,形象地反映了社会内部的变革及其趋向。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左传》特别讲究叙事艺术,善于描写战争和“行人”辞令,注重文采、修辞和合理的铺陈夸饰,标志着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也创立了中国历史撰述的优良传统。

     除此之外,记载春秋历史的散文著作还有《国语》。《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别记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8国的部分史实,以记言为主。所记内容残缺不全,无论从史学还是文学的角度看都远不如《左传》,但比《尚书》、《春秋》等历史散文还是有所发展和提高。

     继《国语》之后,又出现了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论总集。它铺张扬厉、纵横驰骋;指陈利害、危言耸听;极富于雄辩夸饰的特点,有说服力和鼓动性。比起《左传》来,《战国策》更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如苏秦、张仪、鲁仲连等等,都写得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战国策》的出现,标志着历史散文已由纲目式的大事记发展到了以多采的文笔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作形象生动的刻画,标志着历史散文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IP属地:上海2楼2006-09-08 12:2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中国古代文学史漫谈 
       
       
      第二讲 先秦散文 北京大学 程郁缀 教授 (2004年4月16日)
       颜基义根据录音整理 任知恕校 2004年5月4日(错字为老年服务网打字失误)

      在座的多是我的父辈,70岁,80岁,身体能这么好,这是人生的一个胜利。从1998年开始,我当北大文科社会学部部长以后,我立下一个规矩:凡是80岁以上的老先生过生日,我们社会科学部都送上一束鲜花或一个花篮,代表北大所有文科的老师,向这些老先生们致敬。杜甫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寿命在增长;尽管如此,人生能活到80岁,85岁,90岁,那是人生的胜利。上次我在俄语系的龚能放教授85岁生日的会上说,我们应该放85响礼炮,祝贺龚老85寿辰,这是人生的一大胜利。我看在座的老先生们,银发飘飘,令我肃然起敬。这样大的年纪,还有这样的热情学习我们古代的文化,我非常敬佩。
       今后,我将不断给大家朝下讲,一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
       上次我们的讲解中,有这样一个概念:秦代以前的历史叫先秦史。先秦的诗歌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诗经》,一个是《楚词》。我简单地说一下。《诗经》是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即大约公元前600年这时候,它是黄河流域的。《楚词》主要是战国时期,主要是屈原,是战国中期。我上次说过,在座的老先生们,如果您教您的孙子,有两个历史的重要标记应该记住,而且中华子孙都应该记住,一个就是公元前511年到公元前479年;您就让孙子记住公元前500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思想家,就是孔子。孔子不仅是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而是属于全世界的。孔子的思想是整个人类宝贵的财富。他在《诗经》(的年代)偏后一点,他对《诗经》非常推崇。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就是说)一个人不学《诗经》是没法说话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兴”“观”“群”“怨”。因此他对《诗经》非常推崇。我们要再记住一个历史坐标,那就是公元前340年到公元前277年。您也不用记这么详细,把公元前300年一定记住,让您的孙子也一定记住。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诗人。像这种最伟大的,第一的,最灿烂的,我们应该记住。我上次讲的就是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然后再公元前3世纪左右,就是春秋的前期,然后是战国的中期是《楚词》,是长江文化,南方文化。而黄河流域是北方文化。(上次)我把诗歌集中地讲了一下。老先生们看一看,从公元前6世纪,就是春秋的中期,到战国的中期,就是公元前3世纪左右,这一共是300年的时间。在这300年中,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低谷,却是散文发展的浪峰。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他都不说,就是有一点,在春秋后期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郭沫若,郭老认为春秋的后期到战国的前期是社会形态发生很大变化的时期。因此,要有很多的思想和很多的学说来支持社会的变革。而诗歌在表达思想方面不如散文,所以这个时期蓬勃发展了散文。我们今天主要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散文。这个时期的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历史散文,一个是诸子散文,或者叫哲理散文。历史散文是以历史线索来记载,我们先讲历史散文。我今天讲的散文都是在公元前600年左右到公元前300年左右这个时期。
       第一部历史散文是《春秋》,它非常简明,是孔子所作。他记载历史的时候是按历史的发展顺序,譬如像鲁国,鲁庄公一年发生什么事情,鲁庄公二年,三年……它记载非常简要;但有一个特色,就是在记载历史的时候,该称赞的就称赞,该批评的就批评。所以对《春秋》有两种评价的说法。一个叫“微言大义”。一个叫“褒贬分明”。后来历史学家把“微言大义”和“褒贬分明”称之为“春秋笔法”。后来,历史学家把用很多历史资料来丰富它,写成了三部著作,叫“春秋三传”。一个是《公羊传》,一个是《谷梁传》,一个是《春秋左氏传》。这三部著作是丰富和解释《春秋》的。在“春秋三传”中,最有名是《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下面讲一下《左传》。
      


      IP属地:上海4楼2006-09-08 12:47
      回复
        维吾尔族老乡认为这个人不是坏人,因为这个人能够善待一个小生灵,他的心是善良的。你看,燕子和他相处的很好。如果你打燕子,燕子不会在那里作窝的,对不对?一个人能够善待小生灵,他的心是善良的。于是维吾尔族老乡不管别人怎么样看待,把王猛请到上房来住,这件事情,王猛一辈子也忘不了。他写回忆录,写到这里的时候,仍激动万分。所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要有这样一种善意。我在讲课的时候,讲到这里接下来讲“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自己想干的事情,都施于人。“以所不能,少责于人”,有些领导,他自己不写报告,由秘书熬了几个晚上写出的报告,他看一看:“这写的什么东西!”他写的不好,你写呀!你自己不能,你少责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一种心胸才是好。当然我和在座的前辈们一起追求和向往这些美好的东西。司马迁写“孔子世家”,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的德行高不可攀。但司马迁有句名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虽然不能达到孔子那样的境界,但我们应向往他,追求他。中华子孙都要一代一代的追求美好的东西,这样的民族才有希望,这样的民族才能发展。如果不是一代一代的追求美好的东西,这个民族就会萎缩,就要退化。我在这里讲,也是和前辈们一起共勉。
         《论语》的话非常非常有道理,例如孔子的学生问孔子: “以德报怨,何如?”别人对我不好,我对他好,怎么样?孔子说:“何以报德?”那么人家对你好,那以什么来对待他呢?孔子并不主张“以德报怨”。孔子学生问:“那怎么办呢?”孔子说:“以直抱怨,以德报德”,“直”就是该怎么样就怎么样。“直”就是正直的直。他对我不好,我不扩大也不缩小,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认为只是很有道理的。
         《论语》是语录体,所以整个风格是循循善诱,娓娓而谈,迂曲从容。而孟子文章则有一种气势,让你不得不服。孔子不是这样,而是循循善诱,娓娓而谈,迂曲从容,是一种长者之风。
         第二个讲老子,老子的《道德经》,有5000多个字。老子是李耳。孔子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仁”,要施仁政,要对人民有好处。《道德经》也是语录体,也是非常非常了不起。《老子》中有很多名言,它讲究一切要因顺自然,不要强加什么东西。老子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如“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福和祸时可以互相变换的,要小心谨慎,不断总结经验,也可以带来幸福。后来又一个故事,演化老子的这个思想,叫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边塞一个老人丢了马,这是悲痛的事情,但是几天之后,这匹马带回几匹小马回来,很高兴,幸福得很。他的儿子骑着小马玩耍,摔下马来,把胳膊摔折了,这又是痛苦的事情。过了两年征兵打仗,他儿子因胳膊折了就不用去当兵了,这又是好的事情。老子又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就是说,它善于处在最下游,海纳百川,什么水来了,我都要,这才能成其大海。这些都是非常有哲理的。一个人要是有这样的胸怀,把别人的长处都吸纳进来,这才能够有成就。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了不起,什么样的好东西我都不要,我了不起,这就不会把事情作大。当然老子也有“小国寡民”的思想,他认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一个理想的王国。后来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中的一些消极方面。
         庄子是我们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从哲学思想的深刻来说,古代的中国没有人能超过他。庄子的想象恢弘瑰丽,非常丰富,是中国古代散文中最有特色的一家,而且他的特色是不可学的。有人认为庄子的散文再也没有出现过,重复过。他有篇文章《山木篇》,庄子的学生,或者是随从一起到山里游玩,看见山里人在坎木头,砍大树,其中有棵特别特别的粗。砍树的一个人问另一个人:“砍不砍?”回答说,哎呀,这棵太大了,大而无当,无用!算了,不砍了。庄子他们玩了一圈到山下,他的朋友很高兴,让儿子去抓鸡杀了,招待老朋友庄子吃。儿子问,一只鸡能叫,一只不能叫,杀哪只鸡?他爸说,把不能叫的鸡杀掉。庄子学生就说,你看,在山上的时候,那棵树因为“不才”就是无用,才得以保存下来;而到了山下,那只鸡却因为“不才”而被杀掉了;那么我们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情况下好呢?庄子想了想,笑道:“我将处乎‘才’与‘不才’之间”。在文化大革命时,批判庄子是“滑头主义”,钻人生的空子。
        


        IP属地:上海6楼2006-09-08 12:47
        回复
           庄子的想象非常恢弘瑰丽,最有名的如《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努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没有人能想象到这样丰富。他讽刺那种为了物质上的利益而争,说有两个国家,住在什么地方呢?住在蜗牛的角上,一个左边,一个右边。这两个国家互相打仗,流血千里,死了很多很多人。你看庄子这种夸张!后来我们有个成语,叫做“蜗角之争”,为了点物质利益,争,争,争,争什么!
           庄子和老子一样,都主张顺乎自然。他在《骈拇》篇中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凫就是小野鸭,它的腿就那么一点,太短了,我给你绑上一块吧;这对它说来就是很痛苦的事情。“鹤胫虽长,断之则悲”白鹤的腿很长,太长了,给断掉一点,这样它就痛苦了。他说“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一切因顺自然。
           另外讲讲孟子,他是儒家的第二大圣人。孔子是大圣人,孟子是亚圣人。孟子的老师叫孔伋,是孔子的孙子。这有个笑话,孔子在鲁国,他生了个儿子的消息传道鲁王那里,鲁王很高兴,就派人送条大鲤鱼给孔子家,孔子很高兴,就把儿子取名为孔鲤。孔鲤又生了个儿子,叫孔伋。孔伋是著名的儒学思想家,而孔鲤则是个非常平庸的人,但是他有一句话很不平庸。孔鲤对他爸爸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你子不如我子”;而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你父不如我父”,很谦虚的,就他不行。孟子的文章,从形式上说,已经摆脱了语录体,不再是一句句话,而是一篇篇文章。孔子的文章像一个老人娓娓而谈,迂曲从容。孟子的文章是高屋建瓴,气势磅礴,具有一种内在的让你不得不服的力量。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强调人和的作用。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的战争思想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攻心才是大家,战争主要不是决定于物质力量。当然,现在战争的物质力量,你看美国的导弹准却到一米,你若还拿着长矛去战斗,这当然不行。因此我们要发展国防科技,这是很有道理的。虽然现代技术在发展,但是人心向背还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孟子这篇文章正说明了这样的道理。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一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接着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就是说,寡助的人,他的亲戚朋友都背叛了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一种是亲戚都背叛他,一种是天下的人都跟着他。然后他的结论是:“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比胜矣”要么不打仗,一打仗肯定胜利。他的这一思想是非常好的思想;另外他的文章很有气势。你看,他的文章首先说明结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个结论。然后对结论分两个层次来论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又说:“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戈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先说结论,然后分两层去说,然后再总的说:“故曰”:所以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戚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威就是威风天下,称霸天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并不是划一条线,里面的老百姓就接受你管。你要用心来征服,老百姓自然受你管。“故国不以山溪之险”你要巩固国防,不要以为有崇山峻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能把国守住了,不是这样的。“戚天下不以兵戈之利”,然后就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比胜矣。”朋友们看一看,你读孟子文章的时候,他是一步步地把你引向这个地方去,最后你不得不信服!你不信服吗?哪个环节上有问题?所以,孟子的文章很有气势。孟子是孔门儒学的亚圣人,是公元前372年到公元前289年。孔子73,孟子84,比孔子多活11岁。
          


          IP属地:上海7楼2006-09-08 12:47
          回复
             在这里我讲一个小故事,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国历史上有三位伟大的母亲,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第一是孟母三迁,文革中批判孟母是逃跑主义,她不能积极去改造环境、改造客观世界。第二是北宋欧阳修的母亲,他4岁时爸爸就去世了,当时他家穷得如洗,空有四壁,没有钱买笔买纸,他妈妈就道河边摘芦苇的杆,在沙子上教欧阳修写字,这是“欧母画荻”。另外一个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岳飞的母亲,叫“岳母刺字”。欧阳修在北宋时作到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时北宋的首都开封,欧阳修是江西庐陵(今吉安)人。过去当了官,要把母亲带上,他母亲在京城去世了,他携扶母亲的灵柩到老家安葬。走到江苏的清江要停下来,烧蜡烛祷告祷告,祭奠一下。清江的县令很会拍马屁,写了个祭文,一共只有19个字。开始时,有人认为写得太简单了,县令说,不。结果在祭奠时一读,欧阳修果然大加赞赏。祭文是这样说:“惜孟轲亚圣,母之教也。今有子如轲,随死何憾!尚享。”你老人家有儿子像孟轲一样,你还有什么遗憾呢!“尚享”是祭文的惯语,是说,请你受用吧。读了之后,欧阳修特别赞扬,出于两点:一个是欧阳修喜欢写文章要精炼;另一个把欧阳修比作孟轲,这在封建社会已经到顶了,你看这人多会拍马屁。而且拍马屁不露痕迹,把人拍得非常舒服。这是一文双赞,不露痕迹,表面上赞欧母,实际上是赞欧阳修。这是千古最好得拍马之文。
             第五荀子,叫荀况。他的思想比较复杂,是介于儒家和法家之间的人物。他的两个著名学生都是法家人物,即韩非子和李斯。荀子的文章完全是长篇大论,一点没有语录体。荀子说一件事,要反复地比喻、反复地说理,一定要淋漓尽致而后止,“必淋漓尽致而后止”。老年朋友们都会知道他的《劝学篇》,“青,取之于兰,而青于兰。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锲而舍之,朽不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用很多比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蚯蚓没有爪子,也没有牙齿,但可以在地下自由地走,在于它进取不息,始终如一。“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蟹实际上有八条腿和两个大钳子,但在河里它却没有自己的窝,因为它不好好地干,浮躁得很。因此,他劝人学习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今天刻一点,明天刻一点……哪怕是金属,石头,也可以将它刻折。“锲而舍之,朽不也不折”,他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令人折服。
             先秦散文,一个是历史散文,一个是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对后来的说理散文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它的发展痕迹非常明显,第一是短小的语录体;第二是专题文章;第三是著作。先秦的文学就讲到这里。
             下面讲秦汉文学。秦代是非常短的一个王朝,只有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历史地位非常重要。秦并六国,称为一统天下,这是一。秦朝很短暂,后面跟着的是一个大的封建王朝汉朝,400多年,它是我们中国最长命的一个封建王朝。秦朝有很多制度,自己还没来得及实施,秦朝就灭亡了。汉朝很多的社会制度是继承了秦朝,如“书同文,车同轨”等等,这就是“汉承秦制”。往下魏晋南北朝,然后是隋代,它也很短暂,它之后是强大的唐朝。隋代历史往往是惊人地相似。《三国演义》一开头就说:“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很有道理的。从文学上说,秦代几乎是一张白纸,我们要说的是一本书,和一篇文章,都是秦统一之前的:书是《吕氏春秋》,传说是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集体编写的,我认为这本书很不错。北大中文系有老师专门从语言学上来研究者本书。当年吕把他的著作挂在城楼上,谁要是能够增减一个字,就赏给他千金。《吕氏春秋》是很不错的书,例如《察今》,“察今则可以知古”,你看到今天就可以知道古代,从古代就可以知道今天。他举例子说“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不要看太阳月亮走不走,只要量一下地上的影子就知道了。“尝一肘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只要尝一块肉,就可以知道整锅肉的味道以及好坏。他特别具有这样一个思想,认为治理天下的法,要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客观环境变化了,若还用原来的法的话就不管用了。他举例:“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如果“病变而药不便,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就是说,以前这药对病有好处,这次再用这种药就没有好处了。为什么呢?身体变化了,药也要跟着变;时代变化,统治时代的法也要随着变。这个例子非常好。这是一本书,另外有一篇李斯的《谏逐客书》,曾经有人说:“秦无文章,唯李斯《谏逐客书》一篇而已。”李斯这个人很有本事,他是楚人,从小的时间开始不学好,后来有一次上厕所,看见老鼠又小又脏,一看见人就走了。可是他在仓库里,看见老鼠吃的胖乎乎的,人来了也不惊慌。他忽然有所悟:同样是老鼠,一个在仓库里,一个在厕所里,就看你自己把自己放在什么地方!他就发奋努力,一定要作仓库里的老鼠。终于,他很有作为。李斯是楚人,到秦过来。因他有才华,秦国很重用他。突然之间发生了一件事情,郑国有一个人到秦国来,给秦国出了一个主意。


            IP属地:上海8楼2006-09-08 12:47
            回复
              说:你看,天下万顷良田没水灌溉,应该开一条渠,叫郑国渠,之后果然是五谷丰登。可是到后来,秦要吞并六国。在打韩国时,这条渠成个天然屏障,不好打了。于是,秦皇手下的人说,外国人到我们这里做事情没有一个是好心眼的,他们出的注意全是为他们国家设想的。你看,这条渠表面上为我们好,实际上我们没法打他们了。秦皇一听,认为有道理,便下令逐客。李斯是楚国人,也在被逐之列,他一边走,一边给秦皇写了这封信。秦皇看了这封信,果然下令停止逐客,并立即派人把李斯追回来,可见这封信多有力量!这篇文章写得好。一开始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说我听说人们都在议论逐客的事,我以为是很不对的,错误的。他举例说,秦朝的宝马不是秦朝的,可是认为宝马有好处,也弄来了。很多珍珠宝贝不是你秦国的,因为你喜欢就弄来了。很多美女不是秦国的,因为你喜欢,所以弄到后宫里来了。为什么有才能的人你不要呢?外国来的人,曾经帮秦国做了许多许多事情,要是没有这些人,你秦国不会有今天。这是第二层意思。第三,最主要是他抓住了秦皇想称霸天下这件秦皇最关心的事情。李斯认为,你把这些有才能的人都驱逐走了,你就没法称霸天下。这个打中了秦皇的要害。他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做文章经常引用的。“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你看,巧妙在哪里!“臣”就是我,我听说大家都在议论逐客,他只是说这是传说,从而给秦皇改正错误留有余地。我只是听说,也许不实。但有一点是不留余地的,斩钉截铁的,那就是“这是错的”!丝毫不动摇。然后下面分析,之后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什么样的土壤都来了,都不推辞,所以泰山才能巍峨高耸。古代人认为泰山是最高大的;第一泰山是孔子这个大圣人家乡的山,登泰山而小天下;另外,泰山在齐鲁广阔大平原,一下子高起来,就认为高得不得了,实际上海拔才1540多米,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到唐玄宗,都一直去泰山“封禅”,就是认为自己的功绩好,到最高的山上去,告诉上天。因此,泰山一直是中国人高大的形象,最重,最大。如“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李斯接着说:“河海不则细流,故能就其深;”大海不选择,不论什么流水,来了我都要,这样才能非常深。这两句含了“成”和“就”,即“成就”。他用两个比喻逼出下面一个比喻:“王者不却众俗故能明其德”,要想成为天下霸王,那天下的人到你这里来,就不要把他们推掉了,才能表明你的德行好,人们才能跟着你。最后,终于打动了秦皇,下令停止逐客,派人把李斯追回来,复其官职。当然,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李斯也没有好结果。“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士亡”。被秦二世腰斩了。
               西汉是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4年。请朋友们再记住一个历史坐标。今年是公元2004年,纪年是根据耶稣诞生2004年。这是西历纪年法,不是我们中国的纪年法。请记住公元元年是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就在西汉的尾巴上;你看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多灿烂悠久,西汉是400多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长的王朝。两汉的文学主要讲四个方面。一个讲一下《汉赋》。“赋”本来是一种文体。我们说《诗经》有六艺:风、雅、颂、赋、比、兴。“赋”是什么意思呢?“铺陈其事而直言也”铺开来说,直说。而汉代的“赋”就成了一种文体名称。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汉代开始的“骚体赋”,汉之前是秦,再向前不到100年就是屈原,屈原有《离骚》。后来学习《离骚》写的赋,这就是《骚体赋》。这就是说,《赋》开始的时候还是有内容的,艺术上亦是不错的。如在汉代初期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可是到汉武帝的时候,大约公元前100年左右,出现了两个人物。他们把汉赋推向了高潮,这就是第二个阶段散体大赋。一个人叫司马相如,一个叫扬雄。大家记住,中国历史上,文学史上,姓杨的有名的人物中就他一个是“提手旁”的“扬”,其它都是“木”字偏旁。所以文学常识上有“扬马”一说,不要错以为是飞扬的骏马。司马相如当时非常非常有名,留下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有一个叫卓文君的女子私奔司马相如。所以卓文军是古代妇女解放的先锋。她寡居在家弹琴,弹《凤求凰》,司马相如看她有意思了,晚上就跟她偷偷一起走了,走到四川临邛。虽然很穷,但卓文君爸爸是个富豪,开始时不给他们钱,二人就在临邛开一个酒铺,“当垆卖酒”。后来他爸爸受不了了,才给他们钱。这是个很有名的故事。后来司马相如作了大官,要想把卓文君休掉,为此卓文君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白头吟》,司马相如看了以后回心转意了。司马相如的散体大赋正适应了汉武帝那种豪情奔放啦,独立强盛啦,向外扩张啦,花天酒地啦,粉饰太平啦,这样一种情况。司马相如写的《上林赋》、《子虚赋》等各种赋文,现在看来就像非常漂亮的箱子,金光闪闪,非常漂亮,用了很多词汇,可是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是空的,空洞无物、歌功颂德。但当时汉武帝非常喜欢。但是凡是歌功颂德的东西,都是非常短暂的东西,最终无生命力,随着岁月的流逝,影响越来越小。虽然当时司马相如影响最大,但是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岁月是最无情的判官。等会儿我要讲,他同时代的司马迁就不一样。


              IP属地:上海9楼2006-09-08 12:47
              回复
                 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史记》,还有其他原因。司马迁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父亲请了当时汉学非常有名的人给他当老师。另外,当司马迁20岁,古人讲究“少儿学,壮而游”,他游历了中原大地,特别是楚汉相争之地,就是我的老家苏北,在徐州的东边,连云港这边,盐城这边,当时叫淮阴。上星期我到淮阴去了一下。楚汉相争,徐州,沛县,淮阴这一带,司马迁都去过。从汉朝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99年这过了100年的时间。当时司马迁搜集很丰富的资料,把当时许多活着的老人说的“我爸爸怎么样”都给记下来,这对他后来写《史记》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读完卷书,行万里路”,他正是作了这方面的事情。《史记》写完之后,司马迁就不知所终了。《史记》首先在思想倾向方面非常非常了不起。他自己受苦难,受宫刑,因此非常同情历史上这样的人物。例如,他有进步的历史观,“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知道,在楚汉相争中,刘邦是胜利了,项羽是失败了。但是,项羽虽然失败,司马迁依然把他放在皇帝的位子上,写了《项羽本记》。陈涉、吴广是造反的英雄,虽然失败了,但是把他放在“世家”的地位,写了《陈涉世家》。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进步的观点。例如在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羽把刘邦的父亲抓起来,要挟刘邦:要是你不那个的话,我就把你爸杀掉,将肉炖成羹。而刘邦说什么,当你作羹汤时,不要忘记分我一勺。你们看,这是流氓,无赖的嘴脸。我想,这些都是司马迁内心的悲愤。就像莆松龄说,内心有悲愤,才能写出千古好诗,好文章,好著作来。所以他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贫贱论英雄。另外,他文学的才华非常高,文笔非常生动。你看他写吴起,这样一个非常有本事又非常狠毒的人。他是鲁人,妻子是齐人,当时鲁国和齐国打仗,鲁国国王不敢用吴起,为什么呢?因为他妻子是齐国人,“人之相爱,爱莫大过夫妻”,我们和齐国打仗,怎么可以重用他呢?因此,迟疑,迟疑,久久不批准他当大帅,后来他就派人打听这是怎么回事,鲁王说,他的妻子田氏是齐人,我用他不放心。他的朋友就来告诉吴起,吴起说好办。他回去就对妻子说,为什么要娶妻子呢?就是要帮助丈夫成就事业,现在我要借你一样东西,帮我成就事业,就是借你的头。吴起不由分说,手起剑落,坎下妻子的脑袋,裹吧裹吧提了过去。“你看,你不是不相信我吗,我把她杀了。”这非常狠毒。鲁王一看,这个人爱官胜过爱妻子,这个人深不可测啊!可又不敢不用。如果不用,必为别国所用,这就更不得了了,所以只好用他。吴起作大帅以后,个性非常鲜明,他带领士兵身先士卒,跟士兵一起吃苦,士兵们甘心情愿地为他送命。有一次,有一个士兵生了大疮,当时没有医疗条件,吴起就用嘴把血脓吸出来,大疮也就好了。当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士兵的母亲放声大哭,别人说,大将军为你的儿子亲口吸毒疮,老太太你哭什么?他妈妈说,我担心我的儿子不久于人世了。别人问:怎么了?她回答:你看,他爸爸就是被大将军吮痈,于是甘心情愿赴汤蹈火,打仗冲在最前面,因此死的最早。我的儿子现在又被大将军这样,他一定感恩大将军,打起仗来冲锋在前,最先阵亡。果然一打仗,冲在最前面很快就牺牲了。
                 另外,《史记》的语言,你看,《史记》是汉代的史记,可是直到现在,稍有文化的人,读《史记》不困难。可是你读清代的文章却很困难。它的语言写的非常平易,先秦的文章亦这样,里面用了一些很好的俗语,例如前辈们都知道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树和李树不说话,它的下面踩了一条条小路,因为它有丰富的成果。人有成果,不要自我炫耀。又如“有白头如新,有倾盖如故”,有的人交朋友交到头发都白了,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东西,如同刚见面一样;我讲交友之道的时候,跟朋友们都讲过了,人生要襟怀坦荡,不要把自己藏的太深。有的人在办公室坐在对面,30年、50年,硬是不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一直都不表态,伊拉克战争不表态,“三个代表”也不发表什么看法,这样的人就是“白头如新”。“有倾盖如故”,“倾盖如故”是什么呢?我的车子过来了,与你的车子遇上了,偶尔相遇,只倾了一下车的盖子,一下子就成为好朋友。“倾盖如故”就是因为真诚坦率,交到好朋友。《史记》中有很多这样好的话,我们就不多说了。
                


                IP属地:上海11楼2006-09-08 12:47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先秦散文的发展历程 
                   
                  时间:2005-10-08 GMT 关键词: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是在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中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


                  IP属地:上海13楼2006-09-08 12:50
                  回复
                    谈谈先秦散文
                     执笔 邓海平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乱世,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诸侯纷争,群雄混战。当时周天子权势已衰,宗法制度消亡殆尽。一些较强大的诸侯为争夺霸位,互相攻伐、广纳人才。与此同时,许多仁人智士也纷纷各寻其主,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由于相互间的政治主张不同,这些政治家、思想家们思处游说,广收门徒,希望能将自己的主张实现,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思想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阴阳家、兵家、纵横家等,号称诸子百家;由于诸子百家政见各异,互不相让,于是就掀起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场大辩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持续了数百年,为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在百家争鸣的同时,各诸侯国互相攻伐,逐渐统一。终于由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秦王赢政自称始皇帝。后人就把春秋战国时期称为先秦时代。百家争鸣和诸侯争霸都发生在先秦时代。先秦散文正是我们研究先秦史实的重要典籍,是先秦时代的一个历史遗迹。先秦散文的特点是很明显的,长于叙事,略于写景。语言简明扼要,言辞犀利,重点突出,言简意赅,极具实用性。叙事时往往只点明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扼要,场景和心理描写几乎一概略去,也很少议论。先秦散文中人物对话描写十分精彩,语言极具特色,尤其是写诸子百家的言论时,往往粉饰夸张,铺陈排比,引经据典,句句切中要害,言辞犀利,语言生动,同时为了吸引听众,语言十分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而将所要叙述的重点突出,这样更能吸引和说服听众。另一方面,先秦时代的史学家们在记载时也以相当客观的态度,重于叙事,略于写景,对细节描写不予重视,同时对议论也不常用到,这种写法具有较强的客观性,便于读者自己判断历史人物和事件。
                    先秦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先秦散文是这个特殊时代的历史见证。研究先秦散文,既有助于我们了解先秦历史,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素养,对我们更好地学习祖国语言,大有裨益。
                    先秦散文典籍很多,主要有两方面:记录诸子百家言行的,如《论语》、《孟子》、《荀子》、《墨子》等,二是记录重要史实的,如《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1、从《郑伯克段于鄢》看东周贵族利益关系
                    本篇选自《左传·隐公元年》,题目用《春秋》原文。这是《左传》中写得相当成功的一篇。
                    本文的背景是这样的:郑武公之妻武姜生下郑庄公及共叔段二人,武姜偏爱小儿子共叔段,想立他为嗣,郑武公却将诸侯之位传与郑庄公。庄公即位后,武姜与共叔段勾结,阴谋向郑庄公夺取君位。
                    本文记述的正是共叔段在武姜支持下阴谋向郑庄公夺取君位而终于失败的故事,它说明了春秋时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斗争非常激烈。他们为了争权夺利,不惜骨肉相残,显示了统治阶级所宣扬的伦理道德的虚伪性。文章在末尾引“君子”的话,宣扬孝道,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全文重点在刻画郑庄公的阴险毒辣的性格。他一步步设下陷阱,把生母和胞弟弟引入彀中,以便彻底打垮他们。文章对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同时,对武姜的溺爱和昏聩,共叔段的贪婪和愚蠢,虽着墨不多,但也写得生动形象,体现了《左传》言简意赅,叙事生动的特色。
                    郑庄公与共叔段之间的斗争是春秋时期贵族集团部斗争的一个典型事例。郑庄公与共叔段是同胞兄弟,利益驱使他们手足相残,不念兄弟情谊。同样,为了利益,庄公与武姜也可以不顾母子之情,勾心斗角,互相斗争。文中把郑庄公与共叔段的斗争比喻为两个敌国之间的战争,含蓄地揭露和讽刺了这种斗争的实持。
                    《郑伯克段于鄢》在写法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对人物性格和关系的刻画,作者用简括的语言写出复杂纷繁的事件,用凝练的笔墨刻画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别是郑庄公阴险的性格,他明知共叔段与武姜的阴谋,却不点破,反而故意骄纵,诱使他们走向叛乱的深渊,最终打垮他们。
                    


                    IP属地:上海14楼2006-09-08 12:52
                    回复
                      孟子在儒家学者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与儒家创始人孔子合称“孔孟”,他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这篇《齐桓晋文之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仁”字。儒家主张施仁政,即推行“王道”,以仁治国,以德化民,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是从一个“仁”字出发,这些在当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此外儒家主张“治世”、“用世”即强调人应当用命于社会,应当有所作为的思想,比起道家的消极避世的思想更具有积极意义。
                      儒家从开创之日起,以“仁”为核心,形成一整套的政治方案,包括行仁政、施教化、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一系列主张。这些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有深远影响。儒家的政治思想是积极用世的,崇尚德化,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儒家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等封建思想,强调等级名分,这些都是典型的阶级偏见。这些主张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封建统治的工具,儒家思想从也统治中国思想界长达两千年。
                      《齐桓晋文之事》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鲜明体现,儒家思想作为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我国思想界占有重要地位。
                      小结
                      作为我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先秦散文值得研究的地方很多。不管是从史学上,文学上还是思想上,它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无论是诸子百家言辞锋利的政论文,还是史学家们记载的善于写人记事的史论文,其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都是不可低估的,文中所表达的一些富于智慧的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先秦散文产生于春秋时代,它的发展环境是一个诸侯争霸的乱世,其主要宗旨是为诸侯们服务。因此,秦国统一六国以后,由于进入了大一统的历史阶段,先秦散文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环境,逐渐衰微。汉代国力强盛,生活富奢,先秦散文简明实用的风格已不再适应贵族们的需要。因而逐渐为讲究辞藻华丽、铺陈、排比的赋所替代。在政治思想上,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他流派则渐渐消失。
                      但先秦散文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功绩是不可以埋没的。它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之一,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学上、史学上都具有深远影响,如《左传》等就为司马迁的《史记》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并为他树立了一个值得借鉴的历史散文的典范,同样,诸子百家的思想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东西,诸子百家的文章也为后世文体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IP属地:上海19楼2006-09-08 12:52
                      回复
                        先秦散文研究的新成果
                         


                        马庆洲

                          反映战国策士纵横捭阖游说活动的战国策文,是先秦散文研究的
                        主要对象之一。但在作为战国策文主要载体的《战国策》中,496章策
                        文仅有数章标出年代,却又被后人证明系误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
                        墓出土帛书中的27篇策文,亦全部未标年代。这些未标年代的战国策
                        文,给战国散文研究带来诸多困难。人们只能把数世纪间产生的战国
                        策文当作一个“混沌整体”来对待,就《战国策》说些“文辞之胜”、
                        “人物鲜明”之类的话,对其内部发展规律及与同时代散文间的横向
                        比较研究等无从入手。所以,自明清以来,几代学人都在战国策文所
                        载行事之考辨、断代上下过功夫,特别是《战国纵横家书》出土以来,
                        学界对战国策文行事之断代的研究更盛。但是,怎样架起行事断代与
                        作年确定间的桥梁,从而排绎今存500余篇策文的作时,以利深入研究,
                        却是长期困惑学界的一个带基础性的、又有相当难度的重要课题。

                          最近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东大学教授郑杰文博士的《战
                        国策文新论》在这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作者在自己先后出版的《中国
                        古代纵横家论》等4部纵横家研究作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考出
                        500余篇战国策文的五种产生途径:史官笔录、策士随游弟子记录、收
                        录策士奏章和书信、收录前人智辩故事、后世策士拟作,并一一确定
                        了不同途径产生之策文的作年考定原则;再结合前人的策文行事断代
                        成果,并加辨正或补考,从而考定了大部分策文的作年(81篇确实无
                        法考年者另列)。依据排定作年策文的对比研究,将战国策文演变划
                        分为奠基、发展、成熟三个阶段,理清了战国策文由篇幅短小到长大、
                        叙事写人由简单和直叙到复杂和形象、论辩说理由结构单一和简单类
                        比到结构复杂和逻辑严密等的发展轨迹,从而论定了战国策文从《左
                        传》等先秦历史散文的“记事为主”,到《史记》等两汉史传文学
                        “写人为要”的桥梁作用。又与同时期其他散文一一对比研究,指明
                        了它们间的交互影响和不同特点。成为先秦散文研究中的一大突破。


                          过去人们研究《战国策》,多将其归为与诸子散文有别的先秦历
                        史散文中。《战国策文新论》则提出:战国策文中记述策士游说、谋
                        划等行事的记叙部分具有历史散文特征,而其中之策士说辞、辩辞则
                        具诸子散文特点。进而对比排绎,梳理了战国策文在我国早期记叙文
                        和早期论辩文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这一见解,与《汉书·艺文志》既
                        收《战国策》于《六艺略·春秋》类(相当于后世目录学之“史部”),
                        又列策士著述于《诸子略》(相当于后世目录学之“子部”)的处理
                        方式暗合。从而将战国散文的研究导向深入,成为先秦散文研究中的
                        又一突破。

                          将数百章战国策文准确系年,不但可理清纵横家散文的阶梯式发
                        展脉络,而且在相去我们已两千年、且大部分文章作时都诉讼难定的
                        先秦散文中又是不多见的。因此,这些策文可作为考察先秦散文演变
                        过程的可靠坐标,可作为衡量战国散文阶段性发展水平的可靠标尺。
                        这便为深入研究先秦散文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IP属地:上海20楼2006-09-08 1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