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冀州市南午村镇郜家屯村,60岁的郜振国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刨笤帚的”。他刨的笤帚结实耐用,样子好看,柄儿留得长,绳子扎得紧,轻易不掉苗儿。只要他一到村里,人们便都把特意留着的高粱秆或黍子秆抱出来,争着让他刨。
郜振国出门刨笤帚时,骑着一辆自行车,后座上架着两个竹筐,装着用于切削的简单工具,一卷麻绳、一个板凳、一个围腰就是他干活的“家什儿”。“大家伙,远着点看。”郜师傅笑着说,他那黝黑的脸,总是很温和的。只见他先将预备好的高粱穗用木槌砸扁秆子,去掉外皮,用镰刀将高粱穗截成一样长短,往高粱杆上撒上水,防止秆子断裂。穗子上的高粱米要敲掉,否则续不多,做完后看着挺厚实,但很容易掉枝,不好用,还容易招老鼠咬。
准备工作做好了,郜振国利索地系上围腰,拿下马扎,胸前围着蘸裙,把一个横板绑在腰前,一个宽宽的帆布带绑到腰后,两脚蹬紧一个“T”字型的木架,一根粗绳弦将脚和腰连在一起,手里攥紧一把高粱杆,把绳弦在柄上绕一圈,向后使劲挺身蹬腿,一边向怀里旋转着勒紧,停住了,从嘴里衔着的麻绳中抻出一根,将勒紧的秆子缠住,一把高粱秆就捆好了。这样的程序要绑六次,从头至尾打12个节,再将一根直径2厘米的木棍绑在手柄里面,再用他那飞快的小镰,把多余的苗儿削去,一个笤帚就做成了。
这刨笤帚的手艺,郜振国是跟村里一位老人学的,从小就爱好手工的他,第一次见刨笤帚就起了兴趣,学习了几次就掌握了要领,这一干就是30年。现在他一天能刨几十把笤帚,每把价值5至10元不等,自己利用农闲时间刨笤帚,家里也多了一份额外的收入。如今,附近刨笤帚的就剩他一个人,也没有人向他学习这门手艺,郜振国说:“现在人都买笤帚用了,谁还自己刨,这手艺要失传了。”
现在市面上各种机器制的笤帚多种多样,走街串巷刨笤帚的已经越来越少见了。生活的变化已经让许多人忘记和忽视了许许多多以往的细节。但是农村的一些地方还有老人能够告诉你许多与笤帚有关的风俗和讲究,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拿笤帚,否则一年不利;娶媳妇上轿必须用新笤帚扫轿,葬礼入殓前需要用新笤帚扫棺,送给别人笤帚要隔墙扔出,从门里带出会把交往的路扫断,等等。不一定有什么道理,但绝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会让你记挂老家的笤帚和家乡的风俗。于是,这刨笤帚就有了一种古老的情结,被结结实实地缚在里面,丝丝缕缕,抽减不去。(转)
郜振国出门刨笤帚时,骑着一辆自行车,后座上架着两个竹筐,装着用于切削的简单工具,一卷麻绳、一个板凳、一个围腰就是他干活的“家什儿”。“大家伙,远着点看。”郜师傅笑着说,他那黝黑的脸,总是很温和的。只见他先将预备好的高粱穗用木槌砸扁秆子,去掉外皮,用镰刀将高粱穗截成一样长短,往高粱杆上撒上水,防止秆子断裂。穗子上的高粱米要敲掉,否则续不多,做完后看着挺厚实,但很容易掉枝,不好用,还容易招老鼠咬。
准备工作做好了,郜振国利索地系上围腰,拿下马扎,胸前围着蘸裙,把一个横板绑在腰前,一个宽宽的帆布带绑到腰后,两脚蹬紧一个“T”字型的木架,一根粗绳弦将脚和腰连在一起,手里攥紧一把高粱杆,把绳弦在柄上绕一圈,向后使劲挺身蹬腿,一边向怀里旋转着勒紧,停住了,从嘴里衔着的麻绳中抻出一根,将勒紧的秆子缠住,一把高粱秆就捆好了。这样的程序要绑六次,从头至尾打12个节,再将一根直径2厘米的木棍绑在手柄里面,再用他那飞快的小镰,把多余的苗儿削去,一个笤帚就做成了。
这刨笤帚的手艺,郜振国是跟村里一位老人学的,从小就爱好手工的他,第一次见刨笤帚就起了兴趣,学习了几次就掌握了要领,这一干就是30年。现在他一天能刨几十把笤帚,每把价值5至10元不等,自己利用农闲时间刨笤帚,家里也多了一份额外的收入。如今,附近刨笤帚的就剩他一个人,也没有人向他学习这门手艺,郜振国说:“现在人都买笤帚用了,谁还自己刨,这手艺要失传了。”
现在市面上各种机器制的笤帚多种多样,走街串巷刨笤帚的已经越来越少见了。生活的变化已经让许多人忘记和忽视了许许多多以往的细节。但是农村的一些地方还有老人能够告诉你许多与笤帚有关的风俗和讲究,比如:大年初一不能拿笤帚,否则一年不利;娶媳妇上轿必须用新笤帚扫轿,葬礼入殓前需要用新笤帚扫棺,送给别人笤帚要隔墙扔出,从门里带出会把交往的路扫断,等等。不一定有什么道理,但绝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会让你记挂老家的笤帚和家乡的风俗。于是,这刨笤帚就有了一种古老的情结,被结结实实地缚在里面,丝丝缕缕,抽减不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