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雪冰吧 关注:28贴子:1,814

第四节 海陆变迁

收藏回复

  • 218.84.127.*
http://zy.guye.cn/dili/UploadFiles_3479/200509/20050929105047950.doc第二节     海陆变迁
教学任务分析:
课题:海陆变迁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及山系,地震的分布,通过阅读大陆的漂移图和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解决问题 通过对海陆变迁的分析说明和对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会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 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界解释世界的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  阅读图2.10-2.12海陆变迁的实例活动2:  阅读图2.16  2.17提出问题为什么拼和大陆的几种古老地层相似?南美洲东岸和非洲西岸都分布海牛,鸵鸟?活动3:  阅读图2.20-2.24提出板块发生张裂和挤压时地表产生什么现象?活动4: 课堂小结.活动5:  布置作业. 分析解释海陆变迁的原因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用依据科学说明大陆漂移.找出张裂时形成的地表实例挤压时形成的山系,古地中海消失的原因.填充图:14.15全部完成
课前准备:
教具: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地形图 学具:课本,地图册,填充图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你听说过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很古时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历过三次海陆变迁。板块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用板块学说解释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 一、沧海桑田(学生阅读P32-33)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海陆变迁),地壳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变化(荷兰填海造陆)举证:(1)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2)我国东部海底的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3)荷兰填海造陆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引导学生阅读P34-37图并完成活动三、板块的运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1.板块学说的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有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成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巩固小结:作业:填充图14-15页 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海陆变迁是存在的是有科学依据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大陆漂移的内容和科学依据。学知板块学说的内容,并知道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参考地图册16-17页达到巩固目的
板书:第二节海陆变迁
一- 沧海桑田
二- 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假说
三- 、板块运动
1. 板块学说的内容
2.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地图册17页)
课后回顾



1楼2006-09-07 12:48回复
    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禁言 |2楼2006-10-09 17:4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1


      禁言 |3楼2006-10-09 17:50
      回复
        http://www.bolaa.com/blog_juhe/redianzhuan/16342264794sn.html唐山大地震资


        禁言 |4楼2006-10-09 18:33
        回复
          中国1900年以来灾害性地震分


          禁言 |5楼2006-10-09 18:37
          回复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的横滨、东京一带发生地震。地震刚开始并不强烈,但一秒一秒地不断加剧。关东大地像海水一样起伏不定,平原、山丘都像发疟疾般颤栗。一座山林以每小时90多公里的速度滑下山谷冲过一个村庄,落入大海,由于它裹挟着很多尸体以至染红了方圆好几公里的海水。逃到一个火车站的好几百人由于混乱被开过来的火车碾死。东京、横滨震后燃起大火。有好几千人跳进海里,由于油库爆炸,石油流进海溏在水面燃烧,使其中几千人烧死。4000多人藏身的一个仓库被大火环状合围,只有十多人浑身烧伤跑了出来。关东大地震使143000人丧生,20多万人受伤,50多万人无家可归。


            禁言 |6楼2006-10-09 18:38
            回复
              禁言 |7楼2006-10-09 18:45
              回复
                http://www.jl2sy.cn/kjsc/dili/图片素材/世界教学用图/世界地图1120/六大板块图.gif


                禁言 |8楼2006-10-09 18:46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禁言 |9楼2006-10-09 18:50
                  回复
                    禁言 |10楼2006-10-09 18:51
                    回复
                      拟和大陆的外形
                       

                        早期的世界地图已清楚地表明非洲和南美洲相对海岸线的“锯齿状拟合”。远在1801年,洪堡(A.Humboldt)及其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们已经提出,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和岩石都很相似。魏格纳首先提出,应该用深海中的大陆坡边缘进行大陆拟合。凯里(S.W.Carey )证明,两个大陆的外形在海面以下2000米等深线几乎完全可以拟合。布拉德(E.Bullard)等人借助计算机计算,发现无论用1000米或2000米等深线拟合的结果差别不大。复原拟合工作证明,各大陆可以通过复原形成一个超级大陆,即魏格纳所命名的“泛大陆”。泛大陆是由冈瓦纳大陆(南方各大陆加上印度)和劳亚大陆(北美和欧亚)组成的复合古大陆。


                      禁言 |12楼2006-10-10 10:11
                      回复
                        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任何人观察南大西洋的两对岸,一定会被巴西与非洲间海岸线轮廓的相似性所吸引住,不仅圣罗克附近巴西海岸的大直角突形和喀麦障附近非洲海岸线的凹进完全吻合,而且自此以南一带,巴西海岸的每上个突出部分都和非洲海岸的每一个同样形状的海湾相呼应。反之,巴西海 岸有一个海湾,非洲方面就有一个相应的突出部。”这就是德国伟大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的名著《海陆起源》一书的前言。在这部巨著中,魏格纳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说”,开创了地球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论点是:规在的美洲、非洲、亚洲、欧洲、澳洲及南极地区,在古生代是一个单一的大陆——泛大陆。花岗岩质大陆像冰山在海洋中一样漂浮在玄 武岩质基底上。由于潮汐力和 地球自转离心力的作用。泛大陆在中生代分裂成几大块,最先是美洲和欧洲、非洲分离,中间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南极和亚洲分离,中间形成印度洋,移动大陆的前沿遇到玄武岩质基底的阻挡.便发生挤压和褶皱隆起为山、而移动过程中脱落下来的大陆“碎片”,便成了岛屿。这个漂移过程很缓慢,直到第四纪初期才形成规今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大陆漂移说较好地解释了今未大西洋两岸的轮廓、地形、地质构造、古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及南半球各大陆古生代后期冰成层的分布等一系列问题,并可解释许多地质学上的以前无法解释的难题,如过去人们对南极发现煤层迷惑不解,其实,在石炭纪时,南极正好位于南纬25度附近,是热带雨林地带。大陆漂移说发表后,在全世界地学界引起很大震动,许多人为之喝彩;但在当时,海陆位置固定说占统治地位,因而也遭到许多“权威”的指责和嘲讽。有人称之为“大诗人的梦”,更有人称之分“疯话”。魏格纳自己也由于证据不够充分而遗憾地说;“漂移理论中的牛顿还没有出现”。

                          魏格纳于1880年11月l日出生在德国柏林,从小就喜欢幻想和冒险,童年时就喜爱 读探险家的故事,英国著名探险家约翰.富兰克林成为他心目中崇拜的偶像。为了给将来探险做准备。他攻读气象学。1905年,25岁的魏格纳获得了气象学博士学位。1906年,他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远大理想,加人了著名的丹麦探险队,来到了格陵兰岛,从事气象和冰川调查。为了找到更多的证据,1930年4月,魏格纳率领一支探险队,迎着北极的暴风雪,第4次登上格陵兰岛进行考察,在零下65℃的酷寒下,大多数人失去了勇气,只有他和另外两个追随者继续前进,终于胜利地到达了中部的爱斯密特基地。11月1日,他在庆祝自己50岁的生日后冒险返回西海岸基地。在白茫茫的冰天雪地里,他失去了踪迹。直至第二年4月才发现他的尸体。他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浑然中盯一体了。

                          到了20世纪50年代,由于古地磁学的兴起以及遥感、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学 家找到了大量证据证明,各大陆确实发生过大幅度的漂移。1984年,美国航空局使用激光和射电望远镜,第一次精确测出了各大陆缓慢漂移的数据,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过硬的证据。以大陆漂移说为基石,科学家又提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这被认为是地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堪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媲美。


                        禁言 |13楼2006-10-10 10:13
                        回复
                          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
                           

                            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一幅世界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竟如此吻合?” 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原来并没有大西洋,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以后,魏格纳通过调查研究,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一些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证据。对此,魏格纳作了一个简单的比喻:这就好比一张被撕破的报纸,不仅能把它拼合起来,而且拼合后的印刷文字和行列也恰好吻合。

                            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在当时,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因为在这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值得告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假说,现在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使人类重新认识了地球。


                          禁言 |14楼2006-10-10 10:15
                          回复
                            阿特兰梯斯
                             

                              阿特兰梯斯(Atlantis)——那失落的文明,一直是最能引起人们幻想的故事。多少年来,无数的书籍和文章对这块带着全体多才多艺的优秀居民突然消失于海底的陆地作了神话般的描述和猜测。这个神话的最古老的说法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他描述阿特兰梯斯是一个相当大的国家,位于直布罗陀(Gibraltar)以西的大洋里。

                              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阿特兰梯斯应该是圣多里尼(Santorini)火山岛,由包括西拉岛(Thera)在内的五个岛屿组成,位于克里特岛(Crete)以北约125千米处。证据来自从岛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对地中海这一地区深海沉积物的勘探结果。公元前1500年圣多里尼火山爆发毁灭迈诺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板块构造作用吞没了阿特兰梯斯。地质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证明,古希腊的文明是3400年前的一个夏日,从爱琴海一次火山爆发的烈焰与灰烬中诞生出来的。


                            禁言 |16楼2006-10-10 10:1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板块飘移
                               

                                当目前科学家们已能较系统的了解了地球的物理构造。在过去。由于技术水平没有现在那么发达,对板块飘浮学中涉及的一些地况地貌并不是很清楚。图佐.威森尔(Tuzo Wilson)一直致力于对海底断层的研究。他是第一个对海底扩张进行具体而细致研究的科学家。研究员发现:不断扩张的海岭贯穿着整个海洋。它被垂直于它的断层分割成一断一断的。在威森尔(Wilson)研究成果未出版之前。大家都认为转换断层是洋脊之间洋壳被撕裂的一个证据。并且洋脊在形成时是连绵不断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断层分隔开或错开。威森尔(Wilson)认为断层只有在两个正在扩张的洋脊段之间,发生地壳断裂时,才是它的鉴证。洋脊扩张时,变形集中在洋脊上,并且沿着断层方向进行,其他海洋地壳接缝之间只会分开,而板块不会断裂。他把这些巨大的飘沧的岩石称作板块。并提出进一步设想认为地球的表面是由7个巨大的板块和一些小板块组成。 

                                现在我们通过地震测位的方法可获得数据很容易的证明威森尔(Wilson)的海洋断层推论和板块理论。Lamont天文台的里恩.希科(Lynn Sykes)第一个证明威森尔(Wilson)理论的科学家。Sykes还发现海洋地震通常发生在洋脊的断层连接处,而海洋板块却十分抗震。熔化的岩石从地幔层上升至洋脊上地壳裂缝处,流出形成新的地幔。先前的海底在海沟处流入地幔中。海沟通常是两个板构碰撞的地带。地震经常在这儿发生,垂直于洋脊的裂缝称为换断层。洋壳通常在这儿分开。

                                科学家在对地震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陆地下沉原因,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的Kiyoo Wadati和加利福尼亚科学院的胡阁.贝尼奥夫(Hugo Beniolf)通过研究发现,地球深层地震,主要是海底下面的地层下沉所导致的。通常发生在靠近陆地火山的洋脊附近地区。随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们又发现地震多发带一般就是在海沟。哈利.海斯(Harry Hess)的海底扩张学说也说明这一点。但海沟为什么是地震多发区,在当时是地震学家无法解释的。那么地震一般发生于地幔层,由于地幔层,温度很高,它可以把刚硬的物体甚至岩石软化,所以地震对时岩石是成液体状态流出,而不是硬而易碎的固态物质。

                                1964年Lamont天文台的杰克.奥里弗(Jack Oliver),部莱恩.伊塞克斯(Bryan Isacks),Lynn Sykes共同对南太平洋,汤加(Tonga)岛附近的海沟的地震活动进行研究。发现正如贝尼奥夫(Benioff)和Wadati所设想的那样地震可以使海底表面向下倾斜约45°角,倾斜的表面不仅温度很冷而且很坚硬,它们既抗震又能担负本身的重量不会断裂。下倾表面下陷去海沟内,就形成了地震带海底下降地带约60英里厚。它的移动不是海底的整个表面的移动或是单独地壳的移动,而是象传送带一样连动。这就是威尔森(Wilson)理论中所称之为的板块。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rmant天文台的夏威尔.德 皮(Xavier Le Pichon),Scripps天文台的丹.麦克肯尼(Dan McKenzie),普林斯顿大学W.杰森(W.Jason) 莫根(Morgan)三人运用球形几何学原理共同绘制地球板块的外形和位置图及移动路径图。图中不仅纪录地球板块现在的状态,而且对将来的变化也进行了预测。 1967年图佐(TUZO)宣布,地球板块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与哈维里(Harvery)发现血液循环同样具有伟大的意义。

                               


                              禁言 |18楼2006-10-10 10: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