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
发现太阳的中层大气——色球层,并发现太阳上的氦元素,以后也在地球上发现氦(英国 洛基尔)。
使用分光镜,第一次在不是日食时候观测到日珥(法国 詹森)。
提出第一个恒星光谱的目视光谱分类法,把恒星分为白色星、黄色星、橙色星和红色、暗红色星四类(意大利
赛奇)。
第一次测定恒星的视向速度(英国 哈金斯)。
1869年,刊布太阳光谱里一千条谱线的波长,并用新单位埃表示(瑞典 埃格斯特朗)。
1870年,发现太阳的闪光光谱和日冕所发出的一条特殊的绿色谱线,曾以为是一种新元素,后到1941年才被证实是铁、镍、钙的禁线(美国 查·杨)。
1871年,由太阳东西两边光谱线的位移,测定太阳的自转的速度(德国 沃格耳)。
1874年,发现到4等为止的亮星集中在与银道成17度交角的大园上(美国 古尔德)。
1876年,提出小行星带空隙区和土星光环狭缝形成的动力学理论(美国 刻克伍德)。
1877年
提出火星表面上有“人工运河”的看法(意大利 斯基帕雷利)。
发现火星的两个小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美国阿·霍尔)。
发现(晶体)硒和金属接触处在光照射下产生电动势的光生伏打效应,后美国人弗里兹于1883年用此制成光伏打电池(英国 沃·亚当斯)。
《声的理论》出版,基本上完成声音的数学理论(英国 瑞利)。
1878年,根据太阳辐射的斥力作用,建立彗星形状理论,把彗尾分成三种(俄国 勃列基兴)。
1879年
建立潮汐摩擦理论,由此提出月球起源的学说,认为地球因受太阳的起潮力作用,其中一部分物质被拉出而形成月球(英国 乔·达尔文)。
应用黑体的辐射与温度间的经验公式,求得太阳表面温度为摄氏六千度(奥地利 斯忒藩)。
1879—1882年,使用偏振光度计,编制成4,260颗恒星的实测星等的大光度星表(美国 爱·皮克林)。
1880年,提出变星分类法(美国 爱·皮克林)。
1881年,应用电阻测热辐射计精确测定在地表热辐射的太阳常数值,开始了太阳辐射的研究(美国 兰格莱)。
1881年,第一次摄到彗星的照片(法国詹森,美国 德拉帕尔)。
1882年,观测证实水星近日点的长期进动有超差,并精确测算出其数据。(美国 纽康)。
1885—1886年,建立恒星的光谱分类法(美国爱·皮克林、安·莫里)。
1887年,开始编制照相天图星表(法国
巴黎天文台亨利兄弟负责,国际协作)。
1887年,根据恒星光谱不同,提出恒星演化的理论,用以说明恒星是变的(英国 洛基尔)。
1888年
刊布“新总星表”(N.G.C)(英国德雷耶尔)。
发现大陵五变星的视向速度呈周期变化,从而证实了它是颗食变星(德国 沃格耳)。
由照相观测发现仙女座大星云旋涡结构(英国 罗伯茨)。
1889年,发现第一个分光双星(美国爱·皮克林、安,莫里)。
1890年,研究土星和木星间的相互摄动,建立木、土两行星运动的精确理论(美国 乔·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