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最中心的一个计谋就是“离间计”。先是张良使此计离间项羽和范增,后是范增以“锦囊”妙计离间刘邦和他重臣。为什么“离间计”能百发百中?甚至是几乎历来的领导者都会中招,为什么?
其实,项羽当真会认为自小看着他长大的亚夫会舍弃拥有百万雄师的楚霸王而勾结刘邦?刘邦有当真完全相信范增、萧何会背叛自己?
(1) 范增之于项羽
① 这近乎父子的感情早已使项范之间超过君臣之谊,范增又年老体衰,就个人情感来说,他是不会背叛项羽的。
② 另外,说得功利点,项羽和刘邦敌我力量玄虚,不可同日而语,若是为日后前程,项羽定是最好的靠山,何必投靠刘邦?再说,一大把年纪了,图这个干嘛?
③ 再从事件上分析,出鸿门宴之计的是范增,与张良对弈计取怀王的是范增,命项羽斩杀刘邦的还是范增……
④ 如果说张良追随刘邦是为了个人信仰,为了以德治国,那范增则绝不会因此看好刘邦。他与张良对弈时,便表露了“以战制战”“以暴制暴”这种“尚武”的治国态度。
所以,范增真的没有理由舍“羽”求“邦”。
(2)张良、萧何、韩信之于刘邦
首先,这三人和范增不一样,他们和刘邦的感情并没有项范那么深,所以从个人情意方面来说,刘邦是有理由怀疑他们的忠心的。张良先使“反间计”假降项羽,难免他也会故技重施作为楚方间谍假装回汉,所以刘邦会怀疑他。韩信霸气外露,从一开始便和刘邦谈论条件,他们之间不是“主仆关系”,更像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所以,不管有没有这个锦囊,韩信难逃一死。而萧何,属于老臣,根基太深,刘邦赴宴时假惺惺说要禅位于他,就足以说明他是有君主之能和威望的,所以他对刘邦是有威胁的。也许,刘邦要是没示意“让位”还好,一旦示意了,说不定真让他动了心。但这一切,在那时的刘邦来说还不足以腹黑到全都诛而灭之。
再从剧情来看,我们假设这三人投靠项羽的话,那韩信怎么可能会帮忙召集八路诸侯围攻项羽?萧何、张良又怎么可能不给项羽报信?退一步说,你小小刘邦,除了这三人,还有必要使“反间计“坑你么?所以,这三人是不会如范增锦囊所说投奔项羽的。
那为什么,为什么,不管是感情深厚还是利益至上,项羽和刘邦为都会选择“不相信”?腹黑刘邦尚可理解,可感性的楚霸王为何也如此“无情”?
不仅是这两位,历来君王貌似都喜欢怀疑臣子。“高处不胜寒”,“皇权”是属于孤独者的,尤其是这些亲自打天下的君王,他们自己知道权利的诱惑力有多大,自己根基又薄,很多大臣公高盖主,所以他们选择不给人任何觊觎皇位的机会。因为太过在乎,所以,即使潜意识里不相信臣子有异心,本能地还是选择排除这小概率事件的发生。项羽知道他敬爱的亚父是不会背叛他的,但只要这种“可能性”被提出来,它就会成为一颗刺,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肆意滋长,最终,重点不是“相信不相信”了,而是这颗刺太戳人,而这些固守权利的人内心其实非常脆弱,无力承受,只好选择拔出。所以虞姬那句“选择相信”是非常有深意的。不过,刘邦这么做即便残忍,但于汉朝皇室来说还是对的,勾践和朱元璋和他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之所以不杀樊哙,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两人关系太好,但最要还是因为樊哙智商低,没有篡权的能力。
有一种棋局叫两败俱伤。一个失天下,一个失人心……也许,只有失去权利,失去对别人的诱惑,才能真正拥有“选择”的权利。不是君王统治权利,而是权利操纵君王。一将终成万骨枯,为王者……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