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吧 关注:5,468贴子:131,187

【转载】清朝满族的皇家宗法与其皇位继承制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杜家骥
《清史研究》2005年2月
下载自: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qsyj200501003.aspx


1楼2011-11-24 22:21回复
    [摘要]本文论述满族皇家宗法的特点是严嫡庶之分、长幼之序,清初尤为明显,汗(皇)位传承及竞争只在嫡出者之间进行,且有一个由兄终弟及向父死子继的转变过程,这与辽、金、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及汉族早期王朝的情况相同,符合一般规律。清入关后.皇子之间嫡庶身份差别趋于缩小,在废嫡或无嫡的情况下皇位传于庶出者,与两汉、唐、两宋、明等朝多庶出者继承皇位的状况也相同。
    [关键词]嫡庶之分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皇位继承


    2楼2011-11-24 22:23
    收起回复
      2025-07-25 23:09: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清朝的皇位继承,是影响朝政的重大政治事件,尤其是清前期,每当皇位传承之际,便引发上层统治集团的激烈内争,导致政局动荡,祸及朝臣。目前,人们对清太宗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这几朝皇帝之继位及其内乱事件,作了大量的研究(人所共知,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举),最近又有杨珍女士《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专著的出版,对有清一代皇位继承的类型及其变化作了全面系统的归纳与论述,并深入考察了一些相关问题①。
      究竟清前期的皇位继承为什么屡屡引发内乱,制度上的原因是什么?海内外一些学者认为,是清朝满族之皇家在宗法上无严格嫡庶区分④,无论嫡出、庶出者,均有资格竞争皇位,因而也无法形成像汉族王朝那样的嫡长继承制,并预先确立皇储,以致每当皇位空缺,便发生内争。从表面现象看,也确实如此,前述几位皇帝,无一是预立之皇储,有的无明确嫡出身份,康熙、雍正二帝,又是以庶出者继位。但光凭这些现象,并未能揭示皇位竞争的真正原因,所谓满族宗法无嫡庶之别,既不符合事实,与古代宗法制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相符。
      上述观点,殆缘于没有对当时皇家所有成员之身份地位作全面系统的考察,进而进行对比。又缺乏对社会形态较落后时期的政权中一夫多妻家庭成员等级特点的认识。另外,也没有从皇位继承制度形成的一般规律中,对满族皇家早期皇位继承制度的性质及其矛盾性进行探究。鉴于这一问题对揭示满族宗法及其特征,正确认识与评价当时的皇位皇权之争,进一步研究尚未取得共识的清代几次皇位继承均有意义,而且对于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产生演变之一般规律的揭示及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也有参考作用,因作专文考察。


      3楼2011-11-24 22:24
      回复

        清初,参预皇位竞争者,都是有影响的人物,这些人在一般史籍中记载较多,但他们只是皇家部分成员,或者说是少部分人,皇家中其他更多的成员,史籍中对他们记载很少,或根本没有,尤其是他们的出身,也即生母之身份。这是目前未能对皇家成员作全面考察进而比较出身份高低的主要原因。而这更多的一般性家庭成员,在清皇家族谱《玉牒》中却有较全面的记录,特别是他们的出身即生母身份、及他们所封低微之世职等,这些记载不仅全面、详细,而且原始。本小节主要以《玉牒》为基本史料,辅以《满文老档》等较原始资料,首先对清太祖努尔哈赤及清太宗皇太极两辈皇家的全体家庭成员进行考察。
        为叙述简要,并可以清楚地比较,特将考察结果以表列示如下。
        


        4楼2011-11-24 22:30
        回复




          


          5楼2011-11-24 22:31
          回复
            (三)王位、汗位、皇位之传承,由兄终弟及向父死子继的转变并最终确立,也应是一种规律。第一代开国者,将其创建的家族性政权及其主掌权位作为私产传与嫡子,诸嫡子视为共有,嫡出兄弟按长幼之序承接,而出现兄终弟及之制。得王位、汗位者因传于己子之私欲的驱使,与传弟产生矛盾,最终取代“弟及”之制,确立父死子继。前述各少数民族都经历过这一变化。中原汉族王朝,早就完成了这一变化,商代后期便确立了父死子继。受其影响,周朝自第三代王周公旦继位后,不仅仿行此制,而且将其系统化,分出大宗、小宗,周王之位由大宗嫡长本支世代传承。此后春秋战国乃至秦以后备汉族王朝沿袭不改。
            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二制相混用之时,具有接替者资格的既有弟,也有子,内乱的可能性相对较大。父死子继,具有继位资格者缩小到子的范围,减少了皇位传承之际可能发生的内乱。但去此弊又生彼弊,即不利于皇储的优选,即使嫡长子弱智、品质恶劣、稚幼,原则上也确定该人。这种选择对中国古代王朝朝政乃至整个国家的消极影响,也是屡见不鲜的。


            16楼2011-11-24 22:46
            回复
              ⑦据《汉书》第1册第85、105、137、144、217、235、277、301、333、347页,第12册第3943、3946、3956—3957 3961—3962、3964—3967 4002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83年。并参照《西汉会要>第23—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⑦见《后汉书》第1册95页、第2册406页。第1册129页、第2册414页。第1册165页、第2册416页。第1册195页、第2册436—437页。第1册203页。第2册249页、435—437页。第2册275、439页。第2册276页一282页、441页。第2册287页、441—442页。第2册327页、446页、449页、450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82年。⑦见《新唐书》第11册3539页、3470页、3474—3475页、3489—3490页、3492页、3499页、3501页、3502页、3503页、3504—3505页、3506页、3507页、3505页、3510页、3510页、3511页、3512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86年。⑦宋史第1册53页。第25册8610页。第1册175页、第25册8616页。第2册253—254页、第25册8708页。第2册263—264页、第25册8625页。第25册8631页。第25册8638页。第25册8640页。第3册615—617页、第25册8687页。第3册693页一694页、第25册8651页。第25册8654页。第3册783~784页。第3册891—892页。第3册921页。第25册8661页。中华书局标点本1977年。⑦赵翼《廿二史札记》下第752页“明正后所生太子”,中华书局,2001年。并参照《明史》本纪及“后妃传”。⑦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乙帙“嫡庶之别”。第55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⑩参见邢铁《家产继承史论》第27—33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⑦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第568页,引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10。


              18楼2011-11-24 22:48
              回复
                @叶茗琅


                19楼2011-11-24 22:48
                回复
                  2025-07-25 23:03: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啊,谢谢~LZ辛苦了~
                  从没见过的说法。。。慢慢看。。。


                  20楼2011-11-24 23:01
                  回复


                    IP属地:上海21楼2011-11-24 23:03
                    回复
                      加精了,在“转载”里~~~


                      IP属地:北京23楼2011-11-25 17:46
                      回复
                        还是有区别的。阿布鼐是内管领,内管领有辛者库人丁、也有内管领人丁。同在管领下,可能一个是包衣人,一个是辛者库,二者地位相当不同。阿布鼐这个应该是辛者库人丁。用“侍婢出身”去形容他们的出身不太合适。宫女都是内务府秀女出身,但是同是内务府秀女有些人可能是高官大员之女,有些人可能是菜户之女,这个地位也是不一样的。后来雍正时期就曾对此下过一道谕旨,分别了不同出身的宫女所侍奉后宫的级别。
                        ============
                        康熙朝后宫的位置大体是这样的:首先是拼爹拼门第,例如赫舍里氏、钮钴禄氏、佟佳氏、瓜尔佳氏等等分别就是由于这俩原因所以取得很多人达不到的地位;其次是按照民族关系走,满正身>蒙古>包衣>汉女,当然也会搀和进生育角度的考虑。
                        


                        IP属地:北京24楼2011-11-25 18:12
                        回复
                          这个辛者库人丁和内管领人丁,我一直是有点糊涂的。内管领人丁是包衣吗?
                          还有你说的这个“ 满正身>蒙古>包衣>汉女”,我想问下这个汉女是包括汉军旗吗??如果包括汉军旗,那康熙年间的后宫中最低级别的是江南汉女呢还是出身辛者库的良妃呢?还有满族血统的良妃是不是要比汉军旗女的身份低呢?


                          IP属地:江苏25楼2011-11-25 18:20
                          回复
                            不包括……汉女就是从江南拉皮条弄过来的那种。汉军旗不是算作汉人,包衣汉姓也不算是汉人。排序忘记把汉军旗加进去了……


                            IP属地:北京26楼2011-11-25 18:24
                            回复
                              2025-07-25 22:57:43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良妃这个是辛者库籍。内管领是管理管领的人,辛者库则是被管领管的人。内管领不一定都是包衣,管领下有包衣也有辛者库。但是对于辛者库的定位确实存在争议,不一定辛者库籍都是罪籍。只是具体到良妃身上,这就需要特殊的史料去论证了。总之清初入辛者库的原因比较复杂。


                              IP属地:北京27楼2011-11-25 18: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