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无念吧 关注:26贴子:3,787
  • 8回复贴,共1

【玉振】联说古代名琴-转自天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11-23 17:56回复
     我有冰弦,翩若佳人,铜雀欲锁,王孙争睹,妙手一挥,城国将倾。名琴之:
    1、号钟琴
    周代名琴,音宏亮,犹如钟声激荡,号角长鸣,令人震耳欲聋。传说古代杰出的琴家伯牙曾弹奏过“号钟”琴。后来“号钟”传到齐桓公的手中,当时,他收藏了许多名琴,但尤其珍爱这个“号钟”琴,他曾令部下敲起牛角,唱歌助乐,自己则奏“号钟”与之呼应。牛角声声,歌声凄切,“号钟”则奏出悲凉的旋律,使两旁的侍者个个感动得泪流满面。
    或鸣角,或颂歌,举座悲凉听小白;
       时高山,时流水,知音零落泣钟期。
    小白:齐桓公名。
       泣钟期:钟期,即钟子期。《吕氏春秋·本味》;“伯牙 鼓琴, 钟子期 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 钟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绕梁琴
    周代名琴,其名源于《列子·汤问》:“昔韩娥 东之齐 ,匮粮,过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馀音绕梁欐,三日不绝。”后遂以“绕梁”形容歌声高亢回旋,久久不息。琴以“绕梁”命名,足见此琴音色之特点,必然是余音不断。
    三日何多?君请侧耳,韩娥歌调今犹绕;
       千年不复,我且长息,楚主心弦昨已绝。
    楚主:指春秋楚庄王。据说“绕梁”是一位叫华元的人献给楚庄王的礼物,其制作年代不详。楚庄王自从得到“绕梁”以后,整天弹琴作乐,陶醉在琴乐之中。有一次,他竟然连续七天不上朝,把国家大事都抛在脑后。王妃樊姬异常焦虑,规劝楚庄王说:“君王,您过于沉沦在音乐中了! 过去,夏桀酷爱‘妹喜’之瑟,而招致了杀身之祸;纣王误听靡靡之音,而失去了江山社稷。现在,君王如此喜爱‘绕梁’之琴,七日不临朝,难道也愿意丧失国家和性命吗?”楚庄王闻言陷入了沉思。他无法抗拒“绕梁”的诱惑,只得忍痛割爱,命人用铁如意去捶琴,琴身碎为数段。从此,万人羡慕的名琴“绕梁”绝响了。
    3、绿绮琴
    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之琴。司马相如原本家境贫寒,徒有四壁,但他的诗赋极有名气。梁王慕名请他作赋,相如写了一篇“玉如意赋”相赠。此赋词藻瑰丽,气韵非凡。梁王极为高兴,就以自己收藏的“绿绮”琴回赠,相如得“绿绮”,如获珍宝。他精湛的琴艺配上“绿绮”绝妙的音色,使“绿绮”琴名噪一时。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
    叹斯文,千秋妙响千秋赋;
       摄其魄,绝代佳人绝代情。
    摄其魄:一次,司马相如访友,豪富卓王孙慕名设宴款待。酒兴正浓时,众人说:“听说您‘绿绮’弹得极好,请操一曲,让我辈一饱耳福。”相如早就听说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才华出众,精通琴艺,而且对他极为仰慕。司马相如就弹起琴歌《凤求凰》向她求爱。文君听琴后,理解了琴曲的含意,不由脸红耳热,心驰神往。她倾心相如的文才,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缔结良缘。
    4、焦尾琴
    东汉著名文学家、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蔡邕在“亡命江海、远迹吴会”时,曾于烈火中抢救出一段尚未烧完、声音异常的梧桐木。他依据木头的长短、形状,制成一张七弦琴,果然声音不凡。因琴尾尚留有焦痕,就取名为“焦尾”。“焦尾”以它悦耳的音色和特有的制法闻名四海。
    尤记当年,云黯吴山,不识飘零客;
       且听那曲,弦清秋月,正拂寂寞心。
    5、片玉琴
    相传为三国魏嵇康所弹之琴。
    竹林蓊蔚,玉石琤琮,谁将琴赋颂?
       绰约孤松,安然处子,君共广陵悲。
    


    2楼2011-11-23 17:56
    回复
      2025-05-24 20:15:52
      广告
         竹林:魏晋之间陈留 阮籍 、 谯郡 嵇康 、 河内 山涛 、 河南 向秀 、 籍 兄子 咸 、 琅邪 王戎 、 沛 人 刘伶 相与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时人号为“竹林七贤”。
         琴赋:嵇康所作。
         广陵:即广陵散,琴曲名。 三国魏嵇康善弹此曲,秘不授人。后遭谗被害,临刑索琴弹之,曰:“《广陵散》於今绝矣!”
      6、太古遗音琴
      唐代名琴。通体断纹,因历史的蕴积而斑烂陆离,龙鳞,龟坼、流水、蛇蚹、错杂相间,美不胜收,世间罕有与其相匹者。此琴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音质高古松透、清越而多灵韵,轻轻触按即得正声,被誉为琴音中之佳“老生”。琴名双钩篆书“太古遗音”四字由于年代久远而有所脱落。龙池两侧镌有行草:“佩剑冲金聊暂据,匣琴流水自须弹。”字体似王羲之圣教序,颇具唐人笔意,且词义豪拓,亦有唐人气概。龙池下镌有宋代理学大儒朱熹手书:“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紫阳琴铭一则,落款为:“淳熙丁未新安朱熹书”。雁足上方有阴文“玉振”印一方,当为元代大收藏家鲜于枢之印,以象其金声玉振之意。汉代典籍亟言琴面上圆象天,琴底下平如地,琴身直立如人,为士子文人之象,合天地人三才,实天地心。刘勰《文心雕龙》云:“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故贵仲尼式者,视其为儒者象言之表征。此琴又有朱子题记,再经吴景略先生长期宝藏实用,实为千载名器,多年来为海内外人士激赏,声名彰着,殊鸿宝也。
      与风共老,生于苹末,遗于太古;
         将指拂轻,落至心间,回至本初。
      7、春雷琴
      唐代名琴,制琴世家雷威所作。琴底颈部用行草书刻「春雷」二字。龙池左右分刻隶书铭:「其声沉以雄,其韵和以冲」、「谁其识之出爨中」,钤印一,印文剥蚀。龙池下似曾存一大方印,但经漆补,隐晦不清。 此琴虽然纳音、双足、岳山、琴尾等处曾经后人修补,但琴身造形饱满,有唐琴之「圆」;此琴音韵沉厚清越,兼得唐琴「松」、「透」之美。
      具匠心,成神器,一雷惊落潇潇雨;
         经宋殿,历道陵,两帝空怀戚戚心。
      一雷:指春雷琴。另指唐代杰出的制琴大家雷威。《嫏记》引前人之说:“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酣饮著蓑笠人深松中,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
         经宋殿,历道陵:道陵,金章宗陵墓。明代[清秘藏]记之曰:「春雷,宋时藏宣和殿百琴堂,称为第一。后归金章宗,为明昌御府第一。章宗殁,挟之以殉。凡十八年,复出人间,略无毫发动,复为诸琴之冠。天地间尤物也!」传世唐琴极珍罕。后来,“春雷”琴被赏赐给了元朝丞相大琴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曾将其赠予老师万松老人。其后,“春雷”琴又复归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再后,琴又归赵德润所有。
      8、九霄环佩琴
      唐代名琴。该琴音色温劲松透,纯粹完美,形制浑厚古朴,优美而有气魄,高雅而不落凡尘。琴背池上方刻篆书“九霄环佩”4字,池下方刻篆文“包含”大印一方,池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行书10字,左刻“冷然希太古,诗梦斋珍藏”行书10字及“诗梦斋印”一方。在琴足上方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虎龙吟。苏轼记”楷书23字。凤沼上方刻“三唐琴榭”椭圆印,下方刻“楚园藏琴”印一方。腹内左侧刻寸许楷书款“开元癸丑三年斫”7字。以上铭刻中“九霄环佩”及“包含”印为同时旧刻,苏、黄题


      3楼2011-11-23 17:56
      回复
        玉振于苍霄以外;
           龙吟在碧海之间。
        9、大圣遗音琴
        唐代名琴,有伏羲式及神农式(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两琴在漆色、断纹、池沼、年款绝为相同,因而两琴应制于同时,出自同手。伏羲式琴圆池上刻草书“大圣遗音”四字,池内纳音左右上下四隅分刻隶书“至德丙申”四字年款,至德丙申为唐肃宗元年(公元756年)中唐之始,池两侧刻隶书“峄阳之桐,空桑之材,凤鸣秋月,鹤舞瑶台”十六字,池下有“困学”、“玉振”两方印,证明此琴曾经为元朝著名书法家、诗人鲜于枢(字伯机,号困学山民)收藏。迄今已近一千二百五十年,传世既久,琴之足孔四周漆多剥落,木质亦接近朽蚀。足端虽缠裹织物并嵌塞木片仍难固定。张弦稍紧,既有损琴背虞,幸好管平湖先生有安装铜足套之法,为此王世襄先生特请铜器修复专家高英先生制作铜套并仿旧染色,再请金禹民先生镌刻八分书题记“世襄、荃猷,鬻书典钗,易此枯桐。”十二字。又请管先生安装铜足套于孔内,不仅天衣无缝,且琴音丝毫无损,效果极佳。管先生曾笑曰:“又至少可放心弹五百年了。”并认为九德兼备当推大圣遗音,所谓九德兼备是指集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种美好音色、韵味于一器,是古琴最为难得。
        何处梵音,欲问先痴醉;
           斯琴大德,如弹且忖思。
        10、枯木龙吟琴
        唐代名琴。名源于佛教语。《五灯会元·洞山价禅师法嗣·曹山本寂禅师》:“〔僧〕乃问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遂示偈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此琴连珠式,杉木制,琴体圆中带扁,龙池圆形,凤沼扁圆形,纳音较平,系另粘桐木而成,琴背铭文,龙池上方刻行书“枯木龙吟”四字,龙池下方刻篆书“玉振”双边大印一方。
        毕竟活来,已见髑髅中眼动;
           何曾死去,犹闻枯木里龙吟。
        11、飞泉琴
        唐代名琴。民国初年此琴为北京琴坛名器之一,为当时古琴家李静(伯仁)所藏,后辗转归古琴家管平湖之弟子山西程宽(子容),1980年程氏将琴捐献,经国务院转国家文物局拨交故宫博物院。近代琴家杨宗稷称其为琴中之“鸿宝”,李静曾定其为雷氏斫。当代古琴鉴定大师郑珉中认为:此琴琴面略呈抛物线形,琴两侧边际较薄,仅底之项、腰两处棱角作了圆处理,是为晚唐琴的特点;琴用朽木斫,纳音为桐木镶贴而成,状如常制,发音温劲沉细,应是晚唐时期“追时好而失家法”的雷琴。琴背,龙池上方刻约4厘米许狂草“飞泉”2字及“贞观二年”双边篆文方印。池下方刻双边篆文“玉振”印及篆文“金言学士卢赞”长方印。池两旁近边处自肩至凤翅(备注:是否位风沼?)刻篆书铭文各1行:“高山玉溜,空谷金声。至人珍玩,哲士亲清。达舒蕴志,穷适幽情。天地中和,万物咸亨”32字。铭刻中以贞观二年及金言学士卢赞两印刻工较晚,但均为古代的镌刻。腹内原有墨书“古吴汪昆一重修”款,今已不可得见。
        勾弦处,见白鹄翔,玄鹤舞,有泉飞过;
           回首间,闻古猿叫,斑鹿鸣,正叶飘出。
        12、独幽琴
        唐代名琴。琴面黑红相间漆,梅花断纹与蛇腹断纹交织,背面牛毛断纹。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琴尾有李静题款。此琴于明末清初为王船山所用,民国时由已故湖南琴家李静珍藏,现湖南省博物馆藏。
        放眼红尘十万,皆于琴外;
           荡胸秋水三千,尽在指间。
        13、梅花落琴
        唐代名琴。仲尼式,琴面以黑漆为主,间有红、黄色,蛇腹断纹。红木雁足,呈五角星形,侧面雕成齿轮状,足底精雕细纹,背面龙池内左侧刻楷书“大唐武德元年岁次戊寅”十字。1963年上海琴家沈草农先生为其题名和题款,严益堂先生镌刻于琴底,自此该琴名为“梅花落”。沈草农先生题款“癸卯六月下澣希翁记”。
        


        4楼2011-11-23 18:00
        回复

          玉指轻拂,暗香横溢;
             如何冷丽,此等孤高。
          14、霹雳琴
          唐代名琴。霹雳名见《五知斋琴谱》卷一“历代琴式”谓:“霹雳琴乃零陵湘山之西,震余枯桐也,始桐生于石上,说者言有蛟龙状其窍,一夕暴震火焚,其余硿然卧于道旁,超道人取作三琴,琴莫良于桐,桐莫良于石上之枯,火之余,又加良焉。因作赞辞曰:……云云。”此琴身较大,杉木制,背面“承露”之下,刻有“霹雳”二字,隶书,体近《汉石经》,极为遒美,其下为柳宗元所作之琴铭,文为:惟湘之涯,惟石之危,龙伏之灵,震焚之奇,既良且异,爰合其美,超实为之,赞者柳子。(隶书)乾元五年,柳宗元作(古文奇字)。此琴声音较大,苍古浑厚,松透亮泽,兼而有之,散、按、泛三音皆美,上、中、下三准匀净如一,珍品也。霹雳琴为刘鹗故物,刘氏身后辗转为周梦坡购得以赠李子昭,其后又归吴景略,六十年代价让于叶诗梦,遂为寒斋藏琴之冠。
          河东钓线已成弦,欲把寒江弹至老;
             刘鹗焦桐虽入记,难将沉痼抚如初。
          河东:即柳宗元,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
             刘鹗:《老残游记》作者,字铁云,其人善琴。
             焦桐:指霹雳琴。
             记:即《老残游记》。《老残游记》第九回:“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中,申子平夜宿深山,得见黄龙子,在璵姑壁上见有黄龙子所书草书屏,为“七律”六首,诗亦为黄龙子所作,其第二首一、二句为:“紫阳属和《翠虚吟》,寂寞空山霹雳琴”。
          15、天蠁琴
          唐代名琴。为唐代成都著名斫琴名家雷氏所制,传曾经是唐代诗人大韦应物所有。琴之龙池上有玉筋篆“天蠁”二字,下有“万几永宝”印文,铭文如下:式如玉,式如金,恰我情,绘我心,东樵铭。清代广东南海人叶应铨《六如琐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天蠁琴闻本是昭烈帝(南明)内府之物,明末流落民间,道光间先君子曾用五百金典来,偶因不戒失手,琴腰中微断,幸其声音无恙,不过略为久亮耳。后典者赎回,复闻入潘德畲家,筑天蠁琴馆藏之。今潘氏籍没,此琴又不知如何矣。”三十年代黄咏雩藏。1940年曾参加广东文物展,现藏广州博物馆。同是广东人的文献家黄慈博有《风入松》以吟咏此琴,其中有“成连一去海云冥,无奈远峰青,么弦欲奏水清曲,怕鱼龙,睡里愁听。”天蠁琴,为广东历史上的四大名琴之一。
          当时徽轸沾诗气;
             几度楼阁少蠁声。


          5楼2011-11-23 18:00
          回复
            对古琴充满热爱,只差没去学。
            当初看凡尔赛太著迷,所以去学了小提琴,一年后发现根本不是哪个料,就放弃了......
            所以古筝什麼的只是欣赏心赏,心静时听听古琴乐也不错。


            9楼2011-11-23 21:00
            回复
              这是我找头衔时候翻到的资料其实这货也只是知道焦尾和九霄环佩而已ww
              听的话流水。大概仅此而已?


              10楼2011-11-23 21:05
              回复
                古筝很多人学,古琴就快废了。
                有阵子因电影潮很多人去学古筝,自己对二胡兴趣更大,感觉这种玄乐器弹奏出的音色,更有中国风,有种莫名思愁。
                在外的游子夜晚听,更是愁愁愁。


                11楼2011-11-23 21:06
                回复
                  2025-05-24 20:09:52
                  广告
                  焦尾因典故知名。
                  很喜欢附带的词,中文对仗词句之优美,中外文字无能出左右(好像老王卖瓜^^)


                  12楼2011-11-23 2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