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作者在凡例中提示出不同书名所对应的点睛之笔。既为点睛,作者一番“自云”可谓考究著书人身份的“点睛”之笔――前半生深沐皇恩,后半生潦倒无成。当然,所谓无成是针对仕途而言。从文学历史角度讲,他的成功是伟大的。正是“作者亲历”,才形成了这“追踪蹑迹,不感稍加穿凿”的补记家史。
按本书“一声而也两歌,一手而也二牍”的特殊文笔来说,开篇出场的两个人物――甄士隐与贾雨村,都有著书人弘皙幻身的一面,同时还有映射他人的另一面。虽然写二人同时出场,但按著述人幻笔记述来讲,所表述的人物并不固定,背景也在不时发生改变。就拿故事发生地“大观园”来讲,有主人公先前高官厚禄“饮甘餍美”的皇家御园――圆明园,也有弘皙辞官后归隐孤岛“瓦灶绳床”的藏修地――乐亭海隅石臼坨。如何将真故事发生地进行定位就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也正是解读真情时繁杂冗乱的缘故。试思,著书人为达隐笔效果,故意在“时空遂道”上大作文章,汇集天下大事为一园,又所谓“越乱越好”,再加上“游戏笔墨”等奇思妙想,解读起来难免杂乱无章。
要解读真情,关键在给书中变幻莫测的时空及人物进行定位。然如何才能进行正确定位呢?作者在书中借“演说”有所提示:“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如将甄士隐与贾雨村第一场戏背景定位在弘皙归隐地乐亭,则甄士隐为弘皙替身,贾雨村为弘皙宗室亲友(敦诚)替身;若将甄士隐与贾雨村第一场戏定位在江宁织造府,则甄士隐为曹寅侄儿曹頫替身,贾雨村为弘皙替身。当然,如此定位要依据著书人用“隐语”记述的文章内容,还要参悟“一击两鸣”、“《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等大量脂批。因作者隐笔奥妙无穷,故解读真情时千万不可将书中时间、地点、人物看作一成不变。正所谓“倏为男倏为女,变化无方;忽而隐忽而现,杳冥难寻。感应不遍乎天下,威灵及于遐荒”。这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秘芨”,也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