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650贴子:10,034,158

回复:红楼补天------通篇解读红楼梦真事隐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作者在凡例中提示出不同书名所对应的点睛之笔。既为点睛,作者一番“自云”可谓考究著书人身份的“点睛”之笔――前半生深沐皇恩,后半生潦倒无成。当然,所谓无成是针对仕途而言。从文学历史角度讲,他的成功是伟大的。正是“作者亲历”,才形成了这“追踪蹑迹,不感稍加穿凿”的补记家史。
按本书“一声而也两歌,一手而也二牍”的特殊文笔来说,开篇出场的两个人物――甄士隐与贾雨村,都有著书人弘皙幻身的一面,同时还有映射他人的另一面。虽然写二人同时出场,但按著述人幻笔记述来讲,所表述的人物并不固定,背景也在不时发生改变。就拿故事发生地“大观园”来讲,有主人公先前高官厚禄“饮甘餍美”的皇家御园――圆明园,也有弘皙辞官后归隐孤岛“瓦灶绳床”的藏修地――乐亭海隅石臼坨。如何将真故事发生地进行定位就成为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也正是解读真情时繁杂冗乱的缘故。试思,著书人为达隐笔效果,故意在“时空遂道”上大作文章,汇集天下大事为一园,又所谓“越乱越好”,再加上“游戏笔墨”等奇思妙想,解读起来难免杂乱无章。
要解读真情,关键在给书中变幻莫测的时空及人物进行定位。然如何才能进行正确定位呢?作者在书中借“演说”有所提示:“若非多读书识事,加以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不能知也。”如将甄士隐与贾雨村第一场戏背景定位在弘皙归隐地乐亭,则甄士隐为弘皙替身,贾雨村为弘皙宗室亲友(敦诚)替身;若将甄士隐与贾雨村第一场戏定位在江宁织造府,则甄士隐为曹寅侄儿曹頫替身,贾雨村为弘皙替身。当然,如此定位要依据著书人用“隐语”记述的文章内容,还要参悟“一击两鸣”、“《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等大量脂批。因作者隐笔奥妙无穷,故解读真情时千万不可将书中时间、地点、人物看作一成不变。正所谓“倏为男倏为女,变化无方;忽而隐忽而现,杳冥难寻。感应不遍乎天下,威灵及于遐荒”。这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秘芨”,也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50楼2011-12-02 08:52
回复

    先来“细谙”成书根由,看看如何“有趣”且“近似荒唐”:
    女娲炼石补天属上古神话,著书人一上手便借典寓事。读者若不“细谙”,可就辜负作者提醒了,当然也就失掉发现真情的一次机会。因为作者没有任何闲文俗笔来“游戏笔墨”的――除非读者看不清背面隐含。
    所谓“女娲炼石补天”应该是映射康熙秘密立储。当然,按“一击两鸣”理念来分析,也可算是映射雍正秘密立储。不论映射哪一个皇帝,都可说明这个“大展幻术”而“补天”的继位新君来路不正。因为他虽然是“女娲”所炼之“石”,却是被弃之不用的。然他却因“垫脚”而补了天。如此一来,正宗的“补天石”当然就没机会去补天了。因此才有“补天石”出现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藏修地石臼坨。
    这里有一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就是“补天石”。如果“细谙”的话,文中所述该有两块“补天石”。一块是经过“巨石幻玉”补到天上去了,正如那偈云:“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补了天的“石头”当然是在映射雍正夺嫡继位。另一块是回到青埂峰下的“石头”,他该是没有补到天上去的那块,而且还是“女娲”炼好要用的。正因有这两块“补天石”互相“夹带”,才造成了真假混淆,是非难辨。因为假的补了天,真的反倒成了假的了,才有“假亦真来真亦假”一说。作者特别批注:“一日卖了三个假,三日卖不了一个真。”看来,要解读这谜书,就先得学会一些打假的本领。不然的话,便会让“假货”搞得晕头转向,直在牛角尖打转转儿。


    51楼2011-12-02 12:36
    回复

      谈到打假问题,不免要絮叨几句。既然本书主人公叫“贾宝玉”,自然也就有这贾府了。可偏偏还有个“甄宝玉”,因而也就有了江南甄家。而且这甄贾宝玉还就是难辨真假――行文时只叫“宝玉”,不仅不冠姓氏,不论大小,“兄弟姊妹乱叫”,还吿诉你“此乡多宝玉”。同时,还有一个“通灵宝玉”被故意“夹带”其中,来了个“人非物换”。看作者笔下的宝玉可谓“倏而男倏而女,时而隐时而现”,有七十二般变化,恐怕“打假”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了。究竟如何打假呢?“言谈之中有筋骨,梦幻之中见真情。”在通读全书基础上,还得“细谙”书中人物的言谈举止,分辨作者写在人物上的特殊标记(性格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面解读将有详谈。


      53楼2011-12-02 19:21
      回复
        著书人自称“毫不干涉时世”,应该是对《石头记》原本而言的(隐含过深)。不过,经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空空道人成了“情僧”,这《石头记》竟成了《情僧录》。可见不干时世已变得大“碍”时世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大量评批,两者结合起来看,泄漏真情之笔就太多了。
        “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曰《风月宝鉴》”。所谓“游戏笔墨”,这写在两个书名前的“至吴玉峰”和“东鲁孔梅溪”,有红学者将他们定位为“作者”,这便是被作者“蒙蔽”了。实际上,作者是在用此谐音来透露真情:“至吴玉峰”,应理解为没有传国玉玺――无玉而自封。雍正自“巨石幻玉补天”夺了弘皙的皇位,直到“无疾暴死”可谓“红楼一梦”。“东鲁孔梅溪”,应理解为因鲁莽未防备身边人,在梅花园小溪处被刺身亡。此情在“风月宝鉴”处有相关内容,这是作者提醒读者的点睛之笔。
        “后因曹雪芹……”既然《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对朝廷有碍,纸里包不住火,“葫芦庙炸供”,也就是朝廷得知查禁《石头记》。为达弘皙成书传世宏愿,弘皙小舅子曹雪芹作为继承人“披阅增删”改成《红楼梦》入世传情。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此句只见甲戌本。甲戌定本应是乾隆十九年完成的,究竟是第几次无考,但却说明《石头记》已然著成,根本就不存在缺少结尾或缺少某一章回的问题。至于手抄本为何残缺,也只有当时的抄录者自知了。今从各版本皆有“异文”来分析,应该是出于善意的“批阅增删”,绝非“犹大”之行。
        作者开篇便将真故事脉络分成两条主线。既是“主写末世”,当然重笔用在康雍交替和雍乾交替上。更因“《石头记》立誓一笔不写一家文字”,如今要见“tui背图”,就更得时刻不忘“一笔也而两歌”这写真秘芨。
        


        54楼2011-12-02 23:04
        回复

          一条主线:乾隆登基后,弘皙辞官归隐来到乐亭城。弘皙族人之所以来乐亭,是因为在乐亭有旗人封地。“旗人封地”属前清特有,也称“皇粮庄”。弘皙回到这所谓“原籍”后,开办私塾,培养族中子弟。大概因弘皙在朝时声望过高,便有许多宗室权贵旧属门人等来乐亭看望。故而被参“生性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至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乾隆四年诏弘皙进京。弘皙在进京途中诈死,归隐在乐亭海隅石臼坨。书中将这石臼坨幻笔写作大观园,所讲述的故事,便有许多是弘皙在岛上二十年间所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即景之笔。直到朝廷在乾隆二十四年来查抄碍书《石头记》,弘皙再一次金蝉脱壳躲过劫难,最终归属便无从考究了。


          55楼2011-12-03 08:14
          回复

            另一条主线:是雍正继位之初,弘皙以“宗侄儿”身份入朝。弘皙被雍正封为多罗理郡王,这在当时的“弘”字辈可是最高爵位了。雍正继位后册封八阿哥与十三阿哥为和硕亲王辅政治国。在雍正七年,弘皙进入雍正朝创建的军政中心军机处,从此仕途达到了巅峰。军机处在雍正寝宫圆明园设有军机值房,方便皇帝处理朝政。到雍正八年十三阿哥病逝,朝中宗室亲王弘皙已是群臣之首了(理亲王)。书中将圆明园雍正帝寝宫幻笔写成大观园,讲述弘皙在园中作为首辅军机大臣与雍正之间所发生的红墙内幕。直到雍正暴死,弘皙协理丧事。雍正十三年底,弘皙被乾隆挤兑辞官,离开圆明园来乐亭。


            56楼2011-12-03 17:32
            回复

              按清史记载,乾隆四年弘皙等七家宗室亲王犯谋逆大案。作为逆案主谋的弘皙,被圈禁于北京,乾隆七年死于禁所。应该说,这是清史和考究《红楼梦》真情的人们有意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要知道,前清那段历史是经过两代“篡位”的皇帝大修过的,乾隆大修《四库全书》就更是容不得任何异文记在史册的,这前清正史还有多少可信度呢?


              57楼2011-12-03 19:29
              回复
                正因家史被泯灭,弘皙才要补记家史。那么,记载着弘皙逆案的清史也就该是篡改的假史。试想,这个从各方面说都十分符合原作者身份的理亲王弘皙,清史竟是记载早早“死”了。这不仅泯灭了弘皙官场一段历史,就连后来著书立传的一段历史也一下子泯灭了。太绝了!于是,探究者们便不断考证,又不断否定,否定了自己,再去否定他人。因为这红楼谜宫的“死结”解不开,真正主人公就永远是“隐身掩面人”。


                59楼2011-12-03 22:53
                回复

                  其实,只要用分析的眼光看一下“弘皙逆案”,便可见这逆案疑问重重。首先一点就是这些参与谋逆的王爷,竟然都是雍正朝倍受宠新的重臣。为什么他们都联合起来反对乾隆呢?再就是为何只记逆案而没有逆案真相。既然要把他打倒,起码该有罪行才可定案,为何还要将所有历史都给泯灭了呢?还有就是谋逆大罪一般都不会轻饶的,怎么那些王爷都只是革除宗籍?又为何不当时就杀掉,反要圈禁起来?


                  60楼2011-12-04 08:40
                  回复

                    弘皙被记载“谋逆”大案不假。但其怎样谋逆,是否谋逆,这都应该怀疑。今解开这补记历史,可见弘皙根本就没有谋逆,也没有被朝廷圈禁。弘皙辞官归乡后也曾有过想法――“欲洁何曾洁”,但没有实施就自己退缩了。于是,乾隆听了到风声,诏弘皙进京,准备以谋逆论处。见大事不妙,弘皙来了个“金蝉脱壳”,在进京途中诈死埋名,遁入了有“世外仙源”之称的乐亭海隅石臼坨(因长有菩提树今更名菩提岛)――“闻道说西方宝树唤婆娑(菩提树)――上结着长生果”。


                    62楼2011-12-04 11:24
                    回复

                      故事自“按那石上书云”开始,讲述弘皙归隐乐亭城:
                      “当日地陷东南”。这开言一句便借典喻真,虽囫囵难解却实属真情:弘皙作为群臣之首与天子相对应可视为“地”;乐亭作为弘皙辞官归乡落足地恰在北京东南方向。考乐亭旧时大部田亩都为旗人封地。弘皙在归乡前早购置了大量房产地亩,归隐“原籍”后自然成为当地首富。如此“借典”而“实话实说”者文中颇多。
                      “阊门外有个十里街”。乐亭城有东西大街,街上住有京东最大皇粮庄――乐亭崔家。庙上崔家作为当时最大皇粮庄,享旗地户数超过“万户侯”。建有聚德堂、明德堂相邻五个院落,每个院门口两边有巨型石狮一对儿,人称“十狮营”。
                      “街内有个仁清巷”。对应城内东西大街中心有一“仁义胡同”。
                      “巷内有个古庙……葫芦庙”,对应城内有“双庙”。


                      65楼2011-12-04 20:18
                      回复

                        说弘皙辞官归乡在乐亭,有地方志可以佐证吗?当然。不过,由于著书人弘皙“诈死归隐”后“藏身修书”,当地方志也不可能以爱新觉罗.弘皙的名子来记载。因而要考究这失却姓氏仙居世外的主人公,还得从“冒名顶替”者的历史来分析辨别。
                        考《乐亭县志》记载,有乐亭士族――城内李氏族人李兰。记载称这李兰曾为乾隆帝师,在许多省府做过官,最高曾官居一品。可如此高官却不见于清史,想来清史也肯定不会有这个什么李兰的。因为他就是本书作者爱新觉罗.弘皙定居乐亭城的“替身”。志书中记载这李兰因“不合时宜被劾归”,正与“贾雨村”相符。又在乾隆年被招进京升官,竟神奇般的死于途中,而那所称痤疮之病绝非可以致命的。还更有传言说是“吓死”的。进京做大官怎么会吓死?如此“荒唐”恰恰对应弘皙诈死埋名。还有许多佐证资料,在此不再多举。


                        66楼2011-12-05 08:41
                        回复


                          67楼2011-12-05 14:07
                          回复
                            在弘皙诈死归隐的乐亭海域石臼坨,亦有许多“奇异”记载(见附录)。石臼坨今称菩提岛,因岛上长有菩提树而得名。著书人在【虚花悟】曲中透露:“……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菩提树)――上结着长生果。”的确是隐身修书的好地方。
                            书中第一大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这甄士隐是归隐在石臼坨岛上的弘皙替身。作者借“手倦抛书”之典,隐露归隐地环境特征:“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这里也是书中所谓太虚幻境,也就是大观园原型之一。
                            


                            68楼2011-12-05 16:30
                            回复


                              69楼2011-12-05 2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