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这是一封标准的“效忠信”。信中以华美典雅的行文,表达了不少其媚入骨、令人肉麻的阿谀之言和效忠之意。这的确使人有理由怀疑这位才子的人品与为人。或者说,经过几十年宦海生涯,这位当年富有才华的学子,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油嘴滑舌、阿谀取容的老官僚。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秦桧拜相之时,曾经引起满朝文武的欢欣鼓舞,朝野上下一派喜气洋洋,文武百官争相道贺,普遍认为这下子可好了,国家从此有希望了。
我们在史料中只能找到一个人没有参加到欢呼庆贺的人群中,这就是婉约派大词人晏殊的曾孙子晏敦复。或许和从事干部人事工作有关,这位时任吏部侍郎——组织人事部副部长的老先生眼光的确厉害,满朝文武中,只有他,一眼看出这位新宰相不是个东西,喟然长叹道:“奸人相矣,恢复焉能有望。”——奸贼当上宰相啦,收复失地哪里还有指望?
即便如此,我们却没有理由要求孙觌也必须这样做。特别是考虑到孙觌的主和立场与秦桧事实上的主和派领袖地位时,更是如此。
至此,事情还没有结束。
——令人无法想像的是,孙觌这一篇完全可以被视为马屁文章的效忠信,却惹得秦桧宰相勃然大怒,并从此一波三折,彻底断送了孙觌的官场生涯。
在我国,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轻则令人尴尬,重则让人恼羞成怒,怀恨在心。
上贴: 王若愚 发布日期: 2006-8-23
我们找不到确切资料证明孙觌究竟是在什么事情上招惹了秦桧宰相,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为后人广泛认可的那个说法。即,秦桧一家不太可能千山万水地穿越金兵层层防线,逃回大宋;他是作为金人的间谍被暗送回来的。由此,才能够解释得通。——秦宰相有心病,因此,把那封贺书看成了孙觌的有意讥讽,从而怒火满腔。
尽管在行文中,我们完全看不出孙觌有此主观故意。
后来,孙觌说:
“得罪于秦公,一至于此。——蒙垢二十六年,窜伏田里,举朝无识面,名迹湮沦,殆将与草木同腐。”
“负天下之大谤,一败涂地,二十六年,谓当赍恨以死矣!”
从此,孙觌归隐于太湖边上的马迹山脚。直到一口气做了近二十年宰相的秦桧死后,又过了几年,方才得以平反,据说,又可以享受官员的政治待遇了。
此时,老先生已经年过八十矣。
就这样,一位充满才华灵气的文人才子,在此后的八百年间,变成了一个鼻梁上涂了一大块白粉的小丑。继朱熹之后,到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的馆臣如纪晓岚者流,无法漠视这位孙觌流传数百年的诗词文章,称其“诗文颇工”,却又说其“秽迹”累累,“怙恶不悛”;直到今日,也还有人将他斥为“卖国贼”、“投降派”、“有文无行”等等。
这种情形,令人黯然神伤,寒彻肺腑。它至少表明:那是一个逼良为娼的时代。而我们的帝国,则是一个缺少容人之雅量、不许人们表达真实情感的民族与社会。
行文至此,我们需要知道历史的另外一个更加吊诡之处了:
我国古代,文化名人众多。他们死后,很少听说他们的故乡有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地方。偏偏是孙觌,这位背负八百年恶名的文人才子,其家乡竟然有孙觌河、孙觌桥、孙觌小学等。乍听之下,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知道这是真实的事情后,人们大约无法不对历史的诡异充满敬畏之情。莫非,历史在这重重玄机背后,还指示着什么?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知道,秦桧拜相之时,曾经引起满朝文武的欢欣鼓舞,朝野上下一派喜气洋洋,文武百官争相道贺,普遍认为这下子可好了,国家从此有希望了。
我们在史料中只能找到一个人没有参加到欢呼庆贺的人群中,这就是婉约派大词人晏殊的曾孙子晏敦复。或许和从事干部人事工作有关,这位时任吏部侍郎——组织人事部副部长的老先生眼光的确厉害,满朝文武中,只有他,一眼看出这位新宰相不是个东西,喟然长叹道:“奸人相矣,恢复焉能有望。”——奸贼当上宰相啦,收复失地哪里还有指望?
即便如此,我们却没有理由要求孙觌也必须这样做。特别是考虑到孙觌的主和立场与秦桧事实上的主和派领袖地位时,更是如此。
至此,事情还没有结束。
——令人无法想像的是,孙觌这一篇完全可以被视为马屁文章的效忠信,却惹得秦桧宰相勃然大怒,并从此一波三折,彻底断送了孙觌的官场生涯。
在我国,拍马屁拍到马蹄子上,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轻则令人尴尬,重则让人恼羞成怒,怀恨在心。
上贴: 王若愚 发布日期: 2006-8-23
我们找不到确切资料证明孙觌究竟是在什么事情上招惹了秦桧宰相,惟一合理的解释,就是为后人广泛认可的那个说法。即,秦桧一家不太可能千山万水地穿越金兵层层防线,逃回大宋;他是作为金人的间谍被暗送回来的。由此,才能够解释得通。——秦宰相有心病,因此,把那封贺书看成了孙觌的有意讥讽,从而怒火满腔。
尽管在行文中,我们完全看不出孙觌有此主观故意。
后来,孙觌说:
“得罪于秦公,一至于此。——蒙垢二十六年,窜伏田里,举朝无识面,名迹湮沦,殆将与草木同腐。”
“负天下之大谤,一败涂地,二十六年,谓当赍恨以死矣!”
从此,孙觌归隐于太湖边上的马迹山脚。直到一口气做了近二十年宰相的秦桧死后,又过了几年,方才得以平反,据说,又可以享受官员的政治待遇了。
此时,老先生已经年过八十矣。
就这样,一位充满才华灵气的文人才子,在此后的八百年间,变成了一个鼻梁上涂了一大块白粉的小丑。继朱熹之后,到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的馆臣如纪晓岚者流,无法漠视这位孙觌流传数百年的诗词文章,称其“诗文颇工”,却又说其“秽迹”累累,“怙恶不悛”;直到今日,也还有人将他斥为“卖国贼”、“投降派”、“有文无行”等等。
这种情形,令人黯然神伤,寒彻肺腑。它至少表明:那是一个逼良为娼的时代。而我们的帝国,则是一个缺少容人之雅量、不许人们表达真实情感的民族与社会。
行文至此,我们需要知道历史的另外一个更加吊诡之处了:
我国古代,文化名人众多。他们死后,很少听说他们的故乡有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的地方。偏偏是孙觌,这位背负八百年恶名的文人才子,其家乡竟然有孙觌河、孙觌桥、孙觌小学等。乍听之下,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知道这是真实的事情后,人们大约无法不对历史的诡异充满敬畏之情。莫非,历史在这重重玄机背后,还指示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