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爬的后宫吧 关注:70贴子:1,621
  • 0回复贴,共1

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
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的。
如循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征,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
另外,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也以这个原则而命名。
(2)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除了与体内的五(六)脏六腑相属络外,尚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具体见各论)。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其交接的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6)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再由肺经逐经相传,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使人体不断地得到营养物质而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具体如下: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 ↓
足厥阴肝经 手太阳小肠经
↑ ↓
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1楼2011-11-11 23:1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