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毕业于七中文科班,当年的校址在现在八中的位置上,楼层比现在少一层。
当年相对物质缺乏,大家吃穿都辛苦得多,但全国人民大都如此,所以大家过得也还安然。
当年学习好的同学,数学和英语在每次考试中,是奔满分去的,被扣一分也寝食不安。当年课外活动不多,主要是三大球;当年电视刚出现,半数以上的同学高中毕业前没看过电视。。。大家平时只有一身衣服,所以男生女生都去前河洗衣服,边凉衣服边看书;当年吉他刚流行,台湾校园歌曲刚进大陆。我们喜欢的歌星是罗大佑、张行、张明敏。。。
我在博客的高中日记后,有些自己的感悟(现在的感悟),写在这儿,虽然过去25年了,很多观点老掉牙了,不一定适用了,但希望对校友们或多或少有点滴的小作用。
感谢七中!
后注:1985年和1986年的日记中,详细描述了我的心路历程。从一个貌似忠厚实则内心总总的人,思想上逐步转变为相对成熟的今天的自己;从一个中等生,当然也考过40/61名,直至从家乡历史性地考进理想学府理想专业。回头想想,这是个怎样的历练?这是个怎样的洗礼?回头看看,自己是幸运的。我想,还有太多类似于我的学生,甚至付出比我多得多的努力可能没有我这样的机遇。但今天的我坚信:只要努力,回报是迟早的!只要人好,回报是一定的!另外,身边的人的人品和对待学习的态度,会极大影响自己的努力。感谢当初太多关心自己的家人(爸爸妈妈和两个弟弟)、同学(同班和外班甚至其它年级太多没法一一注名的同学)、亲戚(太多)、朋友(同样太多)等人(也包括暗恋过的女孩儿),你们是成就我考上大学的天大的动力。
加上这段时期,也是青春萌动的时期。内心的燥动不安在日记中可见一斑。甚至由于自己的年轻和多情没能清楚地处理好一些关系,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这种误会甚至影响至今;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热情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的认可;
对于当年高中时代的个人建议: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冯伦在《野蛮生长》中的话:树正气,学先进。孟母三迁为孩子的环境,我当年能及时远离歪气后,今天发现,当年故意在班级里捣乱的人,每个人的高考与平时成绩下降得多,而进步的学生,几乎全部在正气中增长了分数。当年我们五个结义兄弟,先进的占比例大(三个理科的哥哥学习都出类拔萃),对后进的我和永健的帮助、督促、激励极大;就是与社会上另外结义的五人,也时时鼓励我努力学习,在我需要的时候永远在那儿等候,在我专注于学习时永远在远处默默地祝福着;
2. 那个年代对于爱慕的异性同学,首先,不表达最好。我想,自己如果没有对他人(哪怕是对最亲近的哥们儿)提起,可能相对容易集中精力。因为表达后,这种感情会不断加剧直至左右自己的情绪过重而影响学习(无法专注于书本中)。当然,象我当年,如果告诉了身旁的哥们,适时地把它当作动力,也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当时特别的年代,由于大家相互有好感而不表达的多,所以产生正面动力的多。到今天看来,似乎从表面上看因没表达而失去了当初爱慕的她。但这么大岁数了,回头客观地想想,表达的效果,就我个人看来,不如不表达。一生中没有完美的结局,只有相对“少”的不完美和相对“多”的完美。二者相比,当年的学习,应该是排第一位的,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对于我们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靠考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当年几乎唯一的出路;
3. 高中时期是青少年特殊的年代,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致命地重要。但是,不要因为不喜欢甚至恨哪个老师而放弃学习。学习是为自己学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太多同学由于受到不平的待遇或恨哪个老师而放弃这门功课甚至全部功课的学习,最终受到终身影响的只能是自己。从另一个角度,到我们现在的岁数,同学聚会时常说起如果时光倒流,大家如何过高中时代。我喜欢大部分自己的高中时代,没留下我懊悔不已的遗憾,但我希望从学校管理层和所有任课老师的角度,使大家更开心、更正义、更努力地产生更多优秀的学生!(如果这些老师完美,我们的文科班,多产生十几个本科生,简直易如反掌。)
当年相对物质缺乏,大家吃穿都辛苦得多,但全国人民大都如此,所以大家过得也还安然。
当年学习好的同学,数学和英语在每次考试中,是奔满分去的,被扣一分也寝食不安。当年课外活动不多,主要是三大球;当年电视刚出现,半数以上的同学高中毕业前没看过电视。。。大家平时只有一身衣服,所以男生女生都去前河洗衣服,边凉衣服边看书;当年吉他刚流行,台湾校园歌曲刚进大陆。我们喜欢的歌星是罗大佑、张行、张明敏。。。
我在博客的高中日记后,有些自己的感悟(现在的感悟),写在这儿,虽然过去25年了,很多观点老掉牙了,不一定适用了,但希望对校友们或多或少有点滴的小作用。
感谢七中!
后注:1985年和1986年的日记中,详细描述了我的心路历程。从一个貌似忠厚实则内心总总的人,思想上逐步转变为相对成熟的今天的自己;从一个中等生,当然也考过40/61名,直至从家乡历史性地考进理想学府理想专业。回头想想,这是个怎样的历练?这是个怎样的洗礼?回头看看,自己是幸运的。我想,还有太多类似于我的学生,甚至付出比我多得多的努力可能没有我这样的机遇。但今天的我坚信:只要努力,回报是迟早的!只要人好,回报是一定的!另外,身边的人的人品和对待学习的态度,会极大影响自己的努力。感谢当初太多关心自己的家人(爸爸妈妈和两个弟弟)、同学(同班和外班甚至其它年级太多没法一一注名的同学)、亲戚(太多)、朋友(同样太多)等人(也包括暗恋过的女孩儿),你们是成就我考上大学的天大的动力。
加上这段时期,也是青春萌动的时期。内心的燥动不安在日记中可见一斑。甚至由于自己的年轻和多情没能清楚地处理好一些关系,引起不必要的误解,这种误会甚至影响至今;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热情也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同学和朋友的认可;
对于当年高中时代的个人建议:
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引冯伦在《野蛮生长》中的话:树正气,学先进。孟母三迁为孩子的环境,我当年能及时远离歪气后,今天发现,当年故意在班级里捣乱的人,每个人的高考与平时成绩下降得多,而进步的学生,几乎全部在正气中增长了分数。当年我们五个结义兄弟,先进的占比例大(三个理科的哥哥学习都出类拔萃),对后进的我和永健的帮助、督促、激励极大;就是与社会上另外结义的五人,也时时鼓励我努力学习,在我需要的时候永远在那儿等候,在我专注于学习时永远在远处默默地祝福着;
2. 那个年代对于爱慕的异性同学,首先,不表达最好。我想,自己如果没有对他人(哪怕是对最亲近的哥们儿)提起,可能相对容易集中精力。因为表达后,这种感情会不断加剧直至左右自己的情绪过重而影响学习(无法专注于书本中)。当然,象我当年,如果告诉了身旁的哥们,适时地把它当作动力,也可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当时特别的年代,由于大家相互有好感而不表达的多,所以产生正面动力的多。到今天看来,似乎从表面上看因没表达而失去了当初爱慕的她。但这么大岁数了,回头客观地想想,表达的效果,就我个人看来,不如不表达。一生中没有完美的结局,只有相对“少”的不完美和相对“多”的完美。二者相比,当年的学习,应该是排第一位的,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对于我们大部分平民百姓而言,靠考学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当年几乎唯一的出路;
3. 高中时期是青少年特殊的年代,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致命地重要。但是,不要因为不喜欢甚至恨哪个老师而放弃学习。学习是为自己学的。我们不能要求每个老师都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太多同学由于受到不平的待遇或恨哪个老师而放弃这门功课甚至全部功课的学习,最终受到终身影响的只能是自己。从另一个角度,到我们现在的岁数,同学聚会时常说起如果时光倒流,大家如何过高中时代。我喜欢大部分自己的高中时代,没留下我懊悔不已的遗憾,但我希望从学校管理层和所有任课老师的角度,使大家更开心、更正义、更努力地产生更多优秀的学生!(如果这些老师完美,我们的文科班,多产生十几个本科生,简直易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