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觉得我还真的是满啰嗦的….不管啦~
有关CFA考试的架构什么的我就不说了,反正就是那10块内容,如果本来就是读商科的(注意这里是商科,不管是工商管理,还是会计,还是金融),那这10块内容,除了code and ethics之外,都是多多少少听到过看到过的~如果本来用的教材就是英文的,那就更加如鱼得水了~
还是先把我自己的timeline写出来吧~
我是1月份报的名,然后2月份春节回家的时候就买了一套kaplan notes,一共是5本notes加2本模拟题,再买了一个financial calculator~然后带到了香港~
P.S.话说官方寄来的那套curriculum,我除了看过code and ethics的一小部分之外,就一页都没有翻过了…所以下面如果说到“书”,指的都是kaplan notes~
接下来的小半个2月份和3月份,我把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那本notes看了一遍(就是第三本),因为传说这个东东是重点…跳掉了我觉得很难看的什么两套会计准则融合啊,什么做假账的那些东西,完成率在85%左右吧,看的时候还是蛮认真的,除了跳掉的那些,基本上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看下来的,每个session后面的题目也做了的~然后整个3月份就过去了~~~
然后就是4月份,零零落落的把第四本和第五本notes看完,其实那两本很薄的…主要内容是corp. finance, equity, portfolio, fixed
income, derivatives,为什么说零零落落的,因为第一,这些东西基本上都学过,熟悉度达到70%,所以可以看得很快,题目也都做得来;第二,跳掉了一点东西,比如后面的alternative investment,事实证明,这是不对的…
然后5月份就是final期了,然后大家也会发现这个时候我还有整整2本书没碰过…第一本是code and ethics + quantitative
methods,第二本是economics,所以就导致了我之后的歇斯底里……
所以最后,我的economics基本只看了microeconomics,code and ethics一开始我以为notes上面没有,看了三五页curriculum之后发现notes上有,所以就把notes乱看了一遍,所谓乱看,就是几乎把长案例都跳过了…唉…至于quantitative methods,这个对我来说很简单,过一遍做下题就差不多了…
然后就是做题了,可以说我是在看了65%notes左右的时候开始做题,那真是世界第一大悲剧…认真看过的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时隔2个月,早就忘光了,没看过显然是悲剧,不过我做题的时候是分项做的,不是一整套一整套做的,这就算“第二轮”复习吧~~~如果大家准备采取这种方法,不妨在做分项的时候都记一下时间,这样也可以心中有数~我就做了大概2,3套吧…
所以一直到最后,我都没有完完整整做过一套题(我指3个小时),因为我相信考试的时候还是可以撑下来的…这应该是不对的…而且我尤其不喜欢做code and ethics,基本会被我跳过不做,所以那里产生的pass率悲剧也是可想而知的…
timeline就说完了,然后讲一些个人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