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暴雨吧 关注:13贴子:1,038
  • 4回复贴,共1

中国文化与哲学史诗 武学大宗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文化,其历圞史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当年,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中国文化衰落到极点时的二十世纪初评价世界各大文明的地位和影响时仍然说:“就文明的历圞史之悠久和影响之深远来看,中圞华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可见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圞史上所留下的印记是多么深刻。中国文化自古号称“雄距万邦”,在周边国圞家的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对他们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著名历圞史学大师汤因比认为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是理解人类文明的两大关键。中国文化在悠久灿烂的历圞史上所创造的艺术、文学、哲学等成就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持久的魅力。不仅如此,事实上,一直到十六世纪之前,中国文化在几乎所有方面都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即使在目前我们并不太发达的科学技术领域也是这样。科学史专圞家贝尔纳总结到:“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一直是人类文明与科学的巨大中心”,而这种中心地位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中叶为止。另一位大家更为熟悉的李约瑟认为:“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希腊奇迹”的传圞奇式人物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圞拉圞伯人并驾齐驱”,试想,如果中国没有完整博大的科学技术体圞系的话,那么李约瑟何以能写出洋洋洒洒十二大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呢?因此,难怪莱布尼茨曾经以饱含崇敬和诗意的语调这样赞颂中国文化“如果推举一位智者来评定世界上哪个民圞族最杰出,而不是哪一位女神最美,那么他将会把金苹果交给中国人”。
  我们都知道,在历圞史上,古中国与古埃圞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而新近的考古发现则更进一步揭圞示出,中国文化所在的黄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爱琴海区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恒河流域以及中美洲区域,共同构成世界上文明最辉煌的六大文明中心。 毫无疑问,这六大文明中心都对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比如,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根基,印度文化尤其是它的宗圞教深刻影响了南亚地区甚至整个亚洲,其中佛教现在更已经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力量,等等。所有这些,我们不详细展开论证,而只满足于指出一个事实:六大文明中心,唯华夏文明独存至今。本土意义上的玛圞雅文明、埃圞及文明、印度文明、巴比伦文明时至今日都已灭绝,推而广之,中世纪的铁血帝圞国,象拜占庭帝圞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圞国、神圣罗马帝圞国、蒙古帝圞国,还有那些绝对尚武的强悍王国,如马其顿、波斯、大月氏、西夏、辽、金、楼兰等现在都已经灰飞烟灭,同样,其主体民圞族业已消圞亡于人类海洋之中。从最长远的历圞史来看,从一万年的历圞史长河看,具有最顽强生命力的民圞族只有一个,那就是汉圞族——甚至素以生命力强大而著称的犹圞太圞人也不能与中圞华民圞族相比。在世界历圞史上,惟有以汉圞族为主体的中圞华民圞族完整的保留了自己的国圞家形式,完整的保留并不断发展了自己的原生文明。在极其漫长的历圞史马拉松中,没有一个民圞族坚持到今天。中圞华民圞族之所以具有悠长的耐久力,根本之点就在于对外来危险无与伦比的抵御消解能力,而之所以具有这种能力,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先哲皆教圞化后人遵循人间大道和人性之正道。比如,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兵书最多的国圞家。但中国对待战争的态度在人类历圞史上也是最为合理的,冷静清圞醒的,充满着大智慧。《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大哲学家老圞子亦言: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战胜以丧礼处之。乃至孙圞子“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首先并不是一种极高明的战略,而是基于对于人的生命的尊重和保护。老圞子所谓“大勇若怯”之意当然也要如此理解,因为真正的勇者并不是表现在杀人如何众多上,真正的勇者是要保护生命的,而生命有时是极为脆弱的,需要小心翼翼,惟恐其受到伤害。易经所谓“神武不杀”“天地之大德曰生”亦应作如此解读。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本性上建立在对于生命的救助和爱护之上,因此反圞对穷兵黩武,反圞对一味使用武力,而强调以德化人,以圞理圞服圞人,以情感人,宋儒言“一时之胜负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思之,信然。总之,中国文化独存,究其原因,一言以蔽之曰“为善长生”故也。



IP属地:广东1楼2011-10-28 21:27回复
      下面我们将从纵横或静态动态两个方面来全方位、立体展示中国文化的内涵,也就是说,一方面,揭圞示中国文化的主要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另一方面,从中国文化起源和发展的具体进程尤其是其发展前景上揭圞示中国文化的历圞史大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主体为三教九流百家。三教者,儒释道是也。九流者,儒道法墨纵横阴阳兵农杂是也——加小说为十家。百家者,各派分流是也,如儒分为八,墨分为三,道圞学更有诸宗分流也。
      就实性言之,中国本土文化与哲学最精深者为儒学、道圞学与易学。我们一一分说。
      先说儒学。儒学自古及今共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孔子开创的原始儒学为第一阶段,孔子去世之后,八宗分流,后学当以孟子和荀子的境界最为精纯。宋明时期为第二阶段,此时的大儒援佛入儒,形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称新儒学。近现代以来,一些力图复兴儒学的贤者援西入儒,会通西方哲学振兴传统儒学,称现代新儒学。由于儒家各宗圞派最终皆以返本于孔子之思想为归宿,故此处不言儒家内部歧见,而以原本阐发孔子之本来义理为至上法要。
      毋庸讳言,孔子在中国、在东方乃至在世界上都具有极高的历圞史地位和影响。在中国被尊为“素王”,“大成至圣先师”, 与老圞子和释迦牟尼并列为东方三大圣圞人,与苏格拉底、耶稣、释迦牟尼并列为世界四大圣哲。西方学界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我们且看其他九位是谁:西方哲学的圭臬柏拉图、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西方哲学之王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近代科学革圞命的发起人哥白尼、与唯理论之祖笛卡尔并称的西方哲学经验论之祖弗兰西斯?培根、现代科学的奠基者牛顿、法圞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伏尔泰、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近代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康德、进化论鼻祖达尔文。孔子能与他们并列而且居于首位,可见西方学术界对于老夫子推许到了极点。由此不难理解美国历圞史学博士麦克· 哈特在他的《影响世界历圞史100名人》 这一著作中紧跟穆圞罕圞默圞德、牛顿、耶稣和释迦牟尼之后,将孔子列为有史以来对人类思想和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人物。
      说了老夫子的人,再说其事。孔子及其弟圞子的言行、观念、精神,在《论语》中记载的最真切、全面。顺便提一下,《论语》是圣经之后世界上发行量第二的单行本著作。《论语》在通常意义上当然不属于孔子的著作,因为孔子主张“述而不作”。至于《论语》的境界,可以用“微言大圞义”来概括。有人觉得《论语》很简单,似乎远不及《道圞德经》等玄奥,且给人感觉其中都是类似处世格言或经验之类的言圞论。此大错特错矣,不体圣圞人于质朴平常中实蕴涵最精深的大道。老夫子的高足之一子贡曾感叹“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圞道,不可得而闻也”。文章者,显说也,圣圞人之道中可言传者;性与天圞道者,内证也,圣圞人之道中不可言传者。孔子言“中人以下者,不可语上也”,时人多为中人,孔子所证之大道岂能被此中人所闻?且老圞子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无;下士闻道,大笑之”之语,不得其人,徒说无益,然怎可说孔子本人不通大道欤?大家看,《易传》即为夫子所言性与天圞道,其中夫子对于天圞道、人性的觉圞悟多么透彻圆融。夫子之道,知易行难,道理很简单,入手处亦极平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是也;而其究竟至极处,精微渊深,钩深致远,研几极微,“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是也。犹老圞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又如白居易向支道林请教佛法大意之时,支道林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即为佛法。白居易说:这个连三岁孩子也知道。支道林言:三岁孩童知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夫子之道,《论语》言之明矣: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以自己所证者来解释孔子之道,甚为切实。“忠”与“恕”实际上把对于自己和对于他人这两个人生最重要方面的基本原则给树立起来了。简而言之,成己为忠,中庸所谓“慎独”是也,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自我实现,自为、自觉的境界;成圞人为恕,宽容他人,关爱他人,促使他人也成就他们自己。畅言之,就是易经乾坤两卦大象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境界。
    


    IP属地:广东2楼2011-10-28 21:27
    回复
        道圞家哲学不仅对于个人立身处世、社圞会稳定和谐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科学界也具有很深的影响,因为道圞家哲学不仅是人道之学,更是天圞道之学,天人合一之学。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规定自己的博士必须要读《道圞德经》。为什么?这样做不嫌太过分了吗?杨叔子自有他的理由,而且这种理由十分深刻、独到。他认为,西方的科学家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必读其文化经典,如荷马史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拉丁文的文学作品,甚至马圞克圞思的《共圞产党宣圞言》,因此西方的很多科学家都文理兼通,能达到大师的境界。象量子力学领圞袖玻尔就是哥本哈根大学的哲学博士,所以能成为总揽全局的科学帅才。中国的科学家并不是不聪明,更不是不勤奋,而是眼界太狭隘,达不到对科学理解的哲学境界,因此不可能取得伟大的科学成就。中国每次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学与化学竞赛夺得很多金牌而并没有出现真正的科学巨匠,就是因为缺少了哲学与艺术的滋养与熏陶,思想贫瘠,只是培养了一些作题的高手,培养了一些崇信立杆见影效果的功利主圞义信圞徒,而不是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不是去培养超越世俗偏见、为科学自身而研究科学、把追求真圞理作为自己信念乃至信圞仰的人。因此,中国科学输在哲学境界上,而决非科学素养上。中国的科学要想产生飞跃,没有哲学理念的支撑,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不可想象的。其实,杨叔子本人也是由武大哲学系教授推荐才去读〈道圞德经〉的。当他读至25章“象元”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圞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拍案叫绝,因为现代宇宙学大爆圞炸宇宙论中所描述的宇宙初生之景象极近于此。当然道圞家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的一致处非止一端,正因为如此,道圞家哲学的影响乃远播海外。中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家影响最大、最具有科学色彩的一部经典就是《道圞德经》。《道圞德经》是国外翻译的最广的一部中国哲学经典,至少有四十多种英译版本,也是在西方最流行的一部中国哲学经典。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认为“《道圞德经》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德国哲学界另一位大师海德格尔对道圞家哲学体会亦极深,我们看他的后期著作,会感到其中弥漫着浓郁的东方哲学色彩或道圞家哲学的神韵,非常富有诗意。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感叹:"老圞子似乎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在现代社圞会物欲横流、人们普遍感到茫然无措,人类病了的境况下,道圞家哲学无疑仍然是一付良药。
        中国哲学的本源与正宗,中国哲学最深邃、最精醇、最纯正的无上绝学是易学。中国哲学说到底就是易学。东方文化有两大至上之学:印度的佛圞学和中国的易学。易学完备具足,纯粹中正,正如系辞传所言: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圞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南怀谨老先生说易学乃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可谓至理名言。如此说来,易经就堪称是中国经典中的经典了。一般说,易经向为儒家六经之首,实则易经乃百家共祖,乃中国文化史上的群经之王。易经在中国哲学中的地位如圣经在基圞督教中的地位,古兰经在伊圞斯圞兰教中的地位,大般涅盘经在佛教中的地位,道圞德经在道圞学中的地位,九阴真圞经在武林中的地位,易筋经在少林武学中的地位,独孤九剑在剑法中的地位,哲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居于至尊之位。不仅如此,在世界上,易经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欧洲哲学界将易经与基圞督教元典〈圣经〉和古印度文化圣典〈吠陀经〉称为世界三大经典,并高推易经为首,可见在世界文化经典中,易经的地位一样尊崇之至。
        易经的三大正宗,三皇之书“三坟”与五帝之书“五典”并世而立,先人有“三坟,言大道;五典,言常道”之说。此言互文见义,大,言其无所不包,就空间意言其广博无际;常,言其永恒不二,就时间意言其无始无终。合而言之,三坟五典包罗时空,经纬天地,高妙之至也。
      


      5楼2011-10-28 21:29
      回复
          由山坟出连山易学,此为夏易所传承者,今已不显传;由气坟出归藏易学,此为商易所传承者,今亦不显传;由形坟出乾坤易学,此即周易所传承者,文王、周公、孔子三圣阐幽发微后,其意更为彰显。
          连山者,连绵不绝,生生不息也;归藏者,一切归宗,幽微渊深也;乾坤者,刚柔并济,无所不备也。
          神农、大禹、墨子一脉相承,继承连山易学之精神,侠士、义士、死士属此。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实质与此相通。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大禹日夜不休,自苦之极而形劳天下。墨子甘愿赴汤蹈火而救天下苍圞生,舍却己命而救世。可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其极至就是地藏王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救世甚为急切。大苦之圣圞人,入世极深。
          黄帝、老圞子、庄子一脉相承,继承归藏易学之精神,道圞士、隐士、谋士、高圞士、奇士、异士、术士属此。其理想,自然无为,修德合道。大乐之圣圞人,出世之道也。出世者,自圞由之意也。
          文王、孔子、孟子一脉相承,继承乾坤易学之精神,文士、志士、学士属此,名士是文士的另类。西方的绅士和骑士虽有文武之别,而精神实质与儒家风范一致。其理想,孟子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故可称“上合天圞道,下和万圞民”之学。其尽心知命、穷理尽性之处,天德流行之境界,近于道圞家矣。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之处,则近于墨家矣。苦乐兼备之圣圞人,徜徉于出世与入世之间。
          诸子百家之学皆归宗于易经,故诸子百家之学虽所说各异,甚或流于党同伐异之弊端,实则其所本者终究无异也。圣圞人或出世,或入世,或不出不入,固有现象之不同,然皆为应众生之机而方便示现,实则一脉相通是也,万不可以一圞己圞之圞私见、偏见而误为圣圞人之间亦互相抵牾、争执不休矣。
          可见,伏羲之大易真圞经直接或间接开出中国文化三大主脉[道圞家、儒家、墨家]与其余各支脉,三大主脉为其正宗,其余各支脉为其旁流,以道圞德本性为体,奇门幻术为用,体用一如,形成中国文化悠久无疆、博大渊深之伟大文明,其最高境界都是内圣外王之道、天人合一之学也。易经堪称“内外兼通、彻上彻下、广大悉备、完备具足、透彻圆融”也。
          简单说一下“内圣外王”,它不仅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诸子百家共同的追求,甚至,如果不拘泥于字面而是着眼于实质的话,内圣外王是人间一切学问的最终归宿。当然,此处的王圞道不是指帝王之学,更不能理解为谋略之术。“内”与“外”是一致的,一体的。“王”也就是“圣”,是圣圞人修为的自然外化,是指圣圞人教圞化一切人都达到圣圞人的境界,与佛圞学的“自觉、觉他、觉行圆圞满”当为一如的。西方哲学巨匠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亦庶几近之。
          中国文化之其余经典如群星璀璨,道圞德经与易经如日月齐明——皓月当空,群星黯然失色;太阳朗照,群星黯然无光。其余经典如万物,此二经如天地。易经如少林派,道圞德经如武当派,论语为俗家武学,终究殊途同归。易经、道圞德经合一,则中国哲学圆融矣。其实不用合之,道圞德经与易经本来一体。易学即道圞学,道圞学即易学。老圞子与三皇五帝一样也是易学大师。
          通常认为:道圞德经贵柔而易经贵刚。如刘向记载:常枞有疾,老圞子往问焉。张其口而示老圞子曰:吾舌存乎?曰:然。又问曰:吾齿存乎?曰:亡。曰:汝知之乎?老圞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其柔耶?齿之不存也,岂非其刚耶?曰:是矣,天下之事已尽矣。而易经以阳统阴,以阴辅阳。如果这样来看的话,通常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而实际上,先哲往圣皆刚柔相济为用,先哲深知“过刚则折,太柔则废”之道理,故柔以化天下而刚以利天下,因应世事,或刚或柔,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老圞子所说的“圣圞人方而不割”的境界,乃刚中有柔之象。坤卦六二的“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乃柔中有刚之象。泛言之,圣圞人之智慧为刚,之慈悲为柔。智慧至高无上,故智周万物,了了分明;慈悲平等普遍,故仁爱苍圞生,普利一切。刚柔完全化为一体,则达到“圣圞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之境界。
        


        6楼2011-10-28 21:29
        回复
          大宗师不愧是大宗师,有范~
          只是字太密,看着眼累
          把那些好文都贴过来吧


          10楼2011-10-28 22: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