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下这些文字之前的几个夜晚,我一直在深深思索: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倒底还有没有信仰?是否仍在孜孜寻求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坦白说,思索的结果令我——至少是我——很惭愧,也很迷惘。 因为我不敢确定,我是否还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那么,我各位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有吗?有吗?!
抑或曾经有过,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成长中所历经的种种坎坷、挫败、打击渐渐磨平了我们的神经,使我们不再有年少时易动易感的心和轻易对什么人都可能有的崇拜。即使仅仅是崇拜。
难道不是吗?
我们不再对拾金不昧的品质赞赏肯定,坐公车时能心硬如铁的对老弱病残视若不见。“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是唱着玩玩,我们更喜欢听的是《心太软》,因为它劝你“该放就放”,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更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甚至血案就在身边发生,我们也能别过头去绕道而行……
这是一个不再热血沸腾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飘零的时代……
其实,我特别羡慕我爸妈那一代人。他们经历过60年的饥饿,经历过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吃过很多苦。但他们有“根”,有自己的信仰。他们以信仰作为一个准绳,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有了坚定的信仰,他们能在多苦多难的年轻岁月熬下来并且始终本色。他们亦很浪漫和理想主义。
我的妈妈14岁串联15岁下乡17岁去了北大荒,一待就是八年,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那是多么不可理解的幼稚和狂热啊?!但我却不能否认她充满了多么年轻而美好的理想和浪漫!!!在我妈妈年青时的日记扉页和我初中时的日记扉页里都有这样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噢,回忆一下吧,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里的一段话。
我上初中看这本小说时泪水曾一次次打湿书页,我崇拜保尔·柯察金,立志要以他为榜样。
然而时隔多年,当我再重温妈妈和我的日记里的这段话,再重温我那已逝的年少情怀时,我忽然就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当年那个瘦小单薄的初中女生真的有过这样“崇高”的志向吗?真的曾以此为信仰吗?
面对静静的夜空,我问自己,我是否还有真正的信仰?
我们这一代人是否还有真正的信仰?
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从出生就没挨过时饿吃过苦,就赶上改革开放,我们继承的传统的东西很少,被侵略被压迫的那段历史对我们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又红又专的年代里特定的氛围也没有感染过我们。
我们的思想没有束缚。
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又自主的思考问题或者干脆不思考。我们蹦迪,唱卡拉OK,泡吧,郊游,打电脑游戏,我们生活得快乐轻松没心没肺没有目的。我们衣食无忧还要高唱《一无所有》,因为我们空虚。我们——没有信仰!我们是多么苍白的一代……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有信仰?这样的生活不是蛮好?可你们可曾听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单项选择题,即“做痛苦的哲学家还是快乐的猪”。我们成不了苏格拉底,也不能是一只快乐的猪。我们有欲望,有情感,有直面人生时这样那样的选择。形而下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引发形而上的思考。这些,如果没有一个信仰来平衡,来坚定,来指引,我们就会迷惘,就会失落,就会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自己的方向,甚至迷失对是非判断的准则。
而信仰,是不倒的精神支柱,挺直的人生脊梁。
信仰,是一盏黑暗中的启明灯,执著的照亮了我们心中模糊的憧憬,使我们于迷茫与混沌中找清自己的方向,磨练出钢铁般的意志,百转千回百折不挠。
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信仰,只能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生命的天平失去平衡,进取的跑道失去轴心,事业的画卷失去光茫……
我相信土地永远呼吸于是有风,你们的心跳即使平静也将随风鼓动永不停息。
我相信天空永远多情于是有雨,你们的眼睛即使苍老也会被溅湿而清澈明亮。
欢迎你们这些黑暗中的眼睛和心跳,请记住年少时激荡的情感和浪漫的憧憬。
此时此刻,我仿佛置身一种神圣的氛围,有一种情愫,在心田里疯长。 一种永不苍老的精神,抚摸我憔悴的灵魂。一种时时沸腾的热血,点燃我饥渴的目光。走进春光明媚的火红五月,脱去寒冷穿戴晴和的日子,庄稼拔节的声音唤醒我“冬眠”的神经,百花吐出的芬芳,在我眉宇间灿烂的摇曳。面对自己的灵魂沉思,我放飞心之信鸽,在岁月的道路上,寻觅深深浅浅的脚印,阳光普照的时候,我重新拾起那曾飘零的信仰。
亲爱的朋友们,灵魂已经结满了老茧,那就去皮修剪。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开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信仰,也许不是我们一直赞赏的东西,却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东西。
当你有了崇高的信仰,将获得神奇的力量。行万仞高山,会栈道为你铺垫台阶;攀千尺绝壁,会有葛藤助你拾级而上;横渡茫茫江海,会有征帆载你破浪远航……
树立起坚定不移的信仰吧,仅仅只是出于对自己的一片爱心。
坦白说,思索的结果令我——至少是我——很惭愧,也很迷惘。 因为我不敢确定,我是否还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那么,我各位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有吗?有吗?!
抑或曾经有过,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成长中所历经的种种坎坷、挫败、打击渐渐磨平了我们的神经,使我们不再有年少时易动易感的心和轻易对什么人都可能有的崇拜。即使仅仅是崇拜。
难道不是吗?
我们不再对拾金不昧的品质赞赏肯定,坐公车时能心硬如铁的对老弱病残视若不见。“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是唱着玩玩,我们更喜欢听的是《心太软》,因为它劝你“该放就放”,不要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更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甚至血案就在身边发生,我们也能别过头去绕道而行……
这是一个不再热血沸腾的时代,这是一个信仰飘零的时代……
其实,我特别羡慕我爸妈那一代人。他们经历过60年的饥饿,经历过上山下乡支援边疆,吃过很多苦。但他们有“根”,有自己的信仰。他们以信仰作为一个准绳,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因为有了坚定的信仰,他们能在多苦多难的年轻岁月熬下来并且始终本色。他们亦很浪漫和理想主义。
我的妈妈14岁串联15岁下乡17岁去了北大荒,一待就是八年,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那是多么不可理解的幼稚和狂热啊?!但我却不能否认她充满了多么年轻而美好的理想和浪漫!!!在我妈妈年青时的日记扉页和我初中时的日记扉页里都有这样一段话——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噢,回忆一下吧,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里的一段话。
我上初中看这本小说时泪水曾一次次打湿书页,我崇拜保尔·柯察金,立志要以他为榜样。
然而时隔多年,当我再重温妈妈和我的日记里的这段话,再重温我那已逝的年少情怀时,我忽然就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当年那个瘦小单薄的初中女生真的有过这样“崇高”的志向吗?真的曾以此为信仰吗?
面对静静的夜空,我问自己,我是否还有真正的信仰?
我们这一代人是否还有真正的信仰?
应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从出生就没挨过时饿吃过苦,就赶上改革开放,我们继承的传统的东西很少,被侵略被压迫的那段历史对我们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又红又专的年代里特定的氛围也没有感染过我们。
我们的思想没有束缚。
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又自主的思考问题或者干脆不思考。我们蹦迪,唱卡拉OK,泡吧,郊游,打电脑游戏,我们生活得快乐轻松没心没肺没有目的。我们衣食无忧还要高唱《一无所有》,因为我们空虚。我们——没有信仰!我们是多么苍白的一代……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一定要有信仰?这样的生活不是蛮好?可你们可曾听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单项选择题,即“做痛苦的哲学家还是快乐的猪”。我们成不了苏格拉底,也不能是一只快乐的猪。我们有欲望,有情感,有直面人生时这样那样的选择。形而下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会引发形而上的思考。这些,如果没有一个信仰来平衡,来坚定,来指引,我们就会迷惘,就会失落,就会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自己的方向,甚至迷失对是非判断的准则。
而信仰,是不倒的精神支柱,挺直的人生脊梁。
信仰,是一盏黑暗中的启明灯,执著的照亮了我们心中模糊的憧憬,使我们于迷茫与混沌中找清自己的方向,磨练出钢铁般的意志,百转千回百折不挠。
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信仰,只能庸庸碌碌浑浑噩噩——生命的天平失去平衡,进取的跑道失去轴心,事业的画卷失去光茫……
我相信土地永远呼吸于是有风,你们的心跳即使平静也将随风鼓动永不停息。
我相信天空永远多情于是有雨,你们的眼睛即使苍老也会被溅湿而清澈明亮。
欢迎你们这些黑暗中的眼睛和心跳,请记住年少时激荡的情感和浪漫的憧憬。
此时此刻,我仿佛置身一种神圣的氛围,有一种情愫,在心田里疯长。 一种永不苍老的精神,抚摸我憔悴的灵魂。一种时时沸腾的热血,点燃我饥渴的目光。走进春光明媚的火红五月,脱去寒冷穿戴晴和的日子,庄稼拔节的声音唤醒我“冬眠”的神经,百花吐出的芬芳,在我眉宇间灿烂的摇曳。面对自己的灵魂沉思,我放飞心之信鸽,在岁月的道路上,寻觅深深浅浅的脚印,阳光普照的时候,我重新拾起那曾飘零的信仰。
亲爱的朋友们,灵魂已经结满了老茧,那就去皮修剪。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开始,就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信仰,也许不是我们一直赞赏的东西,却是我们今天最需要的东西。
当你有了崇高的信仰,将获得神奇的力量。行万仞高山,会栈道为你铺垫台阶;攀千尺绝壁,会有葛藤助你拾级而上;横渡茫茫江海,会有征帆载你破浪远航……
树立起坚定不移的信仰吧,仅仅只是出于对自己的一片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