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稿人吧 关注:700贴子:9,125

《纽约客》:慢设计与实用主义(上)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纽约客》:慢设计与实用主义(上)


IP属地:上海1楼2011-10-25 23:52回复
    伦敦的街头报摊随处可以看到《纽约客》(New Yorker)杂志。这本将近四分之一是在讲述纽约文化新闻的杂志原本注定了它的本地性,但这却远远无法阻挡它的魅力风靡全球——近100万订阅量中仅有16万来自纽约。大都市精英知识分子的定位为其带来了大量优秀的记者和作家(著名的如E. B. 怀特、伍迪·艾伦和苏珊·桑塔格),大量的长文报道向美国的中上层知识分子讲述着他们应该关注的社会话题。这本1925年创办的杂志尽管已经度过了80多年,但今天已然充满锋芒具有活力。《纽约客》现在“早已成为美国人社会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成为纽约乃至美国知识分子的一个象征。”


    IP属地:上海2楼2011-10-25 23:54
    回复

      1925年2月21日第一期和2009年6月1日上周期。


      IP属地:上海3楼2011-10-25 23:55
      回复
        然而包裹着这些批判和激情的,却是冷静平淡的设计。比较1925年的第一期《纽约客》的封面和上周艺术家 Jorge Colombo 用 iPhone 制作的封面,两者除了插画风格以外惊人的相似。一样的左边彩条,一样的标题字体,一样的价格和日期注释(左右调换了一下)。事实上翻开杂志会发现,《纽约客》在80年的发展中,设计竟然没有大的变化。今天的版式、字体、广告安排、甚至漫画的风格都仍然保持了与80年前第一版最大的相似度。承认除了封面,“几乎只能靠广告来识别某一期的大概年代”。


        IP属地:上海4楼2011-10-25 23:55
        回复

          典型的《纽约客》一个跨页设计。


          IP属地:上海5楼2011-10-25 23:56
          回复
            《纽约客》第一期的页面设计,也就是84年来一贯的设计模式,是第一任艺术指导 Rea Irvin 设计的。这位前任《生活》(Life)杂志的艺术指导,很快就被《纽约客》创办人 Harold Ross 相中,出任新杂志的艺术指导。他确定了杂志的三栏网格的版面,并制作了具有很高识别度的《纽约客》的标题字体,现在仍被称为“Irwin 体” ,或就叫“New Yorker体”。这一字体根据美国铜木刻工 Allen Lewis 手绘的字体设计成,现在已经是杂志的标志,现任艺术指导 Françoise Mouly 将其描述为“代表一个时代的字体”。除了设计,Irvin 也绘制了169副封面和大量的插图漫画,这些作品同时也“定义了”著名的“《纽约客》漫画”的基调。杂志在 Rea Irvin 的讣告中称 Irvin 的作品“质优如中国书法,兼具西方的大胆用色”。


            IP属地:上海6楼2011-10-25 23:56
            回复

              手绘的排版分割线。


              IP属地:上海7楼2011-10-25 23:57
              回复
                杂志第一期封面中 Irvin 绘制的戴着单眼镜、穿着讲究的公子形象,被称为“Eustace Tilly”,后来成为《纽约客》的形象标识。而第一期全副与内容几乎无关的插画,以及左边的彩条,都成为以后80多年来一贯的封面路线。《纽约客》页面设计极为优雅。当时的字体顾问 Elmer Davis 确定了启用 Caslon 作为正文字体。Caslon 和 Irwin 体的搭配经典平和但充满智慧。内页设计基于杂志设计上“horror vacui”的原理,即“对空白的恐惧”,设计中避免留白,仅有诗歌享有较多空间。内页的分割线采用手绘风格,是我最喜欢的细节之一。插图、漫画和诗歌的安排随意而活跃,既没有落入装饰的俗套也没有丧失趣味和持续性,与正文浑然一体。


                IP属地:上海8楼2011-10-25 23:57
                回复

                  《纽约客》页面设计细节,Irwin 体和 Caslon 正文的优雅搭配。点击看大图。


                  IP属地:上海9楼2011-10-25 23:59
                  回复

                    1990年代来以来,《纽约客》开始采用照片,设计风格谨慎地趋向现代。


                    IP属地:上海10楼2011-10-26 00:00
                    回复
                      著名的设计师和设计评论家 Michael Bierut 形容《纽约客》的这一传统“沉闷”——“难以置信的,精致、绝妙、完美的沉闷!”(unbelievably, wonderfully, perfectly, exquisitely boring)杂志设计的改变细微而缓慢:杂志头45年里都没有目录页;1992年之前,文章作者的名字都藏在文章尾部;后来又逐渐尝试在杂志中使用照片。这些在任何杂志中司空见惯的元素在《纽约客》里的出现却无一例外地具有“**性”。80年在设计和社会的潮流变革和商业浪潮中保持岿然不动,当初的固执已经成了读者眼中难得的坚持,成了“最勇敢的举动”。


                      IP属地:上海11楼2011-10-26 00:00
                      回复

                        60年前《广岛》(Hiroshima)期与2009年5月一期。


                        IP属地:上海12楼2011-10-26 00:01
                        回复
                          Bierut 赞扬《纽约客》的杂志设计,称其所代表的是所谓“慢设计”(Slow Design):“日常生活的喧闹已经麻痹了我们的感觉、疏远了人际关系、破坏了环境。”要理解人际,掌握生活,需要一种从容有意义的新态度,做有关怀、有爱的设计。《纽约客》设计的坚持,或是从容,正好展现了它所代表的在混乱中独善其身的理想。Bierut 文章中举的例子是二战后不久的1946年8月31日的《纽约客》,用了整期发表了一篇长文——普利策获奖者 John Hersey 的重磅作品《广岛》(Hiroshima),关注原子弹爆炸当天和之后当地的状态和生活。那一期整本除了第一页一小块“编者按”,再寻不到任何激烈的气息。平静惯有的设计下是激烈变化的现实,《纽约客》从容和审慎的形象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页面顶端仍然端坐着 Eustace Tilly,文章中依然夹杂着惯有的幽默漫画和兜售奢侈品的广告。我相信,其他杂志中,一定会突破传统地在封面上冠以“特别版”特别版的大字。但这一期的封面依然是淡淡的 Charles Martin 绘制的夏日野餐的插图。


                          IP属地:上海13楼2011-10-26 00:01
                          回复
                            《纽约客》的设计变革都在悄然无声中进行着,除了二战后加入目录和1990年代使用照片的大“变革”,其他设计的更改很难察觉。1970年代,《纽约客》缩小了版面尺寸,通过减小边距而保持了栏宽。在易读性方面,主体的 Caslon 字号被稍微加大,同时缩小了字距,并缩小了引用段落的字号。在“活动列表”栏目(Listing)上,《纽约客》使用了四种字体——Caslon、Futura、Vogue 和“Irvin 体”,用于使密实纷杂的信息更易查找。2000年,杂志聘请了设计大师 Massimo Vignelli 来重新设计杂志的活动列表栏目,使之更人性化。


                            IP属地:上海14楼2011-10-26 00:01
                            回复

                              左:内页有诗歌的页面设计。右:现在的“活动列表”(Listing)多种字体和颜色的设计局部。


                              IP属地:上海15楼2011-10-26 00: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