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听雨吧 关注:54贴子:2,813
  • 4回复贴,共1

【佛门礼仪】佛教徒应有的礼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礼节的重要性 
  
  人,从肉体上来看,几乎跟其他动物没有多少差别。人有一个头、一个身躯、四只手脚,其他动物,像狮子、老虎、牛、马……也都有。差别的是:人是两只脚、两只手,身躯直起来走路;动物则是四只皆脚,身躯平着在四只脚上,直不起——但,人身体所有的,像头部有眼、鼻、嘴、耳,动物也有;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动物体内也有。所以,人在肉体上,与动物就应该是没有差别的。 
  
  然而,人毕竟不是动物。那么,差别在什么地方呢?除了人有内在的理智、知识、学问这外,不有外在的礼节——也就是人与人之间,必须如何应付,才不失身份。譬如:晚辈遇到长辈应该如何称呼?长辈对晚辈又该如何称呼?平辈对平辈又要如何称呼法?……这是形成人与动物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否则,人与动物真要分不清楚有什么差别了。 
  
  人的礼节,有普遍性——也就是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人都是通用的;也有在某个团体内,才应用得到的礼节,宗教有宗教的礼节……这些在团体内才有的礼节,除了含有该团体的象征,或特殊意义之外,还具有可以识别该人是否我团体内的一分子的作用。 
  
  因此,以宗教团体来说,每个宗教都具有它独特的礼节。这是其他宗教、其他团体,乃至社会上所没有的礼节。所以天主教有天主教的礼节,回教有回教的礼节,佛教也有佛教的礼节。 
  
  那么,作为一个佛教徒,就应该懂得佛教徒的礼节。不但懂得,还要在与佛教徒应对的时候,表现出来。如此,在人们的感觉上,才像个佛教徒,否则,在人们的感觉上,才像个佛教徒,否则,尽管对方学得满肚子佛法,多智能有智慧;或者,修行达到几禅几定,不过是有理无事、有体无用,就像个少了一只脚的人,总令人有不完美的感。因为,礼节也是一种修养、一种礼貌的展现。 
  
  在目前台湾的佛教徒,有些,是很懂得礼节;但也有些是不大懂礼节——至少,没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因此,本人不处量力,就所知道的佛教礼节,简要的写出来,希望对某些佛教徒能够有所助益。 
  
  二、 佛教徒的礼节 
  
  佛教的礼节 
  
  佛教有哪些礼呢?这必须先谈到佛教的内容。佛教的内容,便是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主要的礼节,便是佛、法、僧三宝。因此,佛教主要的礼,也就是在于:佛教徒面对佛、法、僧三形容词时,要如何的应对。 
  
  1、对佛应有的礼节 
  
  先谈到佛教对佛应该有的礼节。 
  
  佛是指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以及由他所说出、记载在经典中的十方诸佛。譬如: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药师琉璃光佛、阿弥陀佛……等等。 
  
  以释迦牟尼佛来说,他是佛教的创立者,我们今天所以能听闻佛法,受到佛教的滋润,必须先感谢他。对于十方诸佛来说,我们是人格的圆者——同时,他们对于我们,以及一切众生,都有一颗无比慈悲的心,对于十方诸佛,我们给予一分的恭敬,也是身为佛教徒应有的礼貌。 
  
  如此,对于佛——当我们见到佛陀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在释迦牟尼佛诞生的印茺,是要行五体投地的大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顶礼”。顶礼就是以头面向地礼佛足;这是一种最恭敬的仪式。因为,人所最高贵的,乃是头顶,而人最卑下的,则是双足。以最高贵的头部顶礼在佛足前,自然,是表示了内心无比的恭敬。 
  
  佛陀在世时,佛教徒见了佛陀,除了五体投地的顶礼之外,还有在顶礼之后,绕佛地仪式。这应该是表示信徒对佛陀的仰慕了。 
  
  如今,佛陀的化身早已入灭,现在,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只是佛陀的塑像或纸像,但是佛教徒地佛陀的敬仰,并没有因而稍减。佛教徒见了佛像,如果是在寺院、或者文件夹地方,仍然行五体投地的顶礼,把佛像当作佛陀的金身。 
  
  站在信徒自身来说,有一份恭敬,便有一份功德;同时,顶礼也是折伏我慢的一种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1楼2006-08-20 20:48回复
      
      因此,佛教徒在见了佛像,不论是在寺院里、或在个人家庭里,都以行五体投的顶礼为正式的礼节;就算不顶礼起码也要行个问讯礼。这就像我们在路上,遇到了长辈了,总是要趋前打个招呼、行个鞠躬,或者,点个头,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视若无睹,我行我素而过,就会给人一种贡高我慢,没有教养的感觉。相信谁都不愿意给人这种不良的印象吧? 
      
      2、 对法应有的礼节 
      
      法指佛法。佛法是无形的,它的存在必须依附有形的东西,比方:语言、文字、书籍、艺术等等。所以,表达了佛法,记载了佛未能的语言、书籍等佛教都必须加以礼敬。 
      
      为什么要礼敬于佛法呢?不仅因为它是佛所说,还因为法是佛的老师。〈〈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说:“佛以法为师,佛从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未能而住。”(见大正藏第三册一五七页)可见法的尊贵并不下于佛。佛依法才得以解脱生死,乃于成佛,我们了将如此;佛是我们的老师,法也是我们的老师。所以,法与佛并称,叫做“佛法”。金刚经也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见大正藏第八册七五O页上)哪此,我们怎能不尊敬于法呢? 
      
      那么,要如何尊敬呢?以经书来说,必须妥为保管,不得乱放、乱丢;有佛菩萨像或经文的字纸也一样。 
      
      遇到有法师、居士讲演佛法,都应该专心听讲,以表示对法的尊敬。 
      
      目前,印刷与传播发达,要看到佛教经书、听闻到佛法,显得很容易;得到的太容易了,往往也就不知爱惜。在古代,没有印刷品的时候,要看到佛经,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此,对佛经也就恭敬异常,不但要用双手捧着,还要以头顶顶着,以示佛经的高贵和得来不易。看的时候,更要搭衣端坐,恭恭敬敬,心无二念的看。 
      
      当然,我们今天对佛经,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但起码的尊敬,总是要有的。 
      
      3、 对僧应有的礼蕞 
      
      (1)尊敬僧的意义 
      
      僧在通指佛教所有的出家人,包括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戒叉摩那尼等,不论男女老少,都在僧的范围内。在家佛教徒通常称呼出家人为“师父”或“法师”,出家人的身份于在家佛教徒的心目中,是介于教师与父母之间。那么,在家中佛教徒对“法师”、“师父”,应该有怎样的礼节呢?由于僧与法、佛并列为三宝,僧的地位与法和佛一样。佛陀曾说,不要把他看作跟别人不同,“我亦僧数”——佛陀也是僧的一部分。因此,对僧的礼节,有些地方,跟对佛的礼节一样,比方:佛教徒见了佛要顶礼,见了出家众,同样也要顶礼。当然,有些佛教徒,心中可能会不以为然。佛陀是教主,是德行圆满者,佛弟子顶礼他是理所当然;但,出家众修学程度不一,如何能跟佛陀比,何以也要在家佛教徒向出家众顶礼呢? 
      
      的确,僧人中,要分别真情为,有菩萨僧、声闻僧、凡夫僧、福田僧的不同。在人们的观念里,菩萨僧与声闻僧,实在是值得尊敬顶礼;至于普通的凡夫僧,跟一般人并没有两样,只不过是出了出家相而已,如何也跟圣贤僧,乃至佛陀同受信徒的礼遇呢?当然,这是有它的道理的。我们来看一段经文——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说:“善男子,世出世间有三种僧:一、菩萨僧;二、声闻僧;三、凡夫僧——文殊师利及弥勒等,是菩萨僧: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是声闻僧——若有成就别解脱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见,能广为他演说,开示圣道法利乐众生,名凡夫僧,虽款能得无漏戒定及慧解脱,而供养者敬无量福——如是三种名真福田僧。 
      
      “复有一类名福田僧,于佛舍利及佛形象,并诸法僧圣所制戒深生敬信。自无邪见,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赞叹一乘;深信因果,常发善愿,随其过犯,悔除业障。当知是人信三宝力,胜诸外道百千万倍,亦胜四种轮圣王,何况余类一切众生,如爵金华,虽然萎悴,犹胜一切诸杂类华,正见比丘亦复如是,胜余众生百千万倍;虽毁禁戒不坏正见,以是因缘,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养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无有穷尽,与供养前三真实僧,所获功德正等无量”(见大正藏第三册二九九页下及三 OO页上) 
    


    2楼2006-08-20 20:48
    回复
        
        从这段经文中,就可以知道,虽然是个凡夫僧,跟普通人似乎没有两样,但因为他深信佛法僧三宝与戒律;心中没有邪见,也劝除他人不要有邪见,并且讲说佛未能宣扬成佛的难得;做事情又不敢违背因果,所以他心中是充满善念的;自己偶一不小心有了过失犯错,就会马上忏悔改过。如此的出家人,虽然是凡夫,也值得我们加以礼敬;就算有些出家人毁犯了重戒,但只要不失正见,仍然是众生的福田,尊敬、供养于他,依然获福我量! 
        
        相反的,如果有人看了出家人犯了戒、做了坏事情,就加以蔑视、呵骂,这是佛陀所不允许的。〈〈地藏十轮经〉〉卷三曾谈到一个出家人—— 
        
        “若有破戒,行诸恶法,内怀腐败,实非沙门,自称沙门;实非梵行,自称梵行……而诸有情睹其形相,应生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聚。何等为十?(文长不录,请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中)——善男了,于我法中出家者,虽破戒行,而诸有情睹形相,生此十种殊胜思惟,当获无量功宝聚。是故一切国王、大臣、宰相,决定不合以鞭杖等打其身、或关闭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 
        
        “复次,大梵!若有依我法而出家者,犯戒恶行、内怀腐败,如秽蜗螺……恒为种种烦恼所胜、败坏倾覆、如是比丘,虽破禁戒,行诸恶行,而为一切天、龙……人、非人等作善知识,示导无量功德伏藏。如是比丘,虽非法器,而剃须发、被服袈裟、进止威仪,同诸贤圣。因见彼故,无量有情种种善根皆得生长;又能开示无量有情善趣生天、涅磐正路。是故依我法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我尚不计转轮圣王及余国王、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特等捶拷其身、或用牢狱、或复呵骂、或支解其身断其命,况依非法。” 
        
        “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虽于我法毗奈耶中,名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余势,能为无量无边有情作大饶益……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恶行比丘,一切白衣皆应守护、恭敬、供养;我终不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我唯许清净众,于布萨时或自瓷时驱摈令出,一切给施四方僧物、饮食资具不听受用,一切沙门毗奈耶事,皆令驱出不得在众。而我不许国其鞭杖系缚断命。”(见大正藏十三册七三六页下至七三七页上) 
        
        三宝虽然以佛为首,并且依佛而有法、僧;但佛陀圆寂之后,三宝则以僧为首,佛与法皆依僧而立。《华严经忏仪》卷三十六说:“今末法之时,僧宝上首,若皈于僧,了成总皈三宝之福;乃至破戒僧,说应皈敬,何况持戒之僧。”(见续藏一二八册六五四页下) 
        
        当然,因果报应是公平的,不会因为是出家人造恶业就不必受报应;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出家人仍然跟一般人一样。只是,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功德,只要袈裟仍在身,虽然犯了禁戒,暗行恶行,在家人依然必须尊敬其身份——就当作佛陀的后代,来加以尊敬吧!有一份恭敬自有一份功德,何乐而不为?至于犯戒造恶的出家众,有一天,自然会受到他应得的报应,不用担心会不公平。 
        
        佛陀,圆寂已久,佛法——佛经又都是古代的语文,不是现代的每个人都看得懂,难得有人发心出家,专心研究佛法、修持佛法,进而弘扬佛法,这不值得人们尊敬吗? 
        
        出家,是要舍离世俗的种种欲乐,并且,辞亲割爱;另外,也要忍受误解佛法者的讥讽,和某些外道的恶意攻击。出家,岂是容易的? 
        
        由于出家的不易,所以,佛陀要求人们对出家众,不论圣凡、不论男女老少,乃至持犯戒者,都一律以平等心加以礼敬。佛法的流传,主要是靠僧众的弘扬,虽然在家众也可弘扬佛法,但却不能彰显出佛法所要到达的目标——清净五解脱的相貌。而出家众,一件袈裟或一身长袍,无牵无挂的, 自然带给他一种清净、解脱的感觉,便人心向于佛法。 
        
        (2)行为上的礼节 
        
        所以,在家佛教徒对僧的礼节,也是不可少的。在家人遇到出家众,如果是在室内,应该行五体投地的顶礼;只要是出家众,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一律顶礼。顶礼的时候,是向着佛的方向顶礼,所以,也等于是在向佛顶礼。顶礼的时候,要说:“顶礼师父三拜”,或“顶礼法师三拜”,受顶礼的法师会说:“一拜就好。”那么,一拜之后,就不要再拜了。有些法师较谦虚,会说:“问讯就好。”那么,就不要顶礼,依法法师的意思,问讯就好了。 
      


      3楼2006-08-20 20:48
      回复
          
          首先谈到信封上的写法。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的信,可以不必写姓,因为我国的了家人都是冠于佛陀的姓,一律姓“释”,不像世俗有百家之姓,所以只要写法号或未能名就可以了。只是,必须在法号(法名)间加以“上下”的称呼, 如:“上慧下安”。“上下”两字应该比法号(法名)小一点,并且,写在法号稍右的地方。 
          
          “上下”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种尊敬语,可能也有“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意义(是否如此,有待考证。)而这正是出家众的目标。出家就是为了要上求佛法、实证佛法,然后,去度化众生,与佛法的崇高比起来,众生自然只有居下了。因此,度化众生,又乐为“下化众生”。在称呼出家众法号(法名)时冠以“上下”,不但含有尊敬的意味——尊敬于了家众的上求佛法,下化众生——无形中,还具有警惕对方的意义在,等于说:某某法师,你有不有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呀?!因此 ,写给出家众的信,名字间加上“上下”,具有它的特别意义。 
          
          在此,顺便一提,平常,佛教徒遇到不认识的法师,要请问他的法号时,也不可以直问:“法师,你的法号叫什么?”或“名字叫什么?”这种问法,是没有礼貌的,应该问:“法师,请问您的‘上下’怎么称呼?”如此,才合乎佛教徒的礼节。 
          
          现在言归正传。法号(法名)下的称呼,如果是年纪较长的法师,可以称为“老法师”、“大法师”;有名望的,就称为“大师”也要以;与年龄相差不多的,写“法师”就可以了。另外,看对方是专攻哪一法门,以及佛教界如何认定他,来加以称呼也可能。譬如:“律师”“禅师、“论师”、“尊师”等等。法师之下的称谓,也是很得要的。凡是有封口的信封,必须写上“启”字,才算有礼貌。 
          
          常见到一些有封口的信,都是写“N睡“字,这就会给人一种不懂礼貌的感觉。”收“是用在明信片上:因为明信片没有封口,自然无可“启”,只要对方收到,翻到背面一看就可以。但信封就不同了,信是放在信封里面,对方收到信之后,是不是要劳动他的手来“启”开信封,写上“启”字,就含有请对方高抬贵手,“启”开封口,看看里面的意味,这不就显得很有礼貌与客气吗?如果信封写“收”字,好像是说,你收到信就好了,不必启开来看。不必启开信封来看里面的信,人家又怎么知道你要告诉他什么?你又何必写信给他呢?这不就令人觉得很不有礼貌?由此可知,“收”与“启”给人家的感觉,有如此大的差别,写信的人,怎能不注意呢? 
          
          为了增加信封上的礼貌,在“启”字上,往往还一些称谓。比方:“尊启”、“慈启”、“道启”——这是写长辈的称谓,也适合在家佛教徒写给出家众来用。有时候,会看到在家居士写给出家众法师的信,写的是“净启”,这是不对的。“净启”是长辈写给晚辈时所采用。比方:法师写信给在家居士,就可以用“某某居士净启”,平辈通信,也可以写“净启”,平辈通信,也可以写“净启”;但写长辈的信便不适合如此写,会给人目无尊长的感觉——至于明信片“收”字上的称谓,与信封上的一样,因此不再说明。 
          
          以上谈的是信封上的称呼写法,现在现来说信内的称呼。 
          
          在家佛教徒写信给出家法师,开首上应该如何称呼呢?如果是自己的皈依师父,就直称“师父”就可以了,或者称“恩师”、“上人”、“师尊”、“吾师”也可以,不必写对方的法号(法名),这就如世俗写信给自己父母或至亲,也只是写“父母”或“伯父”、“叔父”、“舅父”,不必写对方的名字,是一样的道理。 
          
          如果写给皈依法师以外的法师,则要看对方年纪小大而定,年龄较大的,可以称为“老和尚”、“大和尚”、“长老”或“老法师”、“大法师”,同样不必写上对方的法号(法名)。这是含有避讳的意思——在中国礼俗上,晚辈对长辈不敢直呼其名,直呼长辈的名会被认为不尊敬长辈,没教养。 
          
          写给跟自己年龄相差不多的出家众,则可以写上对方的法号或法名,惟必须冠以“上下”,像前面所说信封上的写法。但也可以不必写对方的法号(法名),只写上“师父”或“法师”、“大德”、“住持”等,也是可以。因为在信封的封面上,已经写上对方的法号,有了称呼。 
          
          接着再来变,“师父”或“法师”等下面,要怎样写呢?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所有出家众的身份,都是属于长辈的身份,因此,要以称呼长辈的方式来写,即“慈鉴”、“尊鉴”或“慈座”、“尊座”、“仁座”,以及“佛眼”、“道度也是可以的。 
          
          那么,结尾又应该如何祝贺对方呢?在祝贺方面,可以用“敬请”、“恭请”、“顺请”或“敬颂”、“恭颂”、“跪颂”、“顺颂”、以及“敬叩”、“恭叩”、“跪叩”等。至于应该祝贺对方怎么的言语,才适当呢?可以用“慈安”、“尊安”、“法化无疆”、“慈航普渡”、“福慧无量”、“得大自在”、“智慧圆满”、“法喜无量”以及其他含有吉祥意味,并且兼能表达出晚辈对长辈敬意的言词,都可以使用。 
          
          最后,谈到信末的自署。如果是写给皈依师父的信,可以自称“弟子”或“皈依弟子”及“徒”,写信皈依师父以外法师的信,自称上可用“三宝弟子”,然后写上自己的姓名。姓名上写下“顶礼”、或“跪白”、“和南”。但以“顶礼”比较适当;因为,佛教徒在佛法僧三宝之前,以顶礼为主要的礼节。有些在家居士写给出家法师和信,信末姓名下写“合十”、“合掌”,这是不适当的。“合十”、“合掌”适用于平辈,以及长辈写给晚辈的信中。如果晚辈写给长辈的信,不写“顶礼”也可以写“问讯”,总比“合十”、“合掌”好:但总不如“顶礼”来得适当。 
          
          三、结语 
          
          以上简要的说明了佛教徒有关的礼节。这些礼节大多针对在家佛教徒来说,因为在家佛教徒有些才刚进入佛门,如果没有人加以解说,自然不会懂得佛教的礼节。就算信佛已久,但学佛对在家人来说,只能在业余加以用功,时间是比较有限的,未必会注意至佛教礼节。 
          
          只是,个人懂得有限,也可能有些礼节,一时没有想到也就不能写出。还望十方大德有以指正是幸。 


        5楼2006-08-20 20:48
        回复
          讲的好,顶礼


          6楼2011-10-20 13: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