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云吧 关注:1,547贴子:89,518
  • 10回复贴,共1

《独醒杂志》轶事一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罗钦若、李东尹与胡邦衡同在学舍,甚相得。他日同就试,钦若见邦衡试卷,问曰:“此欲何为?”邦衡曰:“觅官也。”钦若因抚邦衡背,指示卷中一讳字,谓曰:“与汝一官。”邦衡改之,是榜遂中选,故邦衡有启谢钦若,具述与一官之语。胡公既为侍从,东尹亦仕至中大夫,钦若止正郎。尝谓余曰:“顷在学舍,偶乏仆供庖,同舍不免自执烹饪,邦衡能操刀,东尹能和面,某无能,但能然火而已,今之官职小大已定于此。”
【深感新奇,原来古代也有会做饭的好男人!】


1楼2011-10-24 08:26回复
    不自己做难道饿死?


    IP属地:上海2楼2011-10-24 15:51
    回复
      2025-07-13 11:44:27
      广告
      之前我一直以为太学生都应该是有小厮照顾的。受影视毒害太深了。


      3楼2011-10-24 16:57
      回复
        偶乏仆供庖。应该只是偶尔为之,多数情况下是有仆人做饭的。看来,想当官的得先会做饭。


        4楼2011-10-24 17:23
        回复
          孔教向来推崇君子远庖厨,所以读书人到厨房去拎菜刀实在让我狠狠地惊艳了一把!


          5楼2011-10-24 18:35
          回复
            很多嘴馋的男生做蛋炒饭都很好吃,古来有之。


            IP属地:上海6楼2011-10-24 18:36
            回复
              古往今来,大学貌似挺能培养全方位自理能力


              7楼2011-10-24 21:28
              回复
                考虑到古代肉食其实很难吃到,学生们要近庖厨恐怕也不易呢。
                这两天我也正想着太学生这事儿。国子监有祭酒、司业、助教等等,可学生们遇到他们应该怎么称呼才对?谁能告诉我?


                8楼2011-10-24 23:30
                回复
                  2025-07-13 11:38:27
                  广告
                  茶庵说的这几个称呼是元丰改制以后的编制。有国子监祭酒、司业、丞、主簿各一人,太学博士十二人,国子正、国子录各五人,武学博士二人,律学博士、律学正各一人,太学录五人,武学正、录各一人。此外还有学谕、直学、斋长等明目。
                  南宋初废罢。绍兴三年六月置博士二员,以随驾学生三十六人为监生。绍兴十二年十二月,置祭酒、司业各一员,国子正、录各一员,原博士三员不变。太学生以三百人为额,于次年正月九日在临安以原岳飞旧第为国子监太学。
                  学生们遇到国子监官员,应该是使用简化的尊称吧。如祭酒(或大司成)、司业(少司成)、博士之类的。《宋代官制辞典》P 344-345


                  IP属地:上海9楼2011-10-25 17:01
                  回复
                    嗯,南宋初的都是百废待兴状啊。
                    这个称呼我感觉确实很麻烦,因为之前看《老残游记》,其中称呼山东巡抚张曜,并不称巡抚,而是以其“太子少保”,称为“张宫保”,好像当时称呼这些什么保,都叫宫保。
                    而比如明朝的大学士,称阁老,还有些别的,清朝则称“相国”或者“相公”……反正我觉得一个朝代一个样,而且往往都会使用一些代称,貌似很少有直接称呼的,都会用大司马啊,大司徒啊。
                    州县一级也完全不称知府什么的,也有别称。
                    再则太监,这个现在是统称,但在不同朝代,不同级别,不同情况下,也有很多区别。在明代,能称为“太监”的,那是四品以上的内官。
                    有没有专门介绍官员别称的书呢?


                    10楼2011-10-25 17:50
                    回复

                      张曜的那个事例,我觉得就是时人以其最高级别的官名敬称之。类似的例子是岳飞在绍兴十年被授予少保后,从此人们都称他为岳少保,而实际上也可以称他为岳帅、岳宣抚、岳相公。
                      别称什么的往往和这个官职的渊源、沿革有些关系,有时称呼别称能体现古雅的感觉。比如称知州谓刺史。
                      专门介绍官员别称的书俺不知道,《宋代官职辞典》里对每一个官职基本上都附注了简称和别称,一般每个官职都有4种以上的别称。比如参知政事被称为“大参”,一路转运使称“运使”、“轺车”,一路的提点刑狱公事雅称为“宪使”、“臬使”,该书中列举的知州别称多达24种,如“太守”“郡守”“守臣”“二千石”(这是因为西汉郡守、太守,东汉州牧、刺史秩二千石的典故)、“五马”(用汉太守乘驷马,有功德者加秩中二千石,得乘五马之典故)、铃阁(因唐朝别称刺史曰铃下、节下)等等。这些别称普遍用于散文、书简、诗词、墓志铭等文体中。


                      IP属地:上海11楼2011-10-25 2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