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江中学建校五十五周年感怀)
周干英
在粤西,在化州与高州的交界处,屹立着一座厚重的高山,叫六皇嶂。厚重的六皇嶂西侧,有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叫陵江。在这高山脚下,在这河流岸边,座落着我深爱的母校——合江中学。今年,母校建校五十五周年,我也离开母校五十二年了。在多彩有人生中,这里的高山、河流、母校,给予我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里的高山、河流、母校,令我魂牵梦萦。
1956年9月,我们五十五位同学,荣幸地成为合江中学初中第一届第一班的学生。第一学期,我们是合江小学附设初中班。第二学期才搬进新建的缺窗缺门的新校舍。就象母亲对刚诞生的长子,合江小学和合江中学的校长和老师,对我们呵护有加,呕心沥血,寄予厚望。
那时,国家贫穷和困难。没有校舍,老师带领我们参加建校劳动。我们用弱小的肩膀,挑砖扛沙石,我们用稚嫩的双手,砍柴烧石灰。简易校舍的一砖一瓦,凝聚老师和同学的心血。为了让我们全面发展,学校积极开展文学创作、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等各项活动。缺少活动经费,校长和老师们带领我们给供销社装卸货物,给粮管所搬运粮食,用搬运费补充活动经费。1958年秋天,为了让我们增长见识,了解建设中的祖国,老师带领我们,从母校徒步出发,经连界到高州石鼓,前往南方油城茂名。参观一天后,从茂名乘火车回化州,又从化州徒步回到母校。来回近四百里,一路欢歌,一路笑语;美轮美奂的河山,日新月异的建设;我们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乘火车,第一次见高楼,第一次走这么远的路。在母校的三年,培育我品德,磨炼我意志。及至成年的我,能挑起家庭重担,负起社会重任。
炎热夏夜,高山酣睡,繁星在陵江里闪烁,同学已进入梦乡。只有老师的缺窗缺门的房子,透出煤油灯昏黄的光。正伏案备课的老师,赤裸上身,左手摇扇纳凉驱蚊,右手握笔书写教案。孜孜不倦,默默奉献。在母校三年,教授我知识,启迪我攀登。母校的老师,是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1959年夏,我们初中毕业了。在升学考试中,参加考试的五十二位同学,有五十一位被高一级学校录取,获化州各中学升学率第一名,被称颂为化州教育界的奇迹。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们毕业离校时,心中装着母校,装着知识,装着智慧,装着高山河流的灵光,满怀豪情上路。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岁月坎坷,人生曲折,作为母校“长子”,都为母校争气。不论求学,不论从军,不论运筹于工农商战线,不论奉献在三尺教坛,不论服务在党政机关,都牢记母校教诲,都以高山那宽厚朴实的品德,都以河流那无私润物的爱心,书写着有为的人生,也是书写着母校的宏篇巨著的开篇之作。
我于化一中高中毕业后,从军十三年,从政二十六年。几十年来,母校,一直在我心中。不论站哨于福建沿海,还是激战在援越抗美战场;不论练兵于黄河、长江岸边,还是工作在首都北京;不论是任机关干部、记者,还是任镇长、书记、局长,每见到高山河流,母校就浮现眼前。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化作智慧,化作勇气,化作力量,让我不畏艰险,勇往直前。1965年8月1日,在全国全军庆祝八一建军节的时候,我所在的高炮63师奉中央命令秘密赴越南,参加绝密的、艰苦残酷的援越抗美战争。我所在的627团三连,驻扎在越南的北江河畔,高射炮阵地就设在河旁灌木丛生的高山上。看着那河流,让我想起母校旁的陵江;看着那高山,让我想起母校背靠的六皇嶂。触景生情,让我想起老师的谆谆教导,让我想起母校的殷切期望。我想,我应该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争光,为母校争光。在全师102次你死我活的战斗中,我和战友们英勇顽强,视死如归,击落美国飞机110架,击伤62架,击毙敌飞行员20名,生俘知飞行员17名。全师牺牲战友45名,包括和我一起入伍的官桥老乡马水庆。我被评为国际主义模范战士,被越南国会授予奖章一枚。我把胜利的喜悦告知哥哥,哥哥转知母校原校长谢文才和原老师黄棣荣。哥哥来信说,校长、老师都很高兴。我也为自己在关键时刻不给母校“丢假”而自豪。
前年,是我们第一届第一班毕业五十周年。我们健在的同学,虽生活在祖国的东南西北,但都不约而同地想起母校,想起老师。根据八十多岁的谢文才校长和黄棣荣老师的身体状况,我们聚会于化州城。我们围拢在校长和老师身旁,深情回忆在母校那虽艰苦却终生受益的三年。在六皇嶂上春游,在陵江河里戏水,师生深情、同学友爱,述说不完。去年,我们在百足岭的西江饭店聚会。为了不打扰母校师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中午,我们在母校旁的山岗上向母校眺望。我们为母校那一幢幢教学大楼而高兴,为母校整洁美丽的校貌而高兴,更为母校五十多年来培养了一届届英才而高兴。母校真可爱,母校真伟大。我们都在议论说,我们母校的环境,最大的特色就是背靠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六皇嶂;面临汇纳千百涓流,又融入罗江、鉴江,融进浩瀚无边大海的陵江。这一优美的环境,会让我们集聚山水灵感,既要志向高远,又要艰苦务实;既要勇于承担,又要善纳众言。会让我们牢记:母校对我们,恩重如高山;我们对母校,情长如河流。
二○一一年五月九日于化州城
注:本文选自周干英散文集《记忆》。作者周干英,合江镇鱼金埚村人,合江中学初中第一届第一班毕业生。化一中高中毕业后从军,曾任武汉军区炮兵政治部新闻干事、解放军报记者。转业后,曾任化州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化州镇镇长、下郭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化州市审计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