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书屋如如吧 关注:4,164贴子:287,078

街角的童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紫藤新叶
1.甜甜的糖
清灵的水流,丰旎了这个保留清代建筑的古镇,沿着小镇九曲十八弯的河道,回廊瓦檐的石阶,簇拥着水草鱼虾,淙淙流淌。
小舟,顶着凉棚,如灵活的刀鱼,时而在开阔的水面,时而在沿街的狭长的水道穿梭,尽管来往的船只不多,还是显出拥挤,左躲右避,游刃有余,艄公的巧手比划得恰到好处,一叶轻舟就自如穿梭在两岸近在咫尺,如织的水墨风景里。游人如织,各地方言在风景里穿越。
炒大麦的炉火正旺,麦香在小街里来回游走。闻着臭吃着香的豆腐,在桥头买起,拐个角。又传来诱人的味道。各色小吃,琳琅满目琳琅满街,不停冲击着视觉,味觉。
走过小桥,惊异于一棵大树,粗壮的根,牢牢地扎在岸边,青砖铺成的路面,却倾斜着身子,树身几乎全部扑在河道上方,枝桠努力伸向对岸,努力挽着对岸,把树影覆盖了对岸的街面,灯笼,只得把鲜艳面庞,隐约在梳理的枝叶空隙,高高扬起细长的头颈,招徕游客。
街角,安静的少年,低眉舞弄着手里的两个筷子,把一小坨透亮明净的糖,搅拌得又稠又黄又粘,全然没有了原型,但甜甜的香味,已经勾起了我的口水。本想看个究竟,余光发现了不远处的中年男子,严肃地面容。心里一动,一个熟悉的场面。扭头对那中年男子微微一笑,蹲下,向少年要了一块糖。
少年的眉一跳,一丝笑意在嘴角漾开,白皙的脸上一道红晕稍事即纵,麻利地双手,专心的神情,熟练地姿势,看得出他喜欢做,这个环境里熏陶的孩子,成熟的不晚。
2.树荫下的西瓜
“爸爸,放在这儿吧,你看,小区门口进进出出的人不少哦”。女孩抹一把湿漉漉的脸,顺手把贴在额头的一缕头发,推到头顶,也顾不上把松散的马尾辫拢紧一点。
分地到户,农民的责任田里,除了耕种粮食,经济作物也不再是单一的棉花,撇出一角,种蔬菜,草莓,西瓜,甘蔗等经济型作物,既给孩子解馋,就收益来说,比种粮食好。
西瓜不多,自产自销嘛,西瓜禁不起藏,也有人说,把西瓜从田里捧回来,轻轻按照它的生长样子,搁在稻草上,可多放置几天。
用编织袋装着,搁在自行车后座,驮着来到街角。父亲回顾了一下周围,这是个陌生的居民小区,附近的街角口,人进人出蛮忙碌的方。也许是不懂,也许是拉不下脸面,父女两个心照不宣,以守株待兔的方式,坐在西瓜旁,看着西瓜,父亲盯着地面抽烟,就是不看来往的行人,女孩偶尔抬头看看街头。
虽然是早上,天已经很热,知了烦躁地吵吵着,街上只有出来买早餐油条,大饼的老人,摇着蒲扇,吸着拖鞋啪嗒啪嗒,看见几只西瓜摊滚在路边,随口问一声:“西瓜多少钱一斤?”连拨弄一下都懒。
有人来看瓜,侧着身子,弯腰,用中指将西瓜逐个弹弹,听听嗒嗒的脆响,抱起一个西瓜问,
“这瓜,甜不甜?”
“甜!”父亲忙不迭地应答,起身,随即抽出水果刀,把另一只西瓜切开,切下一小块,递到顾客手里。顾客接过去,咬了一口,在这个档口,女孩眼疾,忙托起了一只西瓜,期待地看着顾客。
“嗯,不错,来一个吧”。女孩浅浅一笑,把手里的西瓜递给父亲过称,然后收线钱道谢。
打街角走过,陆续聚拢了来买瓜的,有的翻看西瓜,有的打听价格,有的看着品尝的人,等待他宣布结果。女孩蹲在一边,紧张的笑脸,仰视着每个人的表情,她等待有人喜欢西瓜,可以付钱带走。
父女两个,无声地默契配合。
不到吃中饭的时间,西瓜就买完了。女孩一脸轻松,顾不得,汗和着灰尘糊了一脸花,收拾了地上的袋子,卷起来用绳子扎好。
街头,西瓜摊,草莓篮,还有甜芦粟,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街角已经越来越热闹。



1楼2011-10-18 11:35回复
    3.滚来滚去的鸡蛋
    “跟着阿婆走吧,我们是阿婆家的亲戚。宝,小心,别碰着篮子,姆妈跟在后面。”乡下女人看着一脸迷茫的小女孩,对那个倚在门口等候的阿婆歉意地一笑,低头温柔地说。
    闹市的小巷口,狭长地走道,由于经常照不到太阳,墙角发出暗淡的墨绿。石库门的桐油泛着黝黑。乡下女人和女孩手里各提着一只竹篮,用蓝布遮盖着,站在那半开的门外。
    都说市里的人胃口小,吃饭少,计划经济给于的定量粮食,却每月有剩余,不买米可以换粮票,到黑市流通,或者,到乡下人那里换鸡蛋,换鸡鸭改善伙食。几代人居住在拥挤的鸽子笼,但吃是不能将就的,穿也是,出门的行头不可马虎,要不怎么会有“草窝里飞出金凤凰”的说法,一走出门,个个光鲜靓丽。
    农村的割尾巴割得厉害,副业越来越少,而粮食一直是农户人家的短缺,吃不饱干不动农活,不得已,家养的禽类,鸡蛋鸭蛋以及田垄边,宅子旁种的芝麻,黄豆等小粮,收来,自己舍不得吃,都用来换粮票,有时布票也会被拿去置换,乡下人马虎,用土布做衣裳,裤子,省了买花布的钱,还省下了布票,每年会有新的,要是过期,那太不划算了。
    农副食品,能换粮票的,农民都从自己口里掏出来,拿来了。市场上出奇的紧缺,供不应求,农民手头的东西,都抢手,拿什么都会有人换走,总比买什么都排队,怕起晚了买不到,店铺的门前,破竹筐,半截砖头,扭断腿的矮凳,都代替主人,在那里排队。
    一些胆大的农民,开始拿着自家的鸡蛋,家禽,走进都市的小巷,做起黑市买卖,悄悄地,拿实物换粮票,或以此票换彼票,与市民直接兑换。
    秋后,乡下女人也跟着村里人出来了,一手提着装了大公鸡的竹篮,一手挽着放了二十来个鸡蛋的小框。带上女孩,女孩拎着个装了芝麻的小布袋。娘俩结伴,去市里穿街走巷。
    女孩拉着女人的后衣襟,怯怯地跟随,不是东张西望,侧身躲避迎面而来的陌生人。
    姆妈说,到这个地方来回一趟,要两个鸡蛋,去时滚一个,回来又滚一个,她知道,一个鸡蛋五毛钱,两个鸡蛋要一元,而弟弟吵闹最凶时,姆妈顶多给他五分钱买糖,家里对弟弟多宝贝,爷爷跟前唯一的孙子,谁也不能惹哭他。
    天一亮,女孩在姆妈和村里的几个婶婶伯母的带动下,一路小跑赶到的车站,坐头班车上市里。姆妈买车票时,她扯扯姆妈的衣襟,母女对视,女孩让自己矮了一点,替姆妈省下了一个鸡蛋。
    下车了,大家各自分开走,约好时间在车站会合。
    走过两条巷子,女人有点紧张,不认字,第一次来,看看眼前的弄堂长得一个样,拽紧女孩的小手,小声叮嘱她,“记住走过的路口,回去时好走原路”。
    终于,遇到一个阿婆,从石库门里探出半个身子,看见母女两个的样子,知道是乡下人出来换粮票的,对着女人招招手,轻声问道:“喂,侬鸡蛋有哇?”“篮子里还有啥啦?”。
    女人一惊,随即答道:“有的,有的”。拉着女孩跨进了石库门。


    2楼2011-10-18 11:35
    回复
      2025-07-19 16:14:31
      广告
      观察细致,描述逼真,引人入胜!
      希望发帖时每段开头空两格,或者把段与段之间空开一行,版面疏松些,不影响阅读效果。


      IP属地:山西3楼2011-10-18 12:13
      回复
        好的,下次注意!谢谢如如!


        5楼2011-10-19 09:10
        回复
          深刻的东西,哪怕在角落也能凸显。


          6楼2011-11-02 23:26
          回复
            谢谢马老师!


            7楼2011-11-03 12:09
            回复
              深刻形象!


              8楼2011-11-05 16:59
              回复
                不堪回首岁月,
                读来泪湿眼眶.
                今逢开元盛世,
                愚民怀念始皇.


                IP属地:山西9楼2011-11-05 19:58
                回复
                  2025-07-19 16:08:31
                  广告


                  10楼2011-11-05 20:22
                  回复
                    秋姐姐周日好!


                    11楼2011-11-06 13:12
                    回复
                      谢谢!周日愉快!


                      12楼2011-11-06 13:13
                      回复
                        谢谢!


                        13楼2011-11-06 13:13
                        回复
                          耐读的佳作,欣赏!


                          14楼2011-11-07 13:13
                          回复
                            非常感谢朋友鼓励!祝好!


                            15楼2011-11-09 15:07
                            回复
                              2025-07-19 16:02:31
                              广告
                              语言朴实,描写真实细腻,引入深思,难忘那一段艰难的岁月!
                              好文,欣赏并学习了!


                              16楼2011-11-09 23: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