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薪尝胆,最早出自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史记7越王勾践世家》:“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但这段话中并为提到“卧薪”二字。而最先把“卧薪”、“尝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他在《拟孙权答曹操书》这一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中,说孙权曾“卧薪尝胆”。于是,卧薪尝胆就渐渐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故事了。
直到今天,人们在当年项羽操练兵士的徐州戏马台上海能看到蒲松龄笔下这样的一幅对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意思是说,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的百二秦关都归于楚;苦心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以三千越甲,吞并了吴国。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有毅力。想成功,就要做一个有志者,一个苦心人。
勾践是大禹的后裔,春秋时期越国的君王。在与吴王夫差争夺霸主的这场旷日持久的诸侯争霸战中,越王勾践凭借坚强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负重的耐力最终获胜,留下了许多为后人称道的典故,这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是“卧薪尝胆”的故事。然而关于越王勾践是否真的曾经卧薪尝胆,却是众说纷纭。有的说他从来没有卧薪尝胆,有的说他“卧薪”而没有“尝胆”,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难道这个流传千古的帝王发愤图强的典故,竟然成了欲盖弥彰的弥天大谎?那么,历史上越王勾践究竟有没有卧薪尝胆呢?那就让我们根据一些媒体披露的有关史料,沿着有历史的足迹,去寻找历史的真相吧!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积怨深久。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率军攻打越国,却反被越国打败,阖闾死于败逃途中。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后,时刻提醒自己,勿忘国耻,为父报仇。他重用伍子胥和伯噽,大规模操练兵马,经过两三年的精心准备,夫差亲率人马攻打越国。越王勾践率军迎敌,结果大败,勾践带领所剩的五千兵马逃到了会稽,还是被吴军围了个水泄不通。越王只得派文种去和吴国议和,议和的结果是勾践夫妇必须到吴国为仆,越王勾践虽贵为君主,但事已至此,不得不忍受屈辱,答应了吴王的要求。
公元前492年,勾践把国家交给文种和一些大臣治理,自己带着妻子和范蠡来到吴国作奴仆。夫差为了羞辱他,就派他住在阖闾坟墓旁边的一个小石屋里。勾践每天守坟、喂马、除粪、打扫,把这一切打理得井然有序,没有丝毫的怨言,也没有丝毫的怠慢。夫差骑马出门的时候,他拉过马,恭恭敬敬地献上缰绳,他甚至诚心诚意地帮夫差牵着马穿过市井,这一切,让有意刁难他的夫差无可奈何。甚至有一次,夫差病了,他前去问候,为了讨得夫差的欢心,他竟然拉开马桶盖亲尝夫差刚拉的大便,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问疾尝粪"的典故。勾践三年来的忍辱负重,终于换取了夫差的信任,夫差认定勾践已是真心臣服,于是放心放他们回国。这一放,却给了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
回国后的勾践,再也不是以前那个甘居人下的勾践了,他发誓要报仇雪恨,几年来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这一天。据说为了激励自己,他晚上坚持睡在柴草上,还在屋顶上吊了一个苦胆,无论是站着、坐着,还是吃饭,都要先尝尝苦胆的苦味,以警示自己。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和不懈努力,他最终战胜了吴国。这也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典故"卧薪尝胆"的来历。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勾践究竟有没有通过"卧薪"和"尝胆"两种手段来激励自己呢?
《左传》和《国语》是现存最早的记载吴越争霸和勾践事迹的历史典籍,而且距当时的历史较近,其中记载的史实也较为可信,因而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在这两本史籍中,都没有讲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行为,这不能不让人生疑。
到了西汉,司马迁在《史记7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话:“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司马迁的话是非常明确的,勾践确实有“尝胆”的行为。但“卧薪”呢?司马迁笔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卧薪"呢?司马迁并没有给出更为详细的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