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拍吧 关注:25贴子:203
  • 8回复贴,共1
度娘


1楼2011-10-15 20:13回复

    1楼

    说的,并不真的是“中国电子音乐”,而是“大陆非学院派电子音乐”。学院派当然有电子乐,而且还有国家级的电子音乐中心,有钱有设备,有教学创作研究和竞
    赛交流。前些年他们刚刚发现电脑,疯狂地用MIDI(注1)手段模仿真实乐器,创作了大量垃圾。我偶然得到过一张唱片,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
    心主任、“中国现代电子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张小夫当年给九运会作的长篇巨制——该泰斗居然拿电子音色模拟管弦乐队,其庞大夸张、其轻浮廉价、其难听无
    聊,简直无以复加。而今他们也与时俱进,终于回到了欧洲
    学院派的正路上来。偶然音乐、具象音乐等等传统理论,逐渐有了新的、本土化的实践,而国际通行的电脑音乐和学院派先锋电子乐,也可以在年轻的中国音乐家身上找到回应。
      在谈到电子乐的时候,我不会提起上海学院派擅长的新世纪音乐,尽管它融合了民族、古典和可以洗涤心灵并和宇宙沟通的缥缈的电子声音。众所周知,把它们的电子乐部分改成弦乐可能还更舒服一点。
    也不想说1981年,法国流行电子乐大腕让·米歇尔·雅尔来过中国之后,国内风行一时的合成器流行乐。像80年代朝阳国际电子乐队的翻版,或者何文彪改编
    流行歌曲的畅销盒带。这些声音曾经让很多人激动莫名,以为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故事必将实现,而四个现代化就在眼前。当时的做法非常简单,调出电子合成器预设
    的音色,选择节奏型,演奏旋律和其他部分。一种朝气蓬勃的特征,体现在由高速而连贯的单音构成的旋律中,还辅助着明亮、单调而同样高速的节拍,它延续了西
    方电子流行乐乐观的科幻、未来主义情绪,也折射着整个社会激动而天真的追求。不过归根结底,这还是电子设备为流行乐服务,而不是用自己的器材建立自己的语
    言、自己的美学、自己的脉络。这就像二战以后西方学院派用包括电子设备在内的各种手段为先锋音乐理论服务,就像合成器和电脑刚开始大规模生产销售的两个时
    代,都曾经为模仿、取代流行歌曲或古典音乐原有配器而服务。况且无论在哪个国家,这都还是商业音乐最基础的部分。
      如果说乐器被演奏,用音乐语言创造意义。那么也可以说在乐器的时代,人们围绕着意义创造了一套价值和美学规则。但电子乐不是意义的奴隶,在意
    义被最大程度复制的年代,它宁肯是废话——相对于音乐语言的组织、条理、规则,电子乐,无论是电子舞曲,还是实验电子乐,都从不表达意义的地方找到了新的
    语法。节奏、旋律、和声,西方正统音乐的三个要素。加上音色和歌词,流行(广义的)音乐所重视的另两个要素,所有的意义都从这里出发。而电子乐要么成为它自己,要么做别人的替身,就看它是否重写规则。
      先说迪斯科,它起源于黑人的疯克(funk)音乐,为顺应消费性的青年文化,为疯狂的跳舞活动而加重了4/4拍的低音部分,并越来越舍不得写
    旋律,拼命反复简单的乐句。70年代中期,迪斯科如日中天。它是歌曲的变体,忠实于传统的曲式和演唱,主歌副歌华彩,一个也不能少。直到1985年前后,
    芝加哥、纽约等地出现浩室(house)舞曲,曲式被抛弃。鼓机制造不断重复的4/4拍节奏,混音台可以把节奏和歌声混到一起去,再加上自己做的音效,地
    下跳舞运动就此诞生——一个以化学软毒品、中性文化和回归自然为主题的集体青年亚文化开始了。
    参加过300多张专辑创作的
    比尔·拉斯维尔(刘索拉《蓝调在东方》的制作人)说过:“我不是重新混音,因为原来的作品就是声音组合的一种方式,而我在用另一种方式组合”。剪下他人或
    自己的作品片段,或仅仅一个音,重新拼合起来;对这样的素材进行调变和转换,加工成全新的声音素材,然后进行组合;让素材在软件的自由选择下偶然随机组
    合,并利用如此产生的失真的非乐音,或者主动地利用软件进行选择和拼贴控制;使用未经处理的数字信号,得到物理学意义上的纯粹的声音(注2)……简单地
    说,也就是把语言拆解为废话,然后加以利用。
      这些手段其实也在被各种流行非流行音乐家使用,像流行大牌广播迷乐队2003年的专辑,就用到了欧洲地下电子场景里的噼啪脉冲。但手段背后的
    哲学,一旦上升到音乐作品的整个系统,那么这就是去中心化、对局部表现力的瓦解、通过结构观察声音,以及,把东方化的直觉和法国人的后现代哲学和新的科技
    手段、科技哲学组合起来的音乐乌托邦。用DJ Spooky(注3)的话说,就是“从我们自身被异化的意识中提取元素,将它们重新组合,从旧的语言创造新
    的语言,通过着种方式反映被我们称为家园的混乱喧嚣的现实,也许是一种寻求对高速发展的科技作用于我们集体意识上的损伤的和解方式。”997年,北京的“叛逆知识分子”郝舫写下了《电动灵魂》,这是国内最早系统介绍和梳理电子舞曲的文章,第二年,他的另一长文《噪海》又成为国内最早的噪
    音(或者不如说非乐音)音乐文化论文。郝舫当年说到的音乐,如今才被少数人引为酷之标签。而1996年在深圳做了“数字之梦”电台节目的倪兵,如今是DJ
    和跳舞活动策划人。北京的名DJ、电台主持人和一家跳舞俱乐部的股东张有待,在那个时候主要通过开唱片店卖走私CD、在酒吧放唱片来传播电子乐。
    


    2楼2011-10-15 20:14
    回复

      选个吧主 大家发帖不用验证码
      想当吧主 多发帖子才是王道
      我这么水主题 百度会不会通过啊
      应该可以的 相信自己
      到5个主题了
      吧主申请咋还不批呢


      5楼2011-11-14 14:37
      回复
        @鸡层干部 


        6楼2011-11-15 18:30
        回复
          快乐 现在中国电音发展很快, 不过切入点太靠前了。。


          8楼2011-11-24 19:35
          回复
            有强的你没发现


            9楼2011-11-26 12:26
            回复
              吧主加油 支持中国电音文化发展。。


              IP属地:广东10楼2011-12-23 18:19
              回复
                自己给自己加精 不要脸


                11楼2013-03-19 18: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