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胡文焕编《山海经图》。胡文焕,明代刻书人,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一生以刻书为己任,所刻《格致丛书》数百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胡文焕编,格致丛书本的《山海经图》刊行,全本共一百三十三幅图,其中有二十三图的神怪异兽未见于《山海经》。该版本的山海经图采用一神一图的格局,图无背景,左说右图,采用说图并举的叙述方式,美中不足的是其编排的顺序即无神兽的分类。也与《山海经》经文不相配。此外,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胡文焕还编有《百家名书》本的《山海经》。
8、蒋应镐绘《山海经(图绘全像)》,十八卷。蒋应镐,明代画家,广陵人(今江苏扬州)。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蒋应镐与武临父绘图,李文孝镌,《山海经(图绘全像)》,十八卷,聚锦堂刊本。全本共七十四幅图,左右两页连成一图。该版本采用用图像讲故事的方式,一图多像,画以神袛鸟兽为中心,以山川树木为背景。在明代,日本刊本《山海经》,十八卷,四册。该版本含图七十四幅,是蒋应镐绘图本的摹刻本,全书还附有供日文读者阅读的汉文训读。
9、吴琯校《山海经》。吴琯,明代官吏,福建云霄人,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后人称他“其人则一时巨公,其文则千载鸿笔。入史则可补其缺,出正史则可拾其遗”。万历十三年(1585年),吴琯刻《水经》、《山海经》合刻本。此外,吴琯著的《古今逸史》中也收集了《山海经》,后人称其版本为《古今逸史》本《山海经》。清代《山海经》刻本,多出于吴琯的校刻版本。如清康熙七年(1668年)汪士汉《秘书二十一种》本中收录的《山海经》,就是利用《古今逸史》本《山海经》旧版重编印成;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项絪群玉堂《水经》、《山海经》合刻本,则根据吴琯的校刻版本重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晟槐荫草堂《水经》、《山海经》合刻本,则是项絪群玉堂本的翻本;光绪元年(1875年),崇文书局《子书百家》中收录的《山海经》,则是出于项絪群玉堂本。清惠栋、卢文弨、黄丕烈、绍恩多均校正吴琯的校刻版本《山海经》,孙星衍、何焯均校正项絪群玉堂本《山海经》。
10、吴任臣著《山海经广注》。吴任臣,清代学者兼藏书家,仁和人(今浙江杭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吴任臣为人好精乐律和奇壬之书,为顾炎武所推重。,清康熙五年(1666年),吴任臣注的《山海经广注》初印,含自序、《山海经语》、《山海经广注目录》、《山海经杂述》;清康熙六年(1667年)有重印本和官刻本,其中官刻本附图全五卷;清乾隆五十一年,有金阊书业堂刻本,吴任臣注的《山海经广注》,增补《山海经图》,共五卷,有图一百四十四幅,称为《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佛山舍人后街近文堂藏版,吴任臣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同样是含图共五卷,一百四十四幅图;咸丰五年(1855年),吴任臣注的《山海经绘图广注》,成或因绘图,四川顺庆海清楼版,同样是有图五卷,共一百四十四幅图;此外,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还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引书目530余条,于名物训诂、山川道里,皆有所订正,在《山海经杂述》中列逸文三十四条,这是郭璞注《山海经》后,现知的第一次认真的《山海经》辑佚工作,对后人的研究探讨,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吴仁臣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中的图本,按神、兽、鸟、虫、异域分类,一神一图,无背景,线条粗糙,但注重眼睛的描绘,给人以粗中有细的感受;而成或因绘图的《山海经绘图广注》,采用吴任臣的注释,绘图则有成或因完成,采用有山川背景,一图多像的绘画方法,图中人物有明显的世俗化、宗教化和连环画化的倾向。
11、《四库全书》收录的《山海经》。《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由纪昀为总纂官,全书为手抄本,自1772年始,历经十年编成,该书分“子、史、经、集”四库,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分抄七部藏于七阁。镇江金山行宫文宗阁所藏《四库全书》和扬州天宁寺行宫文汇阁所藏《四库全书》,在太平天国攻克江浙时,被太平军焚毁;北京近郊圆明园文源阁所藏的《四库全书》,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焚毁;杭州圣因寺行宫文澜阁所藏的《四库全书》,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二次攻下杭州时散逸,杭州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收集、整理、补抄,保留下半部,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沈阳故宫文溯阁所藏的《四库全书》,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所藏的《四库全书》,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宫文华殿后文渊阁所藏的《四库全书》,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四库全书》中收录了郭璞《山海经》含注和吴任臣著《山海经广注》,又将《山海经释义》列入《四库全书总目》中。《山海经》在《四库全书》的编者看来:“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元部兢字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卒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