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兽吧 关注:880贴子:2,741
  • 9回复贴,共1

【龙的传人】金琥珀浅谈《山海经》的诸版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山海经》被袁珂誉为“吾国古籍,瓌伟瑰奇之最者”。这部记述着天文地理、历史民俗等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典籍,以其独特的神秘性,吸引着历代学者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痴迷其中;又以其宽广的包容性,收纳着千家评论,万家言语。从古至今,诸多版本,各有千秋:帝王典藏,名家校注,画师妙笔,学者解析,且看金琥珀浅谈《山海经》的诸版本。
《山海经》诸版本,有的以校为主,有的以注为主,有的以图为主,有的以研究为主,金琥珀从不同历史时期中,选取31个版本,做主要的介绍。由于金琥珀所知和学识有限,其中难免有遗漏和不足之处,希望读者们谅解。



1楼2011-10-14 17:38回复
    金琥珀将《山海经》的诸版本按年代,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一、定型时期(禹时代——晋)。这个时期,是《山海经》成书、编定、注赞的时期,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十八卷的模样,其后所有学者的校注研究,都不出其所编定的大范围和大框架。因此,金琥珀将这个时期,称为《山海经》的定型时期。
    1、古本《山海经》,三十二篇,今佚。古本《山海经》,含有《山海经图》,其古本《山海经》的作者是什么人、成书年代是什么时候、《山海经》记载的是否真实、其记载的范围有多大、《山海经图》是什么模样,众说纷纭,立论不一,金琥珀在这里就不一一诉述。可以肯定的是,古本《山海经》成书于先秦时期,在《吕氏春秋》、《庄子》、《韩非子》等先秦古籍中,多有引用《山海经》的条目,而且还有汉代大儒董仲舒依靠《山海经》识重华鸟、智者东方朔依靠《山海经》识毕方鸟等记载。《山海经》的书名,最早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一种说法是,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原本中只提到是《山经》,而不是《山海经》)。根据刘秀的《山海经表》里说:“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十八篇”。金琥珀就臆断先秦和西汉学者所读的《山海经》是古本《山海经》,有三十二篇,而且古本《山海经》杂乱无序,各成篇目,名称不一,增删各异。至于《山海经图》,则在刘向、刘秀编定之前,已经失传,不然在《海内经》四篇和《海外经》四篇中,不会有这么多“一曰”之词,只要直接核对一下《山海经图》即可知具体方位,何必有“一曰”之词。
    


    2楼2011-10-14 17:38
    回复
      2025-05-10 19:20:18
      广告
      4、郭璞的《山海经传》,二十二篇,今佚。郭璞,东晋训诂学家,河东闻喜人(今山西运城),郭璞死时只有四十八岁,却注释了《山海经》、《穆天子传》、《周易》、《尔雅》、《辞海》、《楚辞》等大量先秦古籍,而且善写《游仙诗》,在道学、易学研究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在《搜神记》上有他撒豆成兵的记载。郭璞著有的《山海经传》(含注,十八卷)、《山海经图象赞》(二卷)、《山海经音》(二卷),共二十二卷。郭璞还在《山海经传》前作序,中有“世之所谓异,未知其所以异,世之所谓不异,未知其所以不异。何者?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金琥珀认为,这是所有喜欢《山海经》的朋友们,看待其中之异物异人、异兽异木的一种积极的心态。后人把《山海经传》十八卷与《山海经音》二卷合并,归为《山海经传》,十八卷,成为后世诸本《山海经》的祖本,而之前诸多版本的《山海经》,特别是古本《山海经》,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郭璞的《山海经传》注重音注和释义,而且十分有学者风度,知道就知道,不知道的就云“不详”,而不妄下结论,误导后人。因郭璞是最早的注释者,所以其所注的参考价值很高。郭璞的《山海经图像赞》,金琥珀认为一是来源于古时的《畏兽图》,二是来源于郭璞的自画图,而不是《山海经图》,不管金琥珀推论准确与否,如今只有《图赞》留存,而图失佚。
      


      4楼2011-10-14 17:38
      回复
        这个时期,陶渊明撰有《读山海经》,诗十三首,诗中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精彩诗句”。东晋张骏撰《山海经图画赞》,一卷,这一版本加上郭璞三个版本二十二卷,故在《隋书•经籍志》中有《山海经》二十三卷的说法。
        二、传承时期(南北朝——元)。这个时期,学者们一是重绘山海图;二是充分利用活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刻本《山海经》。《山海经》终于开始揭开神秘的面纱,由生涩的文字演化成彩绘的图画,由官宦道教典藏走向寻常读书人家。美中不足的是,这个时期没有遗留下更多学者注释、解义、考据的新篇,只是在前人编定注释的基础上,起到传承其文字内容的作用。因此,金琥珀将这个时期称为《山海经》的传承时期。
        1、张僧鹞绘《山海经图》,十卷,今佚。张僧鹞,南朝梁国画家,吴中人(今江苏吴中),善画佛像、龙、鹰等兽,有“画龙点睛”的传说。在《中兴书目》中说,张僧鹞绘有《山海经图》,十卷。
        2、舒雅绘《山海经图》,十卷。舒雅,南唐末北宋初诗人,歙县人(今安徽黄山),南唐保大八年(950年)状元,南唐被灭后,降宋为官,奉旨校编古籍,善吟诗作画,有状元诗人的美称。咸平二年(999年),舒雅重绘《山海经图》,十卷,有图二百四十七幅,今存一百五十一幅(张步天《山海经研究史初论》中记载)。
        3、尤袤校《山海经》,三册十八卷,池阳郡斋刻本,简称池州本。尤袤,南宋诗人(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齐名,共称南宋四大诗人),无锡人(今江苏无锡),家有藏书三万多卷,可惜的是在一次火灾中全被焚毁,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由他校勘《山海经》,三册十八卷,池阳郡斋刻本,保留下来。该刻本刻于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每半页十行,行二是一字,注双行,前载郭璞《山海经序》,并有尤袤著的《山海经传•跋》。池州本《山海经》是目前所能见到最古的《山海经》版本,现存于国家图书馆。
        4、曹善手抄《山海经》,十八卷。曹善,元代书法家,云间人(今上海松江),楷书和行草都有不错的造诣。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曹善手抄《山海经》十八卷,四册,含图赞三百零三赞,其中图赞收藏于故宫博物馆。该版本用小楷所书,“字距密而行距疏,古朴中而有生气”,是现今已知的早期抄本之一。
        


        5楼2011-10-14 17:38
        回复
          这个时期,在尤袤著《山海经传•跋》中记载着,京都旧印本《山海经》三卷;道藏本《山海经》十八卷;刘歆所定书《山海经》十八卷,简书形式:在尤袤的《遂初堂书目》中记载着秘阁本《山海经》(有学者认为是此版本是刘歆所定书《山海经》十八卷;杨绍著《楹书隅录•卷三》中有溪山道人田紫芝,于元癸巳年(1293年)刻印《山海经》的记载,这个版本被称为田紫芝本《山海经》;郭鎜著《明太学经籍志》中有元监本《山海经》的记载;《天禄琳琅书目•卷五》中有元刻本《山海经》的记载;尤袤著《山海经传•跋》中有“自绍兴辛未(1151年)至今三十年,所见无虑十数本”,可见池州本《山海经》之前,已经有十几中版本的《山海经》,可惜的是,这些版本和上述几个金琥珀介绍的《山海经》版本,都已经失佚。在这个时间,郦道元著《水经注》、徐坚撰《初学记》、虞世南辑《北堂书抄》、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李昉等辑《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典籍中都有《山海经》的征辑条目;而《隋书•经籍志》、《隋志》、《旧唐志》、《新唐志》、《崇文总目》、《中兴书目》中都有关于《山海经》分类或篇目的记载。这个时期,还有北宋建筑师李诚,管城人(今河南郑州),著有《续山海经》,十卷,失佚,其条目多见于《太平广记》等古代典籍中。
          三、繁荣时期(明——清)。这个时期,明清两代王朝皇室也十分重视古籍的整理校勘,其中也包括《山海经》,此外,这个时期出现一批学者大儒或考据、或注释、或校勘、或绘图《山海经》,使《山海经》的诸多版本更符合明清的时代特性,从而真正意义上的使《山海经》一书走进民间。因此,金琥珀将这个时期,称为《山海经》的繁荣时期。
          


          6楼2011-10-14 17:39
          回复
            7、胡文焕编《山海经图》。胡文焕,明代刻书人,钱塘人(今浙江杭州),一生以刻书为己任,所刻《格致丛书》数百种。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胡文焕编,格致丛书本的《山海经图》刊行,全本共一百三十三幅图,其中有二十三图的神怪异兽未见于《山海经》。该版本的山海经图采用一神一图的格局,图无背景,左说右图,采用说图并举的叙述方式,美中不足的是其编排的顺序即无神兽的分类。也与《山海经》经文不相配。此外,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胡文焕还编有《百家名书》本的《山海经》。
            8、蒋应镐绘《山海经(图绘全像)》,十八卷。蒋应镐,明代画家,广陵人(今江苏扬州)。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蒋应镐与武临父绘图,李文孝镌,《山海经(图绘全像)》,十八卷,聚锦堂刊本。全本共七十四幅图,左右两页连成一图。该版本采用用图像讲故事的方式,一图多像,画以神袛鸟兽为中心,以山川树木为背景。在明代,日本刊本《山海经》,十八卷,四册。该版本含图七十四幅,是蒋应镐绘图本的摹刻本,全书还附有供日文读者阅读的汉文训读。
            9、吴琯校《山海经》。吴琯,明代官吏,福建云霄人,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后人称他“其人则一时巨公,其文则千载鸿笔。入史则可补其缺,出正史则可拾其遗”。万历十三年(1585年),吴琯刻《水经》、《山海经》合刻本。此外,吴琯著的《古今逸史》中也收集了《山海经》,后人称其版本为《古今逸史》本《山海经》。清代《山海经》刻本,多出于吴琯的校刻版本。如清康熙七年(1668年)汪士汉《秘书二十一种》本中收录的《山海经》,就是利用《古今逸史》本《山海经》旧版重编印成;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项絪群玉堂《水经》、《山海经》合刻本,则根据吴琯的校刻版本重刻;乾隆十八年(1753年)黄晟槐荫草堂《水经》、《山海经》合刻本,则是项絪群玉堂本的翻本;光绪元年(1875年),崇文书局《子书百家》中收录的《山海经》,则是出于项絪群玉堂本。清惠栋、卢文弨、黄丕烈、绍恩多均校正吴琯的校刻版本《山海经》,孙星衍、何焯均校正项絪群玉堂本《山海经》。
            10、吴任臣著《山海经广注》。吴任臣,清代学者兼藏书家,仁和人(今浙江杭州),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吴任臣为人好精乐律和奇壬之书,为顾炎武所推重。,清康熙五年(1666年),吴任臣注的《山海经广注》初印,含自序、《山海经语》、《山海经广注目录》、《山海经杂述》;清康熙六年(1667年)有重印本和官刻本,其中官刻本附图全五卷;清乾隆五十一年,有金阊书业堂刻本,吴任臣注的《山海经广注》,增补《山海经图》,共五卷,有图一百四十四幅,称为《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佛山舍人后街近文堂藏版,吴任臣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同样是含图共五卷,一百四十四幅图;咸丰五年(1855年),吴任臣注的《山海经绘图广注》,成或因绘图,四川顺庆海清楼版,同样是有图五卷,共一百四十四幅图;此外,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还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引书目530余条,于名物训诂、山川道里,皆有所订正,在《山海经杂述》中列逸文三十四条,这是郭璞注《山海经》后,现知的第一次认真的《山海经》辑佚工作,对后人的研究探讨,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吴仁臣的《增补绘像山海经广注》中的图本,按神、兽、鸟、虫、异域分类,一神一图,无背景,线条粗糙,但注重眼睛的描绘,给人以粗中有细的感受;而成或因绘图的《山海经绘图广注》,采用吴任臣的注释,绘图则有成或因完成,采用有山川背景,一图多像的绘画方法,图中人物有明显的世俗化、宗教化和连环画化的倾向。
            11、《四库全书》收录的《山海经》。《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由纪昀为总纂官,全书为手抄本,自1772年始,历经十年编成,该书分“子、史、经、集”四库,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分抄七部藏于七阁。镇江金山行宫文宗阁所藏《四库全书》和扬州天宁寺行宫文汇阁所藏《四库全书》,在太平天国攻克江浙时,被太平军焚毁;北京近郊圆明园文源阁所藏的《四库全书》,在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焚毁;杭州圣因寺行宫文澜阁所藏的《四库全书》,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天国二次攻下杭州时散逸,杭州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收集、整理、补抄,保留下半部,现藏于浙江省图书馆;沈阳故宫文溯阁所藏的《四库全书》,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所藏的《四库全书》,现存于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宫文华殿后文渊阁所藏的《四库全书》,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馆。《四库全书》中收录了郭璞《山海经》含注和吴任臣著《山海经广注》,又将《山海经释义》列入《四库全书总目》中。《山海经》在《四库全书》的编者看来:“书中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故《道藏》收入太元部兢字号中。究其本旨,实非黄老之言。然道里山川,卒难考据,案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


            8楼2011-10-14 17:39
            回复
              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首,亦为未允。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因此在《四库全书》中,将《山海经》列为子部小说家类。《四库全书》编校抄写有明确的赏罚,抄写者均是当时名家,故收录其中的《山海经》版本是诸多《山海经》版本中不可多得版本之一。
              12、《四库全书荟要》收录的《山海经》。《四库全书荟要》是乾隆皇帝下诏在《四库全书》中“撷其菁华,缮为荟要”,仅供皇帝阅览。《四库全书荟要》为手抄本,共两部,一部存于坤宁宫后御花园的摛藻堂,现存于台湾;一部存于长春园味腴书屋,咸丰十年在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焚毁圆明园时被烧为灰烬。《四库全书荟要》与《四库全书》相比,书品精美,质量上乘;选编慎重,卷帙精约;内容真实,少经删纂;校勘翔实,版本珍贵,全书收463种图书,总计20288卷,11178册。郭璞注的《山海经》收入其中,与《四库全书》不同的是,在《四库全书荟要》中收录的山海经被列为史部•卷七千五百九十四至卷七千六百十一,而非列入子部。
              13、汪绂绘注《山海经存》,有图九卷。汪绂,清代名儒,安徽婺源人,一生未经仕途。汪绂喜爱博览群书,博综儒经,一生著述颇富,汪绂少年时因家贫,曾佣于江西景德镇画碗,他所绘山水、人物、花鸟,精细适异聚工,惜无款识,人罕知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有汪绂绘注《山海经存》,立雪斋版本,有图九卷,绘制神与兽四百二十六例,采用一图一像或一图多像的插图式格局,穿插于十八卷经文中,其第六、七卷的图注缺失,由余家鼎、查美珂补绘。汪绂绘注《山海经存》,除了有插图外,还删去大量的郭璞注释,而汪绂的注释,多简明,少繁杂。
              


              9楼2011-10-14 17:39
              回复
                14、毕沅著《山海经新校正》,十八卷。毕沅,清代经史学家,镇洋人(今江苏太仓),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官至湖广总督,赏轻车都尉世袭,毕沅博学多才,潜心研攻经史,著名学者章学诚,孙星衍、洪亮吉、汪中、段玉裁等都是他的门下。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灵岩山馆刻《经训堂从本》本,十八卷,弟子孙星衍校,卷首载自序、次郭璞序、次《山海经目》、次《山海经古今本篇目考》、次刘秀《表》,书末有孙星衍《山海经新校正后序》。毕沅著《山海经新校正》从篇目、文字、山名水道的考证入手,提出作者对于古今本《山海经》篇数矛盾等问题,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采用活校,直接改正底本讹字,便于阅读。毕沅著《山海经新校正》版本很多,除了灵岩山馆刻《经训堂从本》本外,还有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印本和重刻本;光绪三年(1877年)浙江书局《二十二子》本;光绪十三年(1887年)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光绪十六年(1890年)学库山房校刊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图书集成局铅印本;日本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刻本;卢文弨、杨希闵也对《山海经新校正》进行过校刊。其中光绪十六年(1890年)学库山房校刊本《山海经》,仿毕(沅)氏图注原本校刊,图注的《山海经新校正》,四册,图一册,全本图一百四十四幅,按神、兽、鸟、虫、异域分类,无背景,图上有神名、释名和郭璞的《山海经图赞》。


                10楼2011-10-14 17:39
                回复
                  2025-05-10 19:14:18
                  广告
                  15、郝懿行著《山海经笺疏》,十八卷。郝懿行,清代经学家,山东栖霞人,清嘉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郝懿行一生治学,著作甚丰,而且妻王照园,与其爱好相同,故有“栖霞郝夫妇”之美称。清嘉庆九年(1804年)仪征阮氏琅嬛仙馆刻本《山海经签疏》,十八卷,卷首自序、次刘秀《表》、次郭璞序、次《山海经目录》、书后附《山海经图赞》一卷(据《正统道藏》本辑补)、《山海经订伪》一卷(附逸文),郝懿行著的《山海经笺疏》采用死校,注经不敢改字。郝懿行所著的《山海经笺疏》在前人的基础上,广征博引,正名辨物,刊正疏谬,进一步从音韵训诂方面作了不少补正,他的补正超过了当代吴任臣的《山海经广注》和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等书,被称为“实事求是之学”。阮元评价说:“吴氏广注,征引虽博,失之芜杂。毕沅校本,订正文字,尚多疏略。惟懿行精而不凿,博而不滥。”。张之洞在他指导治学门径的《书目答问》一书中,举《山海经》读本,也首列《山海经笺疏》,次列《山海经新校正》,并特别指出:“郝胜于毕。”此外,郝懿行著《山海经笺疏》还有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印本、《郝氏遗书》本;光绪七年(1881年)东路厅刻本;光绪十二年(1886年)上海还读楼重刻本;光绪十八年(1892年)五彩公司三次的石印本的郝懿行著《山海经笺疏》,含图五卷,共一百四十四幅图,其特点为红绿套色印刷。
                  


                  11楼2011-10-14 17:40
                  回复
                    16、王念孙校《山海经》。王念孙,清朝徽派朴学的嫡系真传大师,江苏高邮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为人好古精审,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王念孙曾校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项絪群玉堂《水经》、《山海经》合刻本,内含王念孙的注释。
                    除了上述金琥珀叙述的诸多明清版本外,还有明代以宋代池州本《山海经》仿刻的明初黑口本《山海经》;在明万历年间有仁和张易本《山海经》;在明嘉靖间周弘祖《古今书刻》所录,明代还有大名府本、徽州府本、吉安府本、建宁府书坊本,四种版本的《山海经》,但是都已失佚;在吴任臣《山海经杂述》曾有刘会孟的《评山海经》十八卷,今失佚;清抄本,见于记载的有“钱曾述古堂抄本、孙从添上善堂藏传是楼抄本,可惜这两个版本也均失佚。在研究《山海经》的著作中,有清道光时期俞樾(著名学者,章太炎的老师)著的《读山海经》一书,清末吴承志著的《山海经地理今释》六卷;在绘图本《山海经》中,明清版画家萧从云的《离骚图》中,也采用了《山海经》的形象入画,并在《离骚图经序》中,多次提到山海经图;清雍正四至六年(1726年—1728年)初印,由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中,将山海经鸟兽鱼虫和远方异国异人,绘成图像,采用一图一说的编排格局,收录在《禽虫典》和《神异典》中。
                    


                    12楼2011-10-14 17: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