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吧 关注:9,076贴子:659,632

清实录关于“反间计”的记载出了大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相传在明末崇祯年间的“己巳之变”中,在京师负责防御作战的蓟辽督师袁崇焕死于皇太极的反间计之下。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皇太极利用在京郊抓获的两个养马太监,策划了这出反间计,将袁崇焕置于死地。
这两个养马太监是十一月十七日被后金抓获的,一个叫王成德,一个叫杨春。到了十一月二十二日后金放王成德回来送议和信,等到十一月二十九日依然没有回音,后金又将杨春放了回来,也是送议和信,但有所不同的是后金方面在这位仁兄身上加注了反间计的策划起了作用。
后金方面的设计是这样的,他们让杨太监“无意间”听见了一段交谈,说袁崇焕跟后金有密约,当日后金军的撤退是依计而行的。后金部将这么说,又故意让杨太监听到,倘若杨太监回去转告给崇祯,那对袁崇焕肯定十分不利,如果崇祯一上当,相信了后金的说法,那老袁可就有牢狱之灾了。
依据后金的叙述,这位杨太监是十一月二十九日被带到了德胜门放回京城去的,第二天崇祯就逮捕了袁崇焕,这样的结果似乎显示后金的反间计意图确实获得了实现。
粗略来看,后金方面的叙述还算完备,不过其中却隐藏着巨大的问题。首先,明朝方面的记载说,王成德和杨春两个太监都是于十一月二十二日当天,同时被放回京城的,一个走安定门,一个走德胜门,并非如后金所说,杨春是直到二十九日才放回来的。这个细节差异显示双方的记录存在出入,其中有一方肯定作伪了。
其实,根本不用分析明方作伪的可能性,我们单从后金的记录里就能发现致命问题!
后金记载这个事情的史料,比较权威的当属《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两个史料记录如下:
“二十九日,遣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满文老档》962页)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庚戌。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清太宗实录》81~82页)
《满文老档》里提到了“二十九日”,非常明确,《清太宗实录》也里说了“庚戌”日,其实就是当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虽然这两个日期很一致,但《清太宗实录》里还有一个“今日”,这个日期随即会带出来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从而彻底暴露此番记录是作伪而来的。
《清太宗实录》里提到的“今日”就是部将高鸿中、鲍承先二人忽悠两个太监的那一天,文中曰“今日撤兵乃上计也”,其中“上”代表皇太极,大意是今天我们撤兵其实是皇太极的计策,而皇太极在当天出现在了阵前,并且和对方来人有互动。
“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
两位太监是在十一月十七日被俘虏的,在二十九日之前,皇太极出现在两军阵前的次数只有两次,一次是二十日在德胜门和满桂军对阵,一次是二十七日于左安门和袁崇焕的关宁军对阵。
德胜门那次没有什么策略可言,两军杀得昏天黑地;相比之下,左安门前的那次对垒还真有些诡异,因为后金军并没有和袁督师的队伍厮杀,皇太极转悠了一圈后突然决定撤军了,这样的情形跟高鸿中、鲍承先的描述比较吻合:
“二十七日,闻我军击败所余之袁都堂军,即于城东南隅,安营扎寨。遂令我兵往攻。命兵列阵,逼近而营。汗率诸贝勒及少数随从,往视进攻之处,云:入处坚险,若我军士被伤虽然胜何益?总之,此乃溃散之兵,对于我等又何足为患?遂引军还。”(《满文老档》960页)



1楼2011-10-12 13:47回复
    沙发,辛苦了,
    其实本来我是不相信传教士的记载,但清编历史的确太多漏洞。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1-10-12 15:22
    回复
      2025-07-27 19:13: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看,袁黑多能瞎扯!
      好好的史料竟然也能让袁黑扯出一大堆东西来
      袁黑自己脑子不好使,就以为别人也跟他们一样,靠!忽悠是讲究对象的,不是所有人都像袁黑那样容易被骗的!


      5楼2011-10-12 17:06
      回复
        看,袁粉都信反奸计吧,而且连反驳都做不到了。


        来自掌上百度6楼2011-10-12 17:33
        回复
          如果这帖子有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那我就指出这袁黑在这个帖子里的忽悠点:
          1.后金故意让明太监二人听到的是后金杜撰的故事,杜撰的东西本来不是事实,是虚构的,这个虚构的内容是“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无论楼主袁黑怎么忽悠,他所故意对应的那段左安门之战自然不会是“皇太极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的内容,除非袁黑楼主能证明“汗率诸贝勒及少数随从,往视进攻之处”等于是“单骑向敌”!除非...当然袁黑无法证明!
          2.明方的史料也没有证明太监杨春、王成德是同时遣归的,只能证明这两个太监同时投了书信而已,而后金的史料说明,二十九日,杨太监才被后金遣往见崇祯帝,说明什么“太监杨春、王成德是同时遣归的”只是袁黑楼主自己脑补出来的!
          以上说明,袁黑楼主就是胡扯,史料支撑不了楼主脑补出来的东西,袁粉可以当笑话看,袁黑肿也可以保留到几个世纪以后再出来糊弄人!


          8楼2011-10-12 18:14
          回复
            8楼的,你说的证明没有意义,因为鲍承先等人的故事本来就是虚构的,只是用了27日的素材,他们的胡说,跟27日的素材,有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根本不用证明。
            皇太极上阵只有两次,一次27日对老袁,一次20日对满桂,你说鲍承先等人的表演内容应该取自那个素材?
            这还用问吗?只可能是对老袁的那次,可惜这一次是27日才发生的,22日的表演不可能有27日的素材,因此无法实施,清实录写出这样的内容,只能是瞎编的,道理就这么简单。
            “次日各给书二封,一令春向德胜门投递,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门投递”,这还不叫同一天?


            9楼2011-10-12 18:36
            回复
              "因果不分", 袁崇焕有没有做下面的事来决定有没有反间计!!! 而不是有没有反间计决定袁崇焕有没有做下面的事.
              "专恃欺隐, 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
              如果袁崇焕有做上述的事, 袁崇焕该杀, 后金有无用反间计就不重要了.
              如果袁崇焕无做上述的事, 袁崇焕不该杀但袁崇焕死, 后金有用反间计.
              用一"反间计"去否定(书上有说)崇焕有没有做上述的事是"因果不分"


              10楼2011-10-12 19:17
              回复
                真是无聊
                首先,LZ的所谓“明方史料”不就是一本《崇祯长编》嘛,这书的作者叫汪辑,扬州人,明亡时刚好18岁,不知道经历没经历过扬州十日,反正这位老兄后来留了辫子,应了康熙的博学鸿词科,高中后分配到满清史馆工作,负责编纂《明史》,后来居然坐到清朝的布政使大官。
                《崇祯长编》这个书确实保留了一部分珍贵崇祯时期的史料,但是归档时间编录都很混乱,比如己巳之变,光看这本书根本理不出一个时间大概来,连明军几月几号行军到哪里都别想弄清楚。所以必须要对照别的书来看,比如《满文老档》。
                《崇祯长编》作为清人的私人野史,有比官修《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写实的地方,但也有混乱不堪,不如清朝官修史书清楚的地方,要对照看。
                先打个预防针,省的某些狗屁人高叫“明方史料”、“清方史料”,你那个“明方史料”是一个标准的“包衣”编纂的,而且满篇都是“大清”、“大清兵”。
                


                11楼2011-10-12 20:02
                回复
                  2025-07-27 19:07: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袁黑楼主啊,
                  你说的什么对阵史料记载得很清楚,但怎么也无法证明其中一次是你要说明的那次!后金故意让明太监二人听到的故事在历史上没有发生过好吗?那是杜撰的,是骗明太监的好吗,史料也没有什么皇太极在北京城下“皇太极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这段好吗?
                  袁黑楼主到底懂不懂?


                  12楼2011-10-12 20:15
                  回复
                    要不这样吧!袁黑楼主先证明一下“单骑向敌”就是“汗率诸贝勒及少数随从,往视进攻之处”,我想看看这个“汗率诸贝勒及少数随从”那么多的人是怎么在楼主眼里变成“单骑”的!
                    所谓的“单骑向敌”指27日那天其实就是袁黑楼主自己脑补出来的东西!
                    等楼主证明!


                    13楼2011-10-12 20:23
                    回复
                      《崇祯长编》里也没用记载什么那两个太监是同时放回来的!袁黑楼主是自己脑补出来那两个太监同时回来的!明方的史料只能证明这两个太监同时投了书信而已
                      同时投书等于同时放回,那是袁黑楼主故意偷换的概念而已!


                      15楼2011-10-12 20:31
                      回复
                        说的不错,“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根本就是后金的反间计,
                        “上单骑向敌”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需要皇太极专门守在左安门?
                        “敌有二人见上”为啥非要是袁崇焕本人?为啥不能是袁崇焕派的两人?需要皇太极专门守在左安门去见袁崇焕本人吗?
                        可笑透顶的分析,崇祯都没傻到这个地步。
                        


                        16楼2011-10-12 20:34
                        回复
                          有关杨太监部分的《崇祯长编》里面的内容中是卖马而跟与反间计的吧


                          17楼2011-10-12 20:41
                          回复
                            毛将军终于明白我说的意思了!
                            等楼主证明他的胡扯!


                            18楼2011-10-12 20:52
                            回复
                              2025-07-27 19:01: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长编是用奏章、上谕这些一手资料缩略而成,按照年月归档,比老档和清实录大多是记流水账,自己讲故事要强出不少。
                              奏章、上谕按照日期归档成的史料价值比讲故事的强,这是常识。
                              毕竟人家原来写成什么样,不能自己随便改,跟自己讲故事大不一样。
                              明朝亡了,只有清朝人来收集这些奏章,编辑长编的人是清朝人很正常,可是体例不会因为这个就改变了。


                              19楼2011-10-12 21: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