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春先生《唱腔艺术欣赏·伴奏专辑》听过感觉音质极差,最近到电脑上过了一下,发现那些唱段都被做成了wma格式,每段唱不过3、4兆,一张碟片有600兆,完全可以做成CD线性无压缩格式,估计其他老艺术家的唱片专辑也是这么干的,真不知道那些编辑同志是如何想的,对中国国宝级艺人的珍贵录音资料就采取此种方式去保存,祖国的传统艺术实在堪忧,还谈什么保护非物质遗产。
其二收录的录音资料排列十分零乱,既不是按照年份,也不是按照戏目行当分类,粗制滥造、令人可气。其中将相和选取的是1958年录音就是音配像呢款,少春先生的嗓音已经不行了,唱的比较吃力,为什么不用音效更高、演唱水平更高的53年静场录音版,完璧归赵、封相挡道、书房自叹用58年,到了负荆请罪又换用53年,显得杂乱无章。
上天台也选用58年之后音配像那版,到了打金砖又变成56年之前,其实李先生的上天台录音资料有56年的,录音带也发行过,那款的演唱水准明显高于音配像版本,而且其音色音质也更接近打金砖,如此编排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将李先生的唱腔艺术导入误区,从而使许多不了解先生的年轻人如果仅通过本专辑学习可能会让先生真实演唱艺术的传承发扬产生负面影响。
先生的长坂坡录音完整,其中的唱腔堪称京剧武生演唱艺术的典范之作,绝对可供后人临摹练帖,为何也未入选。
其二收录的录音资料排列十分零乱,既不是按照年份,也不是按照戏目行当分类,粗制滥造、令人可气。其中将相和选取的是1958年录音就是音配像呢款,少春先生的嗓音已经不行了,唱的比较吃力,为什么不用音效更高、演唱水平更高的53年静场录音版,完璧归赵、封相挡道、书房自叹用58年,到了负荆请罪又换用53年,显得杂乱无章。
上天台也选用58年之后音配像那版,到了打金砖又变成56年之前,其实李先生的上天台录音资料有56年的,录音带也发行过,那款的演唱水准明显高于音配像版本,而且其音色音质也更接近打金砖,如此编排会带来很多后遗症,将李先生的唱腔艺术导入误区,从而使许多不了解先生的年轻人如果仅通过本专辑学习可能会让先生真实演唱艺术的传承发扬产生负面影响。
先生的长坂坡录音完整,其中的唱腔堪称京剧武生演唱艺术的典范之作,绝对可供后人临摹练帖,为何也未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