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平诗吧 关注:112贴子:3,950
  • 12回复贴,共1

唐宋诗词格律浅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宋诗词格律浅识


1楼2011-10-11 10:26回复
    唐宋诗词格律源流和定格探讨起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至今大家还在争论不休,我在此只是综合的一己之言,非是定论,望大家斧正!


    2楼2011-10-11 10:35
    回复
      随想随贴,可能有些杂乱无章,也望大家见谅!
      自汉以降,以胡笳为主的乐器已在北方普遍流行,它们与本土乐器一起对汉乐府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音乐节奏的丰富是诗词格律的走向成熟的温床;


      3楼2011-10-11 10:47
      回复
        至唐代开元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西域音乐再次大量的传入,再次丰富了宫廷音乐和推动了民间歌曲的发展;在宫廷以唱诗为主旋律成熟了唐诗格律的同时,由西域音乐和民间歌曲结合后产生的“曲子”或“曲子词”也走向了成熟,并有众多宫廷诗人参与到了“曲子词”的创作之中;这也就是我们能读到李白的词章、叫绝“琵琶行”的缘故吧;


        4楼2011-10-11 11:15
        回复
          我之所以认为胡笳等音乐是唐宋诗词格律成熟的前奏,是因为与它相伴的西域音乐与本土音乐参与融合推动了的汉乐府的发展、成熟,而词恰恰是被公认的属于一种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既然是乐府诗的一种载体,也就割不断其起源脉络了。隋唐不分家,那么隋对诗词格律的发展也就不能被忽视了;


          5楼2011-10-11 11:37
          回复
            我们都知道,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其次是晋吕静的《韵集》,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其把同音字编在一起,按四声分韵排列,是供作诗押韵选字用韵书,《隋书*经籍志》载录韵书数十种之多,在其他隋书另载录的韵书也有数十种之多,颜之推感叹这一时期时称“音韵峰出”;


            6楼2011-10-11 12:17
            回复
              《切韵》至唐代继续发挥着作用,把它作为科举的标准书,所以增字加注的特别多,至天宝年间孙冕等人增补的《切韵》,就索性被叫做《唐韵》了,自《切韵》成书601年后,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重修后定名为《大宋重修广韵》,这也就是我们简称的《广韵》了;所以我推论唐宋诗词格律源流于隋;


              7楼2011-10-11 12:38
              回复
                唐诗格律人们已不大争论,现在争论最多的是唐宋词格律,缘起于宋词格律无从考,龙榆生的《唐宋诗词格律》一书定格式也颇受争议,龙榆生是就辛弃疾等人名词篇什在教学之中逐步扩展词目范畴,印证平仄编就的《唐宋诗词格律》讲义稿的,在其去世后才被整理出版;


                8楼2011-10-11 12:54
                回复
                  谈起宋词格律无从考也不尽然,1,如果无从考,就不会诞生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一书,其书的刊行足以证明唐宋诗词格律可考,因为存世大量的唐宋词可以佐证格律的基本形态;2,唐宋词格律沿袭《切韵》、《唐韵》、《大宋重修广韵》、后又有《平水韵》、清戈载整理的《词林正韵》,脉络清晰,也足可佐证格律音韵;


                  9楼2011-10-11 16:22
                  回复
                    谈起宋词格律无从考,也并非没有倡论者的道理,以下论点与我在92楼所谈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乐天诗吧回复的不错, 同一词牌在唐宋词作品中的格律【平仄、音韵】多有出入,所以将最著名的词作的格律作为定格。其言外之意就是:


                    10楼2011-10-11 23:34
                    回复
                      其言外之意应符合龙榆生所著《唐宋词格律》凡例第6节所言:“每一词牌,以诸家所最习用者为定格。其或句豆小有出入者,别为第一、第二等格,或加附注。又习用平韵改作仄韵、或习用仄韵改作平韵者为变格。”及第7节所言。可以说有很多同一词牌下存在多种格律(音韵)排序,难以考定原生态。


                      11楼2011-10-11 23:36
                      回复
                        唐宋时期就都遵循着一个诗词创作原则,那就是非用不可的字词不能替换时,平仄使用在本句中或在下句中或隔句中自救,也就是在近体诗词格律中常涉及的“拗救”,唐宋时即称为“变格”“破格”式。


                        12楼2011-10-11 23:51
                        回复
                          转莫城雪贴文,供大家参商:
                          五音者,宫、商、角、徵、羽也。喉音为宫,齿音为商,牙音为角,舌音为徵,唇音为羽。昔人填词度曲,字字须审其音之所属,而后精研以出之,故能律协声谐,绝无落韵失腔之弊。韵书云:“欲知宫,舌居中;欲知商,开口张;欲知角,舌根缩;欲知徵,舌拒齿;欲知羽,口吻聚。”此即审辨五音之不二法门,而亦学习填词者所当注意也。夫学词与学诗,虽有难易之分,而其注重音韵则一。南宋时有内司所刊《乐府混成集》,列举各种词曲宫调,当日填词家莫不奉为圭臬。迨后,《混成集》失传,好填词者但依旧谱按字填缀,不复研究宫商,而词律遂日渐废矣。
                          请注意两点:
                          1、昔人填词度曲,字字须审其音之所属,而后精研以出之,故能律协声谐,绝无落韵失腔之弊。
                          2、好填词者但依旧谱按字填缀,不复研究宫商,而词律遂日渐废矣。
                          今日,北大教授也只是认识不多的工尺古谱,便出书了。况我等平常之人?只怕工尺之前,莫不一片茫然。
                          


                          13楼2011-10-12 10: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