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阐明追溯道德起源的必性要时,首先联想到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不擅长于系统化的思考,有文化有思想的国人大都在写随感,而极少起笔理论著作。中国人的头脑里有着一种朴素的辩证法,却缺少了形而上学,因此他们很擅长于摞列出事物的正反面,却忽略了其内在联系,同样也停止了更深层次的挖掘。由于知识没有系统理论的支撑,这也一定程度上也是造成中国的科学发展缓慢的因素。同样,回归到道德的问题上。对道德起源的追溯及对道德问题的探索,可以加深人们对道德的理解,从而使得人们对道德发展的憧憬同道德存在的性质相一致。同样,当道德意识的作用遇到外界阻碍时,它对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对疏通这种障碍有着重要意义。由于语言组织的无力,能力又实在有限因此在理论的建立中遇到了不小的问题,只好写出这篇充满疑问的畸形理论化随笔。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无论我们讨论的是道德的言语还是道德的行为都是以意识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追溯道德起源的首先问题是:道德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或者说是什么引发了我们的道德意识?
就目前而言,针对道德意识起源的学说大致分为三类。一,产生于个体自身的内在本能。二,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约定。三,源自超越的道德意识。(主要是宗教中。)
人们之所以将道德起源一分为三,是因为其三个来源各有特点,不可还原为另一个。故很多人认为在道德起源的问题上,尤其是再道德的教育中指出三元论要比一元论明智些,其原因是三种起源相互联系,相互冲突,有着互补的优势。但笔者认为道德起源的三元论尽管从某种程度上有着互补的优势,但假如进行深究会发现 “衔接为一体”问题的不断深入随之土崩瓦解。尽管这三个“源头”不可相互抵消,却层次不同。
笔者希望通过道德的作用形式来追溯道德意识的起源。我不知在深层次上是否使消解了矛盾,但至少在我的认知水平内得到了统一。
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这是不言而喻的。意识无论是向外的还是对内的必然伴随着一种“意向性”,也就是说意识必有“其所指”而不能是绝对的无。在我们承认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可以说道德必然作用于某物。因为其必然作用于某物,故其在“作用”的同时伴随着某种作用力。道德究竟用何种方法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显然道德作用的方式是道德情感,或者说道德的作用形式以道德情感得以“显现”。诸如:同情、忏悔、羞······
在对道德意识起源进行追溯的同时,首先必须要对道德的范畴进行澄清。假如一种行为不能激发出一种道德情感那么这种行为可以用道德来衡量么?换句话说他还属于道德的范畴么?当一种行为激发不出人们的道德情感,它自然也就失去了道德的意味,我们可以说它算不上是一种道德问题,而只是由单纯的约定所构建。
假如以上观点都被认可,那么我们可以说道德起源的社会因素即:道德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就无从立足了。因为外部无论如何都无法激起内在的道德情感?情感必然是某种内在的东西。但这并非说社会性质失去了决定道德的作用。在这里我们仅仅是将其从起源的层次上剥离了出来,将其归纳为道德起源的一种必要条件。社会为道德的存在提供了平台。而这社会平台的变动也无时无刻不及其道德标准的变革。
由于道德意识的作用与道德意识在时间上具有同一性,且道德是通过道德情感进行作用。所以我们可以说:在追溯道德起源时对道德情操进行追问研究具有特殊的优先地位。相反,任何对道德起源追溯的学说,如果它不试图或者逃避了对道德情感问题的深究,那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紧凑得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旧是不彻底的,并可能在推理种走向岐图。
在经过这样的一番调理之后,追溯道德意识起源的工作任务首先转移到了对道德情感的起源上,因此让我们重新回到对道德情感起源的追溯。
但问题出现了,对于道德情感的起源人们几乎无从下手,因为它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品质,但正因为是与生俱来的故其也是普遍的。它几乎属于一种自然德行,因此也无法避免自然主义的问题。但这未能终结对情感的追溯。柏格森在谈及他确定的两种道德即所谓义务与抱负时,认为他们在本质上都是生物学的。这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很好的道路,我个人将道德情感的产生归纳于是对生存的肯定及“自我”的必然错位。这种自我的错位不可避免的从繁衍中就已被确定了。例如在分娩时子体从母体中的分离,这算的上是最能清晰阐明自我转移的实例。在自我的分离中不可避免的使本体错位,也正是这种错位造成的落差为“超越”提供了内在的前提。而一种生物本能里对自我的肯定是最初的动力。同样宗教中的“超越”也是一种广义上的自我错位。尽管上面的解释始终停留在一种自然本能的层次上,但其意义已显露出来。即通过论述我们可以得出:道德情感是建立在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广义上应是:使存在)。我们必须将清这种“对生命的肯定(广义上说是:使存在)”区分于自爱。(前人曾做出极大努力成功的证明了道德并非是建立于自爱的基础上。) “对生命的肯定”是一种无意识的发散性的肯定。(硬伤,能力有限字面上解释不清楚),其作用在两个不同却又同时存在的“自我错位”中,并消融于两者。换句话说:道德不是出于自爱也不是“无私”而是一种生存本能的肯定在自我错位中显现。这也就使得道德评价体系的大厦始终左右摇摆永无定论。这种错位在宗教中又以“超越性”展现出来。
剩下的放弃了·····
大致内容:道德不是某党八荣八耻扯出来的,从道德的作用形式上来看这确实能达到一定效果。但就其源头上讲,假如道德的确是建立在“使存在”上,那么就目前社会道德陷入一种尴尬的悖谬的处境。(当然道德的显现本身也是矛盾的。)
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