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猜测,可以回顾一下榆林话中“我”的发展历史。
在夏朝,榆林话中“我”应该有以下变格:
主格单数:nga 主格复数:ngā
宾格单数:ngo 宾格复数:ngō
属格单数:ngad 属格复数:ngād
在夏朝,“我”的宾格要放在动词前面,就像今天的法语一样,所以后世残余“不我知也”“唯我是问”这类宾语前置用法。
到了商周时期,随着主谓宾语序的固定,主宾格便趋于合并。某些地区采用nga,某些地区采用ngo,这样,“我”的主宾格就在汉语中消失了,wuwu
采用nga的地区,有些又会音变为nge,最终,子洲绥德等地保留nga的发音,而米脂等地变为nge
采用ngo的地区,有些地区ng出现脱落,最终,佳县等地保留ngo的发音,榆阳神府等地变为wo
在最初,nga通过a的长短表示单复数。后来,短音nga逐渐变化为去声,长音ngā逐渐变化为平声或上声。在“们”出现后,用声调表示单复数便趋于消失。最终,只有榆林南部个别地区用声调表示单复数,而大部分地区改用“们”表示复数。
在刚开始的时候,用ngad和ngād表示“我”的属格,后来其中的a不再区分长短,单复数变为同形。再后来,大部分ngad音变为“我的”,而“我妈”“我爸”之类的ngad音变为ngek,韵尾-d脱落。到最后,大多数地区的ngek也消失,属格消失。最终,只有子洲绥德等地还用ngek表示“我”的属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