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延芬的疼痛源于15年前的一个清晨。
1995年1月16日清晨6时许,一脸倦容的何延芬骑着自行车回到了小区。她是河南省焦作市一家医院的医生,昨晚值夜班,可再累她也得赶回来——那天是她女儿梁华15岁的生日。
回到家,眼前的一幕让她吓了一跳:女儿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丈夫正站在床边一边摇晃着孩子,一边大声叫喊。
两个小时后,在自己上班的那家医院里,心急如焚的何延芬拿到了女儿的病情诊断书:脑动脉瘤破裂。手捧诊断书,何延芬的世界轰然倒塌——她是一名医生,而且是一名心脑血管方面的专家,她知道这看起来平淡无奇的6个字背后的含义就是“死亡”。看着病床上昏迷不醒的女儿,何延芬肝肠寸断。
【绝望中的希望】
当天下午,梁华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后,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的梁华始终没有脱离危险。换药、输液、擦洗伤口……何延芬片刻不离地守在女儿身边。
整整23个日夜,何延芬几乎没有合过眼,可就算这样的虔诚也没能等来女儿的苏醒。她绝望了:难道女儿成了植物人?她才15岁,就这样度过余生?
一天清晨,窗外阳光明媚,何延芬拉开窗帘、打开窗户后,便坐到了女儿病床前。她给女儿梳头、洗脸、又给女儿戴上了平日最喜爱的蝴蝶发卡,说:“孩子,要是能听见妈妈的话,你就动3下手指好吗?”
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梁华竟然慢慢伸出了一根手指。难道是幻觉?何延芬赶紧擦了擦眼睛。没错儿,那是女儿的响应,因为她又清晰地看到女儿伸出了第二根手指,接着是第三根。
苏醒后的梁华被何延芬接回了家中,而回到家中的梁华又在床上躺了整整3个月。由于失去了行动能力,梁华所谓的苏醒不过是可以小幅度地挪动双手、左右挪动头部,再就是模糊地喊出“爸爸妈妈”。3个月来,因为女儿大小便失禁,何延芬每天重复最多的工作就是不停地给她换衣服、床单,然后拆洗、晾晒……
“自己辛苦些无所谓,可对一个15岁的孩子来说,这不是她该过的生活啊!”3个月后,在何延芬的鼓励下,梁华经过无数次跌倒、爬起,爬起、跌倒,终于可以颤巍巍地不依赖任何支撑站在床前。
从那天开始,无论严寒酷暑,只要天气允许,每天凌晨四五点,何延芬就搀着女儿出门,直至晚上才回家。出门的目的是为了走路——虚弱的梁华只能从走路开始进行锻炼。走累了,就在路边歇歇脚;饿了,就随便找个地方吃点儿饭。刚开始时,就算有妈妈扶着,梁华也走不稳。每当梁华快要摔倒时,何延芬就赶紧把腿垫在她的身下,然后用力提起她的胳膊,这样梁华就会缓缓落地,不至于摔坏身体。而梁华每摔倒一回,何延芬就有可能腿部骨折或者胳膊脱臼。
一年后,当梁华可以慢慢独立行走时,何延芬脚趾骨折、腰部软组织挫伤多达27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