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尊王, 建立王者独尊的政治秩序, 这是公羊学大一统思想的重要内涵。
公羊学强调尊王大义首推《公羊传》。《公羊传》认为,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这个时期, 随着王权的衰落和政权的下移, 一方面是诸侯之间争霸不已, 一方面则是诸侯肆意僭越礼制, 周天子威信扫地。面对这样一种礼崩乐坏的局面, 孔子感到痛心疾首, 便在《春秋》中通过褒贬义例和避讳手法来体现尊王大义。如《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载晋文公践土之盟招致周天子之事, 《公羊传》就认为其中“公朝于王所” 一句便是《春秋》采用的一种避讳手法。它说: 《春秋 》“曷为不言公如京师? 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 则曷为不言天子在是? 不与致天子也 。”在《公羊传》看来, 诸侯招致天子, 当然是违礼的行为。《春秋》为了维护周天子的尊严, 而采用了这种避讳的手法。又如《春秋》庄公六年记载:“夏六月, 卫侯朔入于卫。”《公羊传》认为《春秋》的记载蕴含了褒贬之义, 说:“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 犯命也。其言入何? 篡辞也。” 在《公羊传》看来, 卫侯犯天子之命, 当然是一种不尊王的表现, 所以《春秋》要名之绝之, 以示贬损。《公羊传》认为, 《春秋》的记事原则是不与诸侯专地、专封、专讨, 以此体现尊王大义。所以, 在其所记242年之事中, 凡是体现尊王大义的, 必然给予褒奖; 凡是违背尊王大义的, 则必然给予贬损。同时, 如果直书有损于尊亲贤者形象的, 则必须采取避讳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