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尾镇 代码350304100
位于莆田市荔城区东北郊,面积58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外来务工人口近3万,辖16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和省级荔城经济开发区。位于莆田城厢和涵江两区的中心地段,西天尾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年可三熟,粮果皆宜,
西天尾镇是莆田重点果区之一。“西天尾扁食”是莆田风味的名牌。坦荡如砥的肥田沃土具备农业规模经营基础:镇内4000公顷荔枝、龙眼、枇杷、橄榄等名果和树木、毛竹等,为工业、食品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占地13公顷的淡水养殖基地和千亩以上的水域,为发展水产和综合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藏量丰富的高岭土、石料等矿产资源为创办陶瓷、石材等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几年来,西天尾镇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省文化先进镇”等称号。2006年,西天尾镇荣获“全国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光荣称号。
西天尾镇辖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001_东星居委会、~201_龙山村、~202_吴江村、~203_北大村、~204_洞湖村、~205_后卓村、~206_溪白村、~207_汀渚村、~208_碗洋村、~209_后黄村、~210_三山村、~211_渭阳村、~212_后埔村、~213_林峰村、~214_象峰村、~215_下宅村、~216_林山村。
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境内有考古工作者发现考证的上郭山等二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九华山上有“粘壕石”和“仙篆石”,传为青铜时代象形文字遗迹,有自唐代开莆田科举先河的澄渚乌石林氏兄九兄弟,如今被称为“九牧文化”;有宋代白杜兄弟登第,子孙八代科甲,历史上白杜自然村方姓子孙(自宋迄明)有48人登进士及第,如今被称为“进士之村”;解放后,有被誉为莆田画坛一代宗师的许英三和大名鼎鼎的世界级桥梁大师林元培院士等科学家;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和中西合璧的古建筑100多幢,以及现存的宋、明、清等十几座桥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由全国考古专家对莆田南少林遗址的科学发掘,更使莆田南少林扬名海内外。现在迄今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化保护单位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1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1处像峰石盘村庄征烈士纪念堂正在酝酿筹建中,以及重建的南少林寺、九华山、紫霄岩3处名胜风景区。这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西天尾人的骄傲。
南少林
二、民间艺术,多姿多彩
全镇民间艺术有12大类,20小类,主要有十音八乐、车鼓、书画、戏剧、南拳等,传承文化,历代相传,源远流长。西天尾的民间书画艺术堪称全市一流,该镇依托民资企业雄厚财力,打造文化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由宝如石雕厂老板出资创办了全市实力最强的“莆田南少林画院”。自21世纪初至今,画院成立6年来,硕果累累,先后在厦门、广东汕头、福州三地举办跨省、市的大型书画巡回展3次,每年利用元旦和春节期间,分别在本市三清殿和南少林寺各举办一次大型书画展,2006年该院新秀陈新宇会员首次在荔城区文化馆举办个人百幅画展,获得好评;2007年春节,该院名誉顾问后埔籍许元英研究员还在三清殿成功举办个人大型梅画展1次,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前来观摩,引起轰动,好评如潮。莆田南少林画院成为近年来活跃在兴化大地上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生力军。如今,全镇没有一个书画院,近百支文艺表演队伍,17个春风宣传文化中心,有2个民间职业剧团,十音八乐和腰鼓队6队,木偶戏2队,全镇有1千多人的文艺骨干活跃在乡间田头。近年来,该镇戏剧人才辈出,已为全市输送了不少的莆仙戏优秀人才,如:荣获福建省优秀演员奖的该镇渭阳村青年演员黄艳艳既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
位于莆田市荔城区东北郊,面积58平方千米,总人口4.2万人,外来务工人口近3万,辖16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和省级荔城经济开发区。位于莆田城厢和涵江两区的中心地段,西天尾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年可三熟,粮果皆宜,

西天尾镇辖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001_东星居委会、~201_龙山村、~202_吴江村、~203_北大村、~204_洞湖村、~205_后卓村、~206_溪白村、~207_汀渚村、~208_碗洋村、~209_后黄村、~210_三山村、~211_渭阳村、~212_后埔村、~213_林峰村、~214_象峰村、~215_下宅村、~216_林山村。
一、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境内有考古工作者发现考证的上郭山等二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九华山上有“粘壕石”和“仙篆石”,传为青铜时代象形文字遗迹,有自唐代开莆田科举先河的澄渚乌石林氏兄九兄弟,如今被称为“九牧文化”;有宋代白杜兄弟登第,子孙八代科甲,历史上白杜自然村方姓子孙(自宋迄明)有48人登进士及第,如今被称为“进士之村”;解放后,有被誉为莆田画坛一代宗师的许英三和大名鼎鼎的世界级桥梁大师林元培院士等科学家;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和中西合璧的古建筑100多幢,以及现存的宋、明、清等十几座桥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由全国考古专家对莆田南少林遗址的科学发掘,更使莆田南少林扬名海内外。现在迄今批准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化保护单位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1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1处像峰石盘村庄征烈士纪念堂正在酝酿筹建中,以及重建的南少林寺、九华山、紫霄岩3处名胜风景区。这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西天尾人的骄傲。

二、民间艺术,多姿多彩
全镇民间艺术有12大类,20小类,主要有十音八乐、车鼓、书画、戏剧、南拳等,传承文化,历代相传,源远流长。西天尾的民间书画艺术堪称全市一流,该镇依托民资企业雄厚财力,打造文化与企业合作的平台,由宝如石雕厂老板出资创办了全市实力最强的“莆田南少林画院”。自21世纪初至今,画院成立6年来,硕果累累,先后在厦门、广东汕头、福州三地举办跨省、市的大型书画巡回展3次,每年利用元旦和春节期间,分别在本市三清殿和南少林寺各举办一次大型书画展,2006年该院新秀陈新宇会员首次在荔城区文化馆举办个人百幅画展,获得好评;2007年春节,该院名誉顾问后埔籍许元英研究员还在三清殿成功举办个人大型梅画展1次,吸引众多书画爱好者前来观摩,引起轰动,好评如潮。莆田南少林画院成为近年来活跃在兴化大地上一支有影响力的文化生力军。如今,全镇没有一个书画院,近百支文艺表演队伍,17个春风宣传文化中心,有2个民间职业剧团,十音八乐和腰鼓队6队,木偶戏2队,全镇有1千多人的文艺骨干活跃在乡间田头。近年来,该镇戏剧人才辈出,已为全市输送了不少的莆仙戏优秀人才,如:荣获福建省优秀演员奖的该镇渭阳村青年演员黄艳艳既是其中的一名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