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雪喧嚷。看,流星在飞翔。我的心向我呼唤,去动/荡的远方。
——题记
(1)
王耀一直数不清,自己究竟活了多少岁。生活沿着既定的轨道缓缓向前,从来都循规蹈矩,从来都稳重矜持。就这样,他平稳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到处是血,到处是泪,到处是火——“我不会死的。”他一次次挣扎着站起,对自己说,“我已经活了这么多年,还要继续活下去,直到永远……”
后来,那个叫伊万•布拉金斯基的青年,在漫天的风雪中,将一颗鲜红的星郑重地放进他的手心。
他听见伊万在他身边唱歌:“时刻挂在我们心上,是一个平凡的愿望,愿亲爱的家乡美好,愿祖国呀万年长。听,风雪喧嚷,看,流星在飞翔。我的心向我呼唤,去动/荡的远方……”
王耀记住了这歌儿的名字——歌唱动/荡的青春。
(2)
新的生活开始了。王耀像个青年人一样,热望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他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他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长久以来被沉重的过去所压抑着的热忱,仿佛春天的第一股潮水,从冰封雪盖下迸发了。
他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情……他不仅要抚平伤痕,还要播种粮食、建造工厂和教育孩子们。在这马不停蹄的生活中,伊万•布拉金斯基陪伴在他身旁。
“布拉金斯基!伊万!万尼亚!万涅奇卡……”在工休的时候,王耀拿起一本俄语课本扇着风,像说绕口令一样翻来覆去地嘟囔着。
“怎么了,王?”伊万愣了片刻,嘴角勾起一丝丝戏谑。
“你家的语言真不好学,绕来绕去的变格把我的头都搞晕了。就连你的名字都有那么多种叫法……”
“王,你真的明白刚才喊我的那一串名字都是什么意思么?”
“这个我还真没深究过。反正不都是你么?”
“好,就用你的名字来解释一下。”伊万勉强忍住笑,“按你刚才喊我的顺序——王!耀!小耀!小耀耀……”
“再乱喊我就拿铁锅砸你了啊!”
“是你先乱喊的,王同志!”
“哪怕灾殃接着灾殃,也不能叫我们颓唐,让我们来结成朋友,我们永远有力量……”
这不是在金碧辉煌的歌剧院里,而是在大规模建设的工地上。两个青年在伊万的小手风琴伴奏下,在劳动的间隙纵情歌唱。他们穿着朴实的工作服,王耀的肩头甚至还披着破旧的军大衣。可是青年人那结实匀称的身材、明朗热情的眼睛和朝气蓬勃的笑容,生来就胜过一切繁琐的华衣美服。
古老的峨冠博带早已压在了衣柜深处。身上这件昔日的戎装,还残留着当年战火硝烟的气息。仿佛还是在昨天,他穿着它跋山涉水、南征北战。可是现在,他已经穿着它在和平劳动的岗位上穿梭了。从麦地到稻田,从水库到大桥,从油井到工厂,在他的帽子上始终闪耀着一颗明艳的星,正是伊万当初在暴风雪中赠给他的那一颗。她就在他的头顶上静静地燃烧,照耀着他前进的方向。
“布拉金斯基同志!伊万!你看着我发什么愣?”觉察到伊万的手风琴开始走调了,王耀不满地朝朋友背上砸了一拳。
“啊,看着你这件军大衣,我想念我那件了。”伊万又露出了王耀所熟知的狡黠的笑,“它从1917年就陪着我,从伏/尔/加到乌/拉/尔再到西/伯/利/亚。现在看着你,倒是让我想念当年了呢。”
“瞧你说的,倒好像你比我大上许多岁一样。”
“青春可不是以年龄来计算的啊。不然你早就是老头子了,王!”
“哎呀,我这是怎么啦?明明活了那么多岁。可现在我却觉得自己像个青年人。”王耀站起身来,向着天空展开双臂,仿佛想要拥抱未来的所有日子:“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自从和你交上了朋友,一天想记一百篇日记,想写一百首诗,想唱一百首歌!”
——题记
(1)
王耀一直数不清,自己究竟活了多少岁。生活沿着既定的轨道缓缓向前,从来都循规蹈矩,从来都稳重矜持。就这样,他平稳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突然有一天,他发现到处是血,到处是泪,到处是火——“我不会死的。”他一次次挣扎着站起,对自己说,“我已经活了这么多年,还要继续活下去,直到永远……”
后来,那个叫伊万•布拉金斯基的青年,在漫天的风雪中,将一颗鲜红的星郑重地放进他的手心。
他听见伊万在他身边唱歌:“时刻挂在我们心上,是一个平凡的愿望,愿亲爱的家乡美好,愿祖国呀万年长。听,风雪喧嚷,看,流星在飞翔。我的心向我呼唤,去动/荡的远方……”
王耀记住了这歌儿的名字——歌唱动/荡的青春。
(2)
新的生活开始了。王耀像个青年人一样,热望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他有时间,有力量,有燃烧的信念。他渴望生活,渴望在天上飞。长久以来被沉重的过去所压抑着的热忱,仿佛春天的第一股潮水,从冰封雪盖下迸发了。
他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情……他不仅要抚平伤痕,还要播种粮食、建造工厂和教育孩子们。在这马不停蹄的生活中,伊万•布拉金斯基陪伴在他身旁。
“布拉金斯基!伊万!万尼亚!万涅奇卡……”在工休的时候,王耀拿起一本俄语课本扇着风,像说绕口令一样翻来覆去地嘟囔着。
“怎么了,王?”伊万愣了片刻,嘴角勾起一丝丝戏谑。
“你家的语言真不好学,绕来绕去的变格把我的头都搞晕了。就连你的名字都有那么多种叫法……”
“王,你真的明白刚才喊我的那一串名字都是什么意思么?”
“这个我还真没深究过。反正不都是你么?”
“好,就用你的名字来解释一下。”伊万勉强忍住笑,“按你刚才喊我的顺序——王!耀!小耀!小耀耀……”
“再乱喊我就拿铁锅砸你了啊!”
“是你先乱喊的,王同志!”
“哪怕灾殃接着灾殃,也不能叫我们颓唐,让我们来结成朋友,我们永远有力量……”
这不是在金碧辉煌的歌剧院里,而是在大规模建设的工地上。两个青年在伊万的小手风琴伴奏下,在劳动的间隙纵情歌唱。他们穿着朴实的工作服,王耀的肩头甚至还披着破旧的军大衣。可是青年人那结实匀称的身材、明朗热情的眼睛和朝气蓬勃的笑容,生来就胜过一切繁琐的华衣美服。
古老的峨冠博带早已压在了衣柜深处。身上这件昔日的戎装,还残留着当年战火硝烟的气息。仿佛还是在昨天,他穿着它跋山涉水、南征北战。可是现在,他已经穿着它在和平劳动的岗位上穿梭了。从麦地到稻田,从水库到大桥,从油井到工厂,在他的帽子上始终闪耀着一颗明艳的星,正是伊万当初在暴风雪中赠给他的那一颗。她就在他的头顶上静静地燃烧,照耀着他前进的方向。
“布拉金斯基同志!伊万!你看着我发什么愣?”觉察到伊万的手风琴开始走调了,王耀不满地朝朋友背上砸了一拳。
“啊,看着你这件军大衣,我想念我那件了。”伊万又露出了王耀所熟知的狡黠的笑,“它从1917年就陪着我,从伏/尔/加到乌/拉/尔再到西/伯/利/亚。现在看着你,倒是让我想念当年了呢。”
“瞧你说的,倒好像你比我大上许多岁一样。”
“青春可不是以年龄来计算的啊。不然你早就是老头子了,王!”
“哎呀,我这是怎么啦?明明活了那么多岁。可现在我却觉得自己像个青年人。”王耀站起身来,向着天空展开双臂,仿佛想要拥抱未来的所有日子:“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自从和你交上了朋友,一天想记一百篇日记,想写一百首诗,想唱一百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