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大型汉墓位于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原属于灵圣湖遗址的一部分,早年曾采集有商周至汉代的陶片。该遗址上,在上世纪50年代地面仍保留有三个大土堆,当地人称之为“堌堆”,应皆为墓葬封土,后被取土平毁。1999年,菏泽市文物处和县文管所曾联合清理其中一座,为一被盗掘的大型券顶石室墓。此次清理的墓葬属于其中封土最大的一座。
近年来,该墓葬被疯狂盗掘,发现盗洞近30处,盗出部分带文字的墓砖及被锯凿上来的大方木块,墓葬随时有被彻底破坏的危险。自2010年10月开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工作之前,首先对墓葬及周围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勘探,目的在于搞清现存地表下墓葬的封土分布范围以及是否存在陪葬坑、陵园等附属建筑。但因地下水位太高,原汉代地表距现在地表深约10.5米,勘探工作十分困难,但探明了墓葬封土范围。目前尚未发现陵园、陪葬坑等遗迹现象。
该地区地下水位较高,现地表一米之下即富含地下水,因此发掘工作难度很大。墓葬发掘采取边降水边发掘的方式进行。在墓葬封土内发现了较多的唐宋以来的晚期遗存,如避难洞、沟、铜钱窖藏等遗迹,并出土有碗、碟、盘、狗、虎枕等瓷器,另有铜钱、铜镜、铁釜、铁刀等遗物。出土遗物的年代多属于宋元时期。
据了解,该墓葬封土被平毁之前,地面之上尚存高达七、八米。从发掘情况判断,该墓葬封土结构较为特殊,现存封土埋藏于今耕土层之下。封土直径90余米,现存墓室顶部部分呈三层台基式向上逐渐内收。封土夯筑而成,夯层清晰,夯层厚度不均,厚10-20厘米,但基本上都是从中部向外倾斜。夯窝圆形平底,夯窝直径5—8厘米,主要属于金属夯具夯筑而成。也见有使用集束棍夯的夯筑方式。
墓葬整体结构呈“甲”字形,斜坡状墓道东向。墓圹近方形,边长28.3米,墓圹上部封土之下,用青膏泥进行封护,青膏泥蔓延至墓圹之外,厚0.2~1米不等;青膏泥之下为封沙,厚约1米左右。封沙之下方为墓室顶部的封护青砖,青砖之下为木椁的顶部。
墓圹周边分布有一周柱洞,每边7个,分布整齐,柱洞距离墓圹边缘约3.3米,每个柱洞直径0.4米左右,深约2米(尚未解剖),木柱已被拔掉,仅存柱洞。墓葬椁室顶部封沙之上也分布有许多柱坑,因盗扰破坏,分布似无规律。
整个墓室为夯筑形成的地上墓室,墓口距离现地表5.5米。墓圹为版筑而成,边缘以木板贴护,木板已腐朽,仅存痕迹。墓圹与椁室之间为积沙槽,宽1.9至2米不等,用黄色细沙封填。沙槽内埋有木柱,木柱尚未完全腐朽,直径25厘米左右,每根木柱间隔5米,与墓圹之外的柱洞相对应。其中椁室南、北两侧积沙槽内各有5根木柱,西侧积沙槽内有2根木柱,东侧未见。
墓圹周边柱洞、积沙槽内的木柱以及椁室顶部的柱坑,初步推测可能与椁室的建筑过程有关。
墓葬椁室也呈方形,顶部用两层青砖封护,周边也单砖垒砌封护。椁室长22.64米、宽22.48米。墓顶封砖共两层,中间凸起一方台,边长13米。墓顶封护用砖计1.3万余块。墓室顶部及周边封护青砖规格一致,皆为长方形,砖长39~40厘米、宽19.2~19.7厘米、厚9~10厘米。绝大多数砖上面有文字,文字有朱书、墨书、刻写、戳印四种形式,还有刻划符号等等。初步观察,墓砖上文字内容绝大部分是人名,另有少量如“山阳昌邑、焬里”等地名以及数字。目前可见砖上涉及的人名姓氏多达30余种。
墓葬顶部封砖之下即为木椁的顶部。从盗洞观察,木椁顶部共有4层方木垒砌封护,方木大者边长约40厘米,木质保存较好。其下为木椁盖板。墓室顶部封木厚达1.7米。
墓葬清理之前,整座墓葬在水位之下,墓内全部积水,底部有厚约20厘米的淤泥。现墓内的发掘清理已经结束,随葬文物被盗一空。但墓葬结构保存完整,木构建筑材质保存较好。除最顶部一层木头及墓门部分腐朽较严重外,整座墓葬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