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跃未来
人们对时间的最佳认识是从爱因斯坦而来。在“狭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提出,我们测到的两个事件的时间间隔,会取决于观察者如何运动。重要的一点是,做不同运动的两位观察者感受同样两个事件,这两个事件间流逝的时间并不相同。这个所谓的“时间膨胀”效应可以利用“孪生子佯谬”来叙述。假设有一对孪生子,哥哥登上一艘火箭以高速驶往邻近的恒星,调个头,然后飞回地球,而弟弟则始终留守家园。就哥哥而言,这趟旅程也许耗时一年,可是当他回来踏出宇宙飞船时,会发现地球上已历经10年了。他的兄弟已经比他老了9岁。这例子可说明其中一类有限制的时光旅行,实际上,哥哥已经跃入9年后地球的未来。
每当两个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时间膨胀”的效应就会发生。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感受到这种奇异的时间扭曲,因为此效应只在运动接近光速时才显著。就以飞机的速度来算,时间膨胀在一般的飞行旅程中也只有数奈秒而已,人根本感觉不出来。不过,精确的原子钟确实能记录这个时间差。所以,到未来旅行是个已经证实的事情。此外,重力是另一个进入未来的办法。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他预言了重力会让时间变慢。令人失望的是,这种效应在地球上也极其微小。不过在总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中子星表面,重力场强到会让时间比地球时间延迟30%。黑洞更是时间扭曲的极端范例:在它的表面上,时间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不动的,因此,如果有位航天员可以贴近黑洞再折回而毫发无伤的话,那他应可跃入遥远的未来。
跳回过去
那么又如何回到过去呢?这可比去未来更需技巧。“相对论”允许这一旅行发生在特定的时空结构里:一个旋转的宇宙,一个旋转的柱体,以及虫孔(即时空隧道)。
数学家哥德尔1948年得出了一个爱因斯坦重力场方程式的解,用来描述旋转的宇宙。哥德尔的解在当时只被视为数学游戏,没有人认真看待。此后,其他科学家先后发现了另外的“跳回过去”的方式,例如1974年在美国杜兰大学的提普勒就曾做过计算,一个质量很大、无限长的圆柱体,若沿着轴心以接近光速自转,便可让航天员造访他自己的过去。不过,真正吸引人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虫孔”概念。
在科幻小说里,虫孔也被叫做“时空隧道”,因为它们为空间中相距甚远的两点之间提供了一条快捷方式。跳进虫孔,你也许能在瞬间后在星系的另一头出现。虫孔符合广义相对论,重力会扭曲时间,对空间亦然。这个理论就好像我们可以在两点间另辟蹊径,或是挖凿隧道使之相连一样;数学家把这种情形称作“多连通空间”。正如贯穿山丘的隧道会比绕山而行的道路要短,一个虫孔也可能会比平常空间中的一般路径短。科学家发现,一旦可以制造出稳定的虫孔,那它就可以很容易转变成一部时光机器。一位穿越虫孔的航天员,也许不只是在宇宙的某个地方出现,他还可以在某个时刻出现,而这“某时”可以是未来,或是过去。
制造“时空隧道”
戴维斯说,要使虫孔可以通行,它就得包含一种能产生反重力的东西,从而能抗衡巨大质量系统因自身重量而内爆成黑洞的自然趋势。有人设想,要改造虫孔以进行时光之旅,可以把它的一个开口拖往中子星,并安放在其表面附近。中子星的重力会使虫孔开口处的时间减慢,这样就会使虫孔两端的时间差逐渐累加。
“如果我们接着把两个开口安置在适宜的空间位置上,这个时间差就会冻结住。假设此时间差是10年,一位单向穿越此虫孔的宇航员就会跃入10年后的未来,而逆向穿越的宇航员就会跃入10年前的过去。只要第二位宇航员以高速经由平常的空间返回出发点,则他的确有可能于尚未出发前便返回家园。换句话说,空间中的一条循环也有可能成为时间的循环。”戴维斯说。
以此为依据,戴维斯在《如何制造时间机器》一书中设想了制造虫孔时光机器需要的三个步骤:第一,寻找或制造一个虫孔:这是连接空间中两地点的一种隧道。第二,使虫孔稳定:向其中注入负能量。第三,拖拽虫孔:假设有一艘宇宙飞船,能够将虫孔的两个口分开。其中一个开口放置在中子星表面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