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了
文/清风人自醉
上网的时候,去了远方吧,重新看了袋袋有关对于101中学的纪念,题为《虚构的时代》。那么多时间就那么走不回去了。
她说她不知道101带给她的是什么,她说带着太多回忆上路太沉重,她说101的校庆她没有回去,因为她知道她回不去了。
那么多事情,就那样回不去了。
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感慨,想想那时的自己,处在浮躁的阶段,安安静静的写文字看文字在那个时候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度甚至觉得自己提起笔,却不知道要写点什么,可以不用组织语言就能将文字不断流出的时候往往无从得返,之后整个人都浮起来,像无根的浮萍。
后来经历了一些事,发现文字的力量有时候可以大于心灵有时候却又不及心灵的几分之一,开始学会了承受很多东西。
我想死亡和病痛带给我最大的收获,莫过于此。
真正上了高中之后,再去看初中走过的路,很多当时觉得会印象深刻的东西到了今日反倒是变得模糊起来,那些自以为会淡忘的东西却越加生动清晰。
或许和袋袋说的一样,每一次回忆,都会使它更偏离原本的现实一分。
中秋节我在黑夜里看着外面刮风,尘土飞扬,车里的气氛不热烈却也不冷清,而我初中的同学在我返家的同时看望了老师,分掉了一大箱龙眼,说好了同去的那么多人,到最后就只剩了两个。
真的有很多东西都回不去了。
高中三年之后当我再回头看这段记忆的时候,对于高中的我是否也会有如此的感慨,来日方长,留待后日再说,前路未知,还是各自为安吧。
不再与初中的同学频繁的联系,那么多友谊变成了偶尔的发短信,开始发现电话费的昂贵,住校之后看着天价的饭菜终于开始学会如何盘算生活以尽量减少开支,手机从二十四小时开机变成了一小时开机,打一个电话问候一下成了奢侈。
高中的校园大了很多,在四通八达的教学楼楼道里会晕头转向,从住宿楼到教学楼要走上十分钟,每天规律的生活,习惯了八个人一起。
初中的时候呢?那么小的校园,闭上眼都可以走到班里去,可以不用站在二楼就看清楚整个学校,铃声每天起落,不用音箱安装到每个班级就可以听得清楚,然后在横穿校园只需要五分钟的时间里放慢速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消磨掉课间十分钟。
我不知道那个对于我而言更好,但是这个新的开始,我必须学会接受。
这就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吧。
我知道有很多事情真的回不去了,开始试着去体味袋袋的心境,或许我高考的那年会是我初中的五十年校庆,或许我也回不去了,想想都会惆怅。
于是我走入袋袋所说的另一个虚假,却无论如何也走不出去。这是件多么令人惆怅的事。
读到了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看见那句“然而世界常为庸人所设计,以时间的流逝,来洗涤旧迹,只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就不自觉的觉得压抑。
记得曾经一度迷恋鲁迅的文字,犀利而伤痛的把伤口剖开,有学医的人身上染有的特质,却无论如何也是学不来那一份最真切的沧桑和对生活爱与恨交织的悲哀。
我想我还是能回忆起那么多感受的,这也印证了我其实是一个多么感性的人。
但是心灵已经开始在穿越一个又一个虚假中变得迟钝却不自知。
试着回去是不可能的,所以便不要妄想为好。
我想很多年以后我会像现在这样为了发短信五块钱的电话费而心疼好几个晚上,然后在临走之前看一看,就再也不回头的走了。
会变得没有那么想念家里的人,虽然我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他们的苍老。
我想,哪一个人是不会逝去的呢?或许我们会一遍遍读鲁迅的文章,但多年以后鲁迅的文章可能会被隐没在尘埃之下,不得见天光。
人生每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必然是伴随着旧迹的抹杀与一段时光的无法回去。
所以我想回忆就到此结束吧,几年以后中学的校庆,希望我能有幸参加的上,从而不会给自己的人生留那么多遗憾。
感谢过去的时光,虽然我回不去了。
给每一个都会怀念的孩子和成人。
2011.9.18
另:今天是***事变八十周年,希望在伤痛背后,可以看到民族崛起后的成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可以有更多的人记得那么多段历史,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考试。因为我们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