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仔公主吧 关注:66贴子:6,327

【图文】古董拟人化,很有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自小兔gaara吧。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1209149143
一楼带上言希容止。
www.baidu.com


1楼2011-09-16 22:16回复


    2楼2011-09-16 22:16
    回复
      【名称】:北宋耀州窑青釉剔花倒装壶
      【类别】:瓷器
      【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北宋耀州窑烧制
      【文物现状】: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豳县
      【简介】:
      通高19厘米 腹径14.3厘米,足径12厘米。
      此壶整体似一梨状,上部作双蒂式假壶盖,系虚设,不能打开。顶端与腹一侧置飞凤式提梁,凤首指向的另一侧贴塑母子狮。母狮张口作壶流,子狮在母狮腹下吸吮,造型生动、逼真。肩腹之间装饰乳钉纹、垂三角纹各一周。腹部剔刻缠枝宝相花纹,下刻仰莲纹一周,由于花纹轮廓线外的隙地均被剔去,致使花纹凸起。刻花技术熟练,刀锋犀利,线条活泼流畅,布局适宜。底心有一大孔通腹,倒置可灌水,正置滴水不漏。腹下附圈足,略外撇。此壶集捏塑、剔刻,模印装饰于一体,是宋代耀州窑瓷器精品的一个代表作。
      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装壶”。壶内置漏注与梅花孔衔接,酒通过漏注流入壶内,利用连通器内酒面等高的原理,由中心漏注来控制酒面,流下有同样的隔离装置,倒置时酒不致外溢,若外溢则表明酒已经装满。同样,将壶正置或倾斜倒酒时,因壶内中心漏注的上孔高于最高酒面,底孔也不会漏酒。此壶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3楼2011-09-16 22:16
      回复


        4楼2011-09-16 22:17
        回复


          6楼2011-09-16 22:17
          回复
            【名称】清雍正胭脂水釉小碗
            【类别】瓷器
            【年代】清雍正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4.8cm 口径9.5cm 足径3.6cm。
            瓶撇口,弧壁,圈足。里施白釉,外壁施胭脂水釉。胎体极薄,造型曲线十分优美。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呈粉红色的胭脂水釉匀净光洁,在细白的底釉映衬下,更显娇丽。此碗制作过程是先烧出精致的白瓷小碗,然后采用喷釉的方法将釉浆均匀地喷射其上,再入低温小炉在800℃的温度下烧成,属于清代稀有的色釉品种之一。
            胭脂水釉主要用于小件器,如小碗、小瓶、小高足杯、菊瓣盘等,是清代康熙年间新创的品种,雍正时期烧造得最为精致,乾隆朝之后直到晚清都在烧制,只是呈色越来越差。此小碗造型优雅,小巧玲珑,其底釉极白,胭脂水釉粉嫩娇艳,代表了清代这一品种的最高成就。
            


            7楼2011-09-16 22:17
            回复



              8楼2011-09-16 22:18
              回复
                好帅0 0!


                IP属地:山东10楼2011-09-16 22:23
                回复
                  原作者却是很强大= = ,画功不好的只能膜拜之


                  11楼2011-09-17 15:56
                  回复
                    【名称】 清乾隆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
                    【类别】 玉器
                    【年代】 清乾隆年间
                    【文物原属】 清宫旧藏
                    【文物现状】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4.8cm,口径14.1cm,足径7cm。
                    碗玉质莹白。器壁薄,横截面为圆形,由口及腹斜收,桃形双耳,花瓣式圈足。腹外壁饰花叶纹,独具特色的是枝叶由金片嵌饰而成,花朵则以108颗精琢的红宝石组成。腹内壁有阴文楷书乾隆帝御制诗一首,全文为:酪浆煮牛乳,玉碗拟羊脂。御殿威仪赞,赐茶恩惠施。子雍曾有誉,鸿渐未容知。论彼虽清矣,方斯不中之。巨材实艰致,良匠命精追。读史浮大白,戒甘我弗为。并有“乾隆丙午新正月”、“御题”款识及“比德”印。碗内底正中有隶书“乾隆御用”四字。
                    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制作者的审美取向相关,在白如凝脂的玉上错以黄金,镶嵌红色宝石,显得格外豪华富丽。本器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通过器物外在的华美体现出西部民族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性格特色。正因此碗具有独特的艺术神韵且仿制功力精湛,所以自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制成后始终为乾隆皇帝所珍爱,甚至在庆典活动时还被当作御殿赐茶的用具。
                    【相关资料】
                    酪浆煮牛乳:御制诗中“酪浆煮牛乳”句下注“即奶茶。国家典礼御殿则赐茶,所以示惠朕情也。按奶茶即酪……”由此可知,皇帝举行大典,曾于御殿用此碗赐茶。 子雍曾有誉:制诗用典有误:“子雍曾有誉”句下注“王肃酪奴事”。按历史上曾有二王肃,一为三国魏人,字子雍,仕至中领军、散骑常侍,并无酪奴事。另一为北朝人,字恭懿,初为齐官,后归北魏。据载,初抵魏,不食羊肉和酪浆,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数年后,与魏孝文帝殿会,食羊肉酪浆甚多,文帝怪之,谓曰:“卿中国之味也,羊肉何如鱼羹,酪浆何如茗饮?”肃对曰:“羊比齐鲁之大邦,鱼比邾莒之小国,唯茗饮不中与酪浆作奴。”由此可知御制诗中错把王子雍当作了王恭懿。读史浮大白:此句下原注:“用苏东坡(苏轼,北宋文豪)事,大白或亦玉碗耳……”。据载,读史浮大白指苏子美(苏舜钦,北宋诗人)夜读张良传一文,文记张良刺杀秦始皇不中,子美遂拂袖而起,满饮一大白,而非苏东坡事,这里又把两人混淆了。
                    痕都斯坦风格:清代宫廷玉器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别,即充满着异域文化情调的被称为“西番作”的玉器,其代表作品是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玉器最初指今西亚与中亚相接(包括喀什米尔及西巴基斯坦)地区的玉器,后称西番作。这些玉器在型制上一般都极薄,上刻较深的异域风格的花纹,整体上显得纤巧秀美,晶莹剔透。
                    


                    13楼2011-09-17 15:57
                    回复


                      14楼2011-09-17 16:02
                      回复
                        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 盘呈二十四出菊瓣形,内外壁均施釉,宽圈足,足墙内收,盘心微凹。釉色呈胭脂红,属进口金红料,发色鲜艳。圈足底为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竖式楷书款。器形规整有致,堪称佳器。


                        15楼2011-09-17 16:03
                        回复
                          三星堆遗址采集,高7.25,宽8.4,内径7.05厘米。黄绿色、半透明,。器身外方内圆,中空呈短筒形,两端凸出的射部较矮呈环状,外边四方转角圆浑,每方外璧阴刻平行竖线2条,转角处上中下阴刻平行横线3组5条,与四方的竖线相交。此器为1929年燕道诚挖水沟时发现的一件器物,1951年由燕道诚之子捐赠给广汉县人民政府。
                          【煋蔻】
                          良渚玉琮作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因其具有精美绝伦的纹饰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以及巨大的艺术魅力,自古就被嗜玉者所追捧。宋代的一些影青瓷就开始模仿良渚玉琮的造型。
                          良渚玉琮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呈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在既没有青铜、又没有钢铁的良渚时期,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是怎样进行加工,使之成为纹饰精美繁细的玉琮呢,至今还困扰着研究良渚古玉的学者。不仅如此,良渚玉琮还以体大自居,更显它独特的魅力。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间立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这样的组合使原本呆板的兽面更显生动且具变化。
                          良渚玉琮的用途学术界也众说纷纭,有“男性祖先说”、“地母女阴说”、“图腾柱说”、“礼地说”等,但一般认为玉琮与宗教祭祀、财富权力有关。战国《周礼》书中曾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法。东汉郑玄注“璧圆像天,琮八方像地”。良渚时期的玉琮是否与祭地有关尚在探讨中,看法也不一致。
                          良渚时期的玉器有很多的谜,尚待后人学者去破译。精美的良渚玉琮则反映了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必将会激发人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破译良渚时期的谜团。
                          


                          17楼2011-09-17 16:04
                          回复


                            18楼2011-09-17 16:05
                            回复
                              【名称】清雍正淡黄釉瓶
                              【类别】瓷器
                              【年代】清雍正年间
                              【文物原属】清宫御用瓷器
                              【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简介】
                              高14.6cm 口径3.3cm 足径1.7cm
                              瓶撇口,细颈,溜肩,肩下渐敛,圈足。通体及足内施淡黄釉。外底暗刻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淡黄釉瓷器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淡黄釉”。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故又称“蛋黄釉”。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雍正淡黄釉瓷器的造型多为小件的瓶、盘、碗、杯、碟等,小巧的形体配以淡雅的釉色,颇显俊秀典雅。
                              清代雍正瓷器素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此瓶由康熙时的柳叶瓶演变而来,其娇美之形体,恬静之釉质,集中体现了雍正瓷器的艺术风格。
                              


                              19楼2011-09-17 16: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