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毓平
苏东坡对沧州丰厚的文化积淀颇有了解,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提及发生在沧州大地上的典故。比如招致他“乌台诗案”的那首《山村》诗,就以汉代沧州人龚遂劝人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典故,表达了他希望宽平盐法,让百姓不带刀剑而买牛犊,自立耕作的思想。诗中写到:“烟雨蒙蒙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还有他的《豆粥》诗,一首诗里,就提到了发生在沧州的两个典故:
一次,有人请他吃一碗豆粥,他虽然处于“蓬头曳履”的状况,仍不忘拿当年刘秀在沧州吃豆粥,以及沧州人石崇做豆粥的典故,来进行一次“**乐观主义”的唱颂: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
公孙仓皇奉豆粥。
湿薪破灶自燎衣,
饥寒顿解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
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传法,
咄嗟而办石季伦。
干戈未解身如寄,
声色相缠心已醉。
身心颠倒自不知,
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
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
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
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
蓬头曳履君家去。
而更多的时候,这种有关沧州的情结,是与熟悉的人分不开的。
有一段时间,苏轼与一个叫梁交的人相处得很愉快。梁交即梁仲通,曾经在国库任职。他文武兼备,既能征善战,又出口成章。
那是苏轼在做徐州太守的时候。一个个鸟语花香的日子,苏轼和梁仲通一起开怀畅饮。席间,佳人舞袖,猛士列操,笛声阵阵,弦歌悠扬。大家喝得东倒西歪的,喊都喊不起来……
欢聚的时光总是显得太短,分别的日子真是令人神伤。随着一张诏书的到来,“论诗说剑俱第一”的梁仲通肩负了更重要的责任——他要到鄚州(今任丘市)任职去了。
鄚州历史悠久,地处交通要冲,自古为争战鏖兵之地。苏轼想起东汉末年,公孙瓒在鄚州因为骄逸而城失人亡的故事,告诫梁仲通到鄚州任上,一定要记取公孙瓒失败的教训。
燕南垂,赵北际,
其间不合大如励。
至今父老哀公孙,
燕土为城铁作门。
城中积谷三百万,
猛士如云骄不战。
一朝鼓角鸣地中,
帐下美人空掩面。
岂知千骑平时来,
笑谈謦欬生风雷。
葛巾羽扇红尘静,
投壶雅歌清宴开。
东方健儿虓虎样,
涕泣怀恩廉耻将。
彭城老守亦凄然,
不见君家雪儿唱。
——苏轼《送将官梁左藏之鄚州》
他还作词《浣溪沙·彭门送梁左藏》:
怪见眉间一点黄,诏书催发羽书忙。从教娇泪洗红妆。 上殿云霄生羽翼,论兵齿颊带风霜。归来衫袖有天香。
弟弟苏辙与梁仲通也交往甚密。早在梁仲通来徐州的时候,苏辙就曾有诗相赠。现在,得知梁仲通又要到鄚州赴任了,他想起当朝名吏何承矩在沧州时颇有政绩,让梁仲通以何承矩为榜样,词语中充满鼓励——
猛士当令守四方,
中原诸将近相望。
一樽度日空闲暇,
千骑临边自激昂。
谈笑定先降虏使,
诗书仍得靖戎行。
君看宿将何承矩,
安用摧锋百战场。
——苏辙《送梁交供备知鄚州》
沧州一带的朋友还有很多,除以上谈到的李诚之、李肃之、梁仲通等,还有在高阳(今河间一带)的王待制,苏轼在他的《贺高阳王待制启》 中,说王待制镇守着素有“武垣城”之称的要地,这是天降大任,好让他有一番作为。称颂王待制“有恩有威”“允文允武”。
苏轼的许多朋友与沧州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沧州人与苏东坡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著名的,当是东光人刘挚和盐山人李之仪了。(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