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水吧 关注:73贴子:1,135
  • 6回复贴,共1

孔子世家 潇水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孔子出生在鲁国的昌平乡的陬邑,祖先是宋国人,叫孔防叔,逃卿族之间火并之难而到了鲁国,孔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了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爸爸,叔梁纥和颜氏的一个女子,野合,就生下了孔子,在尼丘这个山丘上祈祷,而得到孔子。(这个说法,比较含糊,显然司马迁是把两种说法都给并列罗列出来了,一是野合,二是野外山上祈祷而生下。其实这两种说法在司马迁看来可能并不矛盾,所谓去山上什么庙里祈祷,这大约是不孕妇女在古时候一种通行的作法,这种祈祷固然不会就能怀孕,但是,祈祷之后,可能就会跟庙里外附近专门干那什么的男子,发生那个,于是,竟然就怀了孕,这大约是古时候不孕妇女的一种可被世俗接受的怀孕的办法,所以,这样来讲的话,祈祷和野合,就也不矛盾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在生育环节上叔梁纥并没有参预。总之这只是推测,这个事情很含糊。或者叔梁纥就是跑过来跟她发生那个的那男子,但叔梁纥是个大夫,应该不会无聊地跑到庙边上等着去干这个。)
孔子出生之后,脑袋顶上有很多包,于是就给他起名叫丘。孔丘字仲尼,姓的是孔氏。
孔子出生不久父亲就死了,葬在防山。孔子不知道自己的爸爸的坟在哪里,因为她妈妈不告诉他。孔子小时候游戏,喜欢摆着俎豆这种祭器玩儿,搞礼什么的仪式,这样玩儿。孔子是teenager的时候,他的妈妈也死了,于是孔子把她停柩在五父街,大约因为孔子不知道爸爸葬在那里,出于慎重,就把妈妈停柩在这里放着。邑里边的老乡,挽父的妈妈,告诉孔子,他爸爸的坟是在哪里,孔子这才把老妈的灵柩,和父亲一起葬在防山。
(孔子妈妈居然不告诉孔子,老爸葬在哪里,也很蹊跷,这正可以联系到野合的事,所谓野合,固然就是没有结婚,是私生子,他妈妈似乎也不让孔子认自己这个爸爸。)
孔子穿着丧服,这时,鲁国执政的卿族季孙氏家招待士人吃饭,孔子也去了,他爸爸本是大夫,所以他觉得自己也是士人。阳虎是季孙氏的家臣(大主管),于是叫孔子退出去,说:“季氏请的是士人,不敢请你。”
(这话,显然没有把孔子当士人,等于也不承认孔子的爸爸是叔梁纥,叔梁纥乃是大夫,他的嫡生儿子如果成年继承父亲的爵位,可能还是大夫,非嫡生的长子,则为士人。而阳虎连孔子是士人也不承认,则干脆不认为孔子是叔梁纥的儿子了。)
孔子于是就退了出来。(对这事情也没辩解,看来当时的舆论他也是接受的。)
孔子又穷又微贱,等长大之后,曾经去季氏家(即季孙家)去做“史”,做称量方面的工作,还曾经做“司职吏”,养牲口的事情。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人谓之“长人”,个子很高。(其实力气也满大,难怪能管牲口。)
孔子大约三十岁的时候,齐景公来鲁国访问,齐景公问孔子:“从前秦穆公地处偏僻小国,如何能当了霸主呢?”孔子按他自己在《论语》里的追述,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开始学习,三十就立了,大约是学的差不多了,所以,满有学问的了,因此,回答齐景公说:“秦国虽然小,但是志向大,虽然偏僻,但是行事中正。秦穆公提拔任用五块羊皮换来的百里奚,把他从奴隶囚犯的束缚里拔取出来,连谈了三天,就授给他国政。这样做事,别说霸了,称王都是可以的。”
齐景公很高兴。
(这话是不是孔子说的,感觉也有疑问,按孔子的学说,对霸是很不看得上眼的,对王当然是很推崇,类似王道嘛,但是,对秦穆公这样的国君,而且又是周朝的诸侯,说他可以称王,那是和周天子并列了,孔子当不会说这样无礼的话。如果孔子真说了这话,那大约也另有用心,就是,大讲秦穆公任用卑贱的人如百里奚,那也是希望你能任用我这样穷而起贱出身(爹是谁都搞不清的)的我啊。)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季氏的掌门人同时是鲁国执政卿的季平子和郈氏家的人斗鸡,季平子把鸡羽毛上涂上芥末(想迷对方的鸡眼),郈氏则干脆在自己的鸡爪子上装了青铜套,一下子把季氏的鸡给蹬了。季平子一下子怒了,恨郈氏,就硬去侵占了郈氏在曲阜的宅基地。郈氏掌门人昭伯就跑到鲁昭公那里告状,告季氏的状。鲁昭公本来恨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卿族专了鲁国的权,于是就带着人去伐季氏,攻进了季氏家院。季平子猝不及防,被打得没处跑,登上了一处高台,向下面的鲁昭公请罪。这时候,孟孙和叔孙家的掌门人,也是鲁国的卿,则跑来帮助季平子,杀进来攻鲁昭公,直把鲁昭公给打出了国。



IP属地:江苏1楼2011-09-15 16:56回复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于是,再见到孔子的时候,就说:“我把你按季氏那样事奉,我还是不能啊。”于是,就以季氏和孟孙氏之间的标准对待孔子。
    季氏是鲁国的执政官,也就是说,如果不是晏子来说坏话,孔子可能居于齐国的执政层级的官位。这大约也是晏子紧张,来排挤孔子的原因吧。
    接下来,齐国的大夫有要害孔子的,孔子听说了。随后,齐景公又对孔子说:“我老了,不能用您的大道了。”
    于是,孔子就离开了齐国,返回了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的时候,鲁昭公流亡在国外,死了,儿子被三桓立为新的国君,是为鲁定公。鲁定公五年,季平子死了,儿子季桓子接班,借着当鲁国的执政官和本家族的掌门人。季桓子在家里凿井,挖出个古董,是个缶,缶里有个东西像羊,故意却对孔子说:“我挖出个否,里面有个东西像狗。”这是为了试试孔子到底有没有知识水平。孔子说:“以我的推测,应该是羊。我听说,荒林里的怪是夔和魍魉,水里的怪是龙和罔象,土里的怪是羊。”
    季桓子特佩服孔子。
    同年,吴王夫差进攻越王勾践,把勾践打跑了,还堕毁了勾践都城会稽的城墙,结果从墙里得到很多大骨头,一节就大得可装一辆车(可能是恐龙化石)。吴国使者过来问孔子,说:“什么东西的骨头最大?”孔子说:“从前,禹在会稽山召集诸侯,防风氏迟到了,禹就杀了他,他的骨头,一节就大的可装一辆车,这当是最大的骨头了。”吴使者说:“人的身高,最高能到多少啊?”孔子说:“从前,僬侥氏的人,身高三尺,这是最矮的了。人最高,也就三丈,这是极限了。”吴国使者说:“您真是圣人啊。”
    孔子因为从十五岁就开始学习,现在虽然还是一官半职都没有,但已经学的很有学问的,以上这两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虽然他的学问都像鉴宝节目。
    季桓子的家臣阳虎,在季孙氏家里权势越来越大,他跟季桓子的宠幸仲梁怀(可能是同性恋朋友),关系又也不好。阳虎打算把这只鸭子给驱逐了,经人劝说暂罢。到了这年秋天,,仲梁怀又干了骄横违背家法的事,阳虎就干脆把他给抓起来,关进小黑屋。季桓子生气了,敢绑我的那谁,于是责说阳虎,阳虎干脆把季桓子也给抓了起来,桓子向他道歉,方才讲和释放出来。经过这个事,阳虎知道自己在季孙家已经权势甚大,开始轻视季氏。季氏上侵了君权,礼仪僭于国君,而他家族内的家臣又握了季孙氏的实权。这就是所谓陪臣执国政(陪臣就是家臣)。从其,阳虎挟季孙家而实际主持了鲁国的政事。受这个影响,鲁国自卿大夫以下各个等级,都僭离原位。孔子因为这个,就也不想去当官了,而是开始在家研究诗书礼乐,招收弟子,人数颇多,甚有名气。
    到了鲁定公八年,阳虎终于开始在季孙家动手,把季桓子给捉了起来,打算杀掉,换成自己喜欢的季孙子弟会做季孙掌门人,从而更好地借此傀儡以主鲁国之政。并且,他打算把“三桓”的其它两家孟孙、叔孙氏的掌门人也如此处理,换成自己喜欢的傀儡。阳虎把季桓子押赴刑场,结果半路上季桓子跑掉,逃到孟孙家里。三家一起合作,跟阳虎的帮众打了起来。阳虎战败,逃奔阳平。
    鲁定公九年,阳虎在阳平又战败,逃奔齐国。鲁国的为期三年的陪臣执国命的状态,方才结束。
    不过,这种家臣掌了卿家族的权的情况,则还在有继续。这时候,孔子已经五十岁了,还是平头百姓一个。
    同年,季孙氏的另一个家臣,公山不狃,又背叛季氏作乱了,以自己作为邑宰而替季孙管理的费城(季孙有很多封邑,费城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举城叛乱,背叛季氏,同时他派人来召孔子,给孔子官做。使人召孔子。孔子因为一直没有机会当官,推广自己的学说,于是说:“从其,周文王凭着个丰镐小城而成了王(行王道),费城虽小,凭着它也是可以用啊。”意思是,从费城这里,行自己之道,以至于持鲁喔天下,于是打算去。他的徒弟子路很不高兴,不愿意老师去加入叛党。孔子反驳说:“他召我去当官,如果用了我,那就是建立个东周啊。”意思是,从其周文王建立的周朝,很好,定都在西,其时的等级秩序和政治都好,当然现在的周朝及其诸侯都不行了,政治和秩序全坏了,我从费城这里重新起家,新搞出个东周来,恢复从前周初的好等级秩序和政治。
    


    IP属地:江苏3楼2011-09-15 16:56
    回复
      说是这样说,但是孔子终究还是没有去。
      因为鲁国一直没有用孔子当官的意思,孔子打算借助和帮助这些卿的家臣,来重新在鲁国搞一搞。但大约觉得这些家臣也名不正言不顺,也搞不出什么吧,于是,也放弃了。
      随后,鲁定公就任命孔子做了中都宰,一年时间,四方的城邑都照着中都的模式做。孔子遂由中都宰而提拔为司空,由司空而提拔为大司寇。
      这里说是鲁定公任命的,其实,当也是三桓特别是执政卿季桓子决定的。大约孔子没有和阳虎、公山不狃这些自己叛乱的家臣勾结起来,三桓觉得孔子是帮着自己的,而且孔子现在算是国内最老最有名望的大知识家了,于是任用了孔子,一两年之内遂到大司寇的高官。
      到了鲁定公十年的夏天,齐国大夫黎鉏等人建议齐景公,跟鲁定公在夹谷搞个盟会,会盟上好好制一制鲁定公,叫他好好听齐国的话。于是,知会鲁国在夹谷盟会。
      孔子陪着鲁定公一起去,担任鲁国方的仪式主持人(相),孔子说:“会盟是文事,但文事者必有武备,您得把左右司马都带上,有些防备总好。”于是,临行带着左右司马及其武警。
      到了夹谷,设了坛位,坛有三级台阶,齐鲁二君在坛上互相交换礼物和施礼已毕,齐国的“有司”(官员)就上前,对齐景公请示说:“会盟得有些礼乐,请演奏四方之乐。”齐景公说:“好。”
      于是,齐国的乐舞班子,拿着旍旄羽袚的道具,中间还夹着矛戟剑拨的兵器,叫唤着就往坛上跑,这些乐舞人都是齐景公从莱城招来的,是东夷族的人,生猛的很,眼看似乎要劫持鲁定公。孔子立刻朝着坛上猛跑,一步一个台阶蹿上坛去(按照孔子最懂的礼仪,蹬一个台阶,需要俩脚并拢,再迈步蹬下一个台阶,孔子也不管了),到了坛上,孔子捋着袖子就喊:“两君会盟,怎么把这些夷狄(东夷)的乐舞给拿来了,这算什么艺术啊!能登这大雅之堂吗!您赶紧让您的有司把他们撤下。”
      孔子身材高大,模样下人,而且颇有把力气,胳膊一挥,又粗又壮,虽然是个老头子,但是好似一枚重型炮弹,齐国有司不禁恐惧,就赶这帮人下去,这帮东夷人哪个肯听。这时候,鲁定公身边的左右司马和特警们,就拿眼睛使劲瞪着齐景公和相国晏子,这俩也害怕了,齐景公不禁心颤,于是亲自挥手,说:“你们都下去,你们都下去。”
      这帮东夷乐舞者,方才乱糟糟下去。
      过一会儿,齐国有司又上前按计划禀告:“我们请演奏宫中之乐。”
      齐景公说:“好。”
      于是,齐国的几个侏儒倡优又爬上坛来了,开始摇头晃脑地做戏,这种戏,不是跳舞什么的,而是类似小品,带点说唱,插科打诨,也有点情节,为了给主人凑笑完的,类似赵本山和小沈阳。孔子又往坛上跑,又是一卜一个台阶,三步跨上坛来,说:“这些匹夫却迷惑诸侯的,罪当诛杀。”意思是,侏儒倡优是消磨迷惑诸侯意气的,要杀。鲁国有司上来,把“赵本山”和“小沈阳”杀了。齐景公大惧,知道自己总是不合义,比较理亏,回到国内后,甚是恐惧,于是对群臣说:“鲁国的臣子以君子之道辅佐鲁君,你们却以夷狄之道教寡人,让我得罪于鲁君了,怎么办啊?”
      有司说:“犯了错误了就要改,您拿出实际行动向鲁君谢罪就完了。”
      于是,齐国把所侵战的鲁国的郓、汶阳、龟阴田地还给鲁国,以谢这次的过错。
      (这个故事讲得多有含糊和牵强处,齐景公最后还给这三块田地,当不是出于惧怕和谢罪,而是为了求霸。这时候,晋国作为百年霸主已经式微了——晋国也出现了贵族等级秩序颠倒的问题,六卿势大,专擅国政,君主无权,于是六卿图私,内政外交被搞得很乱,不复能驾御诸侯,齐国遂有取代而成霸的心思。那么,为了拉拢鲁国奉自己为霸,故还给鲁国田地,以为贿赂。)
      到了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对鲁定公说:“按照古制,大夫的城不能达到百雉。”雉是城的周长尺度,卿大夫的封邑的城太大了,就对国君是个威胁。孔子这么说,当然是为了国君张目的,以求恢复等级秩序的正常。于是,孔子建议鲁定公把三桓家族各自的首邑的城的城墙都堕毁了。
      


      IP属地:江苏4楼2011-09-15 16:56
      回复
        孔子的心情就是好啊,心中宽阔有大志和自信的人,就是不爱生气。
        孔子终于穿越郑国,来到目标的陈国。在陈大夫司城贞子家住下。孔子在陈国一呆就是三年,可是陈闵公就是没有用他的意思,只是就个最没用的事,把他当百科全书,去求问了一次,说:“我们国君庭中落下一只鹰,身上还带着根箭,一会儿就死了,箭杆是楛木做的,箭头却是石头的,箭长一尺八寸,这是什么箭啊?”孔子对这个又来上鉴宝节目说:“这是肃慎人的箭啊。从前周武王战败纣王,连四方的蛮夷都来上贡,肃慎人就贡来了楛矢石镞,长一尺八寸,后来分封诸侯的时候,赐给陈国首君虞胡公的,就有这箭。当是赐给同姓诸侯的,都是珍宝,赐给异姓诸侯的,就是这种箭,表示让他们别忘了惧怕周王室。你们虞胡公是异姓的,当然就是这个了。”陈闵公赶紧派人到藏府去查,果然看到赐给祖上的肃慎箭,和这鹰上的一样。
        肃慎是东北北部的异族,这鹰中了箭,看来也飞了老远啊。
        三年后,吴王夫差已经很强大,又北上攻侵陈国,陈国经常挨打,也不安宁。孔子一看总呆着没事干也不好啊,就说:“我还是回去吧,回去吧,我们老家的这帮孩子(指徒弟们)都狂简,进取志向远大,别再这儿浪费人才了。”于是离开了陈国,打算再回卫国去。
        孔子回到了卫国边境,入境不远就到了蒲城,刚住下,就赶上蒲城大夫公叔氏以蒲城作乱,背叛卫国,打算投奔其它国家去。蒲城人见孔子是要去卫国都城的,那是投自己的敌人去,于是就杀入孔子的住处,要砍了孔子。孔子的徒弟中有个叫公良孺,个子高大,勇壮超人,拔剑死斗,蒲城人被吓得够呛。蒲城人说:“我们可以放孔子走,但是孔子必须盟誓,不去卫国,赶紧离开。”孔子于是跟蒲城人盟誓,说自己不去卫国。
        于是,放了孔子一行人出了蒲城。可是孔子还是奔卫国都城去了,子贡说:“您跟他们盟誓的话,能不算数吗?”孔子说:“被要挟的时候做的盟誓,可以不算数。”
        卫灵公听说又回来了(第三次来了),很高兴,跑到郊外迎接,问孔子说:“蒲城背叛了我国,寡人可以去伐他吗?”孔子说:“我看可以。”卫灵公说:“可是我的大臣们都说不可以,蒲城本来是我们边境地区防范晋国楚国的门户,我们打它,恐怕不好吧。他们更去投奔晋楚了。”
        孔子说:“根据我在蒲城的观察,那的老百姓其实都宁死也不愿离开蒲城,作乱的只是公叔氏那几个人罢了。他们并不愿意跟着公叔氏叛卫而逃奔它国。所以您去打,他们必然归复的。”
        卫灵公说:“很好。”不过,后面还是听了大夫的话,没有去打。
        卫灵公这时候已经老了,怠于政事,终究还是不肯用孔子。孔子喟然叹道:“假如能有用我的,几个月就能有起色,三年就能成治。”
        这时候,晋国那边又出了乱子,晋国执政卿赵简子的封邑中的中牟的邑宰(也是赵简子的家臣)佛肸也背叛赵简子了,宣布中牟独立,派人来招孔子去给他当官。孔子打算去,子路劝阻,说:“您从前对我们说过,自己干不善的事的人(指佛肸,背叛主子赵简子,是不善),君子不要接近他。现在佛肸背叛他的主子,你却要去,为什么啊?”
        孔子说:“我是说过这话。但是不是还有那话吗?坚固的东西,怎么磨都不会薄,白的东西,怎么染也不会黑(意思是,我自己了不起,不会被不善的人带坏)。我不能像个匏瓜(一种苦的瓜,没人会摘了吃它)似的,总是挂着没人摘了吃。”意思是,我想干点事啊,起点作用,虽然佛肸不善,但也影响不了我,我去了那儿,还是可以实行我的大道啊。
        但是,说是这样说,孔子还是没有去中牟。
        孔子我卫国没事干,就跟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了一首,一连练了十天,还不练下一首,师襄子说:“这个你已经学得够会的了,可以学下一首了。”孔子说:“我已经学会它的曲子了,但是这里边的规律原理还没明白,我再练练。”过了一阵,师襄子说:“差不多吧,原理你都明白了吧,可以练下一首了。”孔子说:“原理我是清楚了,但是我还没明白这里边的志。”又过了一阵儿,师襄子说:“志也该明白了吧,快学下一首吧。我是按首收费的。”
        


        IP属地:江苏7楼2011-09-15 16:56
        回复
          孔子说:“志是明白了,但是我还没把握住做曲子的这个人。”
          于是,又练了数日,最后穆然沉思,怡然高望,孔子说:“师老师,我已经把握住了这个人了,就是做曲子这个人,此人面貌皮肤很黑,身高修长,眼望如羊(大约就是眼睛的下眼白多,他正着看的时候,你觉得他是在抬眼望视,是种眼病,但被视为圣人的异禀),好像王有四国,那不是周文王,谁能谱了这个曲子呢?”
          师襄子赶紧跪下给孔子下拜磕了个头,说:“我想起来了,我老师好像也跟我说过,这个曲子是《文王操》。”——那就是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监狱的时候,困极无聊写的曲子。
          竟让孔子给揣摩出来了。孔子那也是开了天目眼了。
          孔子在卫国总得得不到官,干脆就离开卫国,向西而行,想去霸主晋国的执政官卿赵简子门下找官做去了。到了西边的黄河,突然传来消息,说晋国大夫窦鸣犊被赵简子杀死了。这窦鸣犊一贯反对赵简子专擅国政,所以被杀。孔子一看这阵势,我也是个保君派啊,去了不也是死。于是孔子对着黄河叹道:“美哉,这大水啊。洋洋而流。但是我不能过这个河了,这是命吗?”子贡问:“什么意思啊,你不去晋国了吗?”
          孔子说:“窦鸣犊是晋国的贤大夫,赵简子没当上执政官时,靠着他的帮助才上去了,等他得志了,却杀了他。我听说,把怀孕的母兽杀了,杀了小兽,这样麒麟就不会再到城郊来了;涸泽而渔,这样蛟龙就不再替人们和合阴阳了,捣毁了巢去去卵,这样凤凰就也不飞来了。为什么呢?物伤其类啊。鸟兽对于不义的尚且知道躲着,何况我呢?”孔子于是也躲着赵简子了。于是,反身而行,就终于回到了卫国。
          又住在蘧伯玉家里。这是第四次来卫国了。
          这一天,卫灵公终于找孔子来了,问的却是兵阵该怎么列。孔子说:“我对俎豆之类礼仪是学了一些,对打仗什么的,却没有研究。”第二天,卫灵公再跟孔子见面,就抬头看着飞雁,不理孔子。那是嫌孔子肯定是明明知道打仗,但是不愿意教我啊。孔子对国君有个特点,他虽然很强调崇君,但他要求国君对待臣子一定要以礼,像是季桓子不给大夫们分送祭肉,卫灵公带着老婆坐前面的车让大夫贤人跟着老婆屁股后面,这都是不合待大臣的礼的。若是君对臣无这样的礼,孔子的选择就是立刻离开这样的国君(跟后代的忠完全不一样)。现在,卫灵公又给自己脸色看了,不看贤人看那没用的大雁,于是孔子当即就离开了卫国,又去了陈国。
          到了秋天,鲁国执政官季桓子病了,喟然叹道:“从前我们国家差点就要兴盛起来,因为我气着了孔子,结果国家没有兴起来。”于是对儿子——接班人季康子(名叫季肥,是个胖子),说:“我死了,你必然接班执鲁国之政,一定要把孔子叫回来。这都在外边多少年啦。”
          季康子继位为相以后,就派人去陈国召孔子来。他下面的公之鱼劝说道:“从前,你爸爸用孔子但是不能善始善终,为诸侯所笑,您又用他,若还是不能善终,就是再被诸侯所笑了。”
          季肥说:“那怎么办?”
          公之鱼说:“不如召孔子的徒弟冉求回来,冉求是很有能力的。”
          于是,派人去陈国召冉求回来。冉求向老师孔子辞别,孔子说:“你回去,不是得到小用,而是会得到大用。”
          这一天,孔子又对着门徒们自言自语:“回去吧,回去吧,我们老家的这些小子(徒弟们)狂简(志向狂大),各个才华好像布匹斐然成章,我不是个好裁缝,不知道怎么裁用他们的。”意思是,跟着我,都是浪费,回去当官去吧。
          徒弟子赣听了孔子这话,知道孔子本人也是思归,于是在送别冉求的时候,就嘱咐冉求:“你回去做了官的话,一定记着把老师叫回来。”
          冉求走了。次年,孔子又离开陈国,去了蔡国,同年,齐景公病死。再次年,孔子又离开蔡国,去了楚国的叶县。叶县是分封给了楚大夫叶公了,作为他的封地,叶公就问孔子,该怎么为政啊,孔子说:“那就是,来远附近。”让远方的人愿意移民来这里,让近处的自己的子民,都亲附自己。这大约就是得行仁政吧,少收税,少用刑罚,少杀人什么的吧。同时也要少打仗。你老打仗,必定勒紧老百姓裤腰带,谁还来你这儿,你老动不动乱杀人,谁还敢来送脑袋。这种来远怀众的执政之道,对后代影响不小,同时也是王道的特点。但是光靠这种德政、仁政,似乎其实也不够。
          


          IP属地:江苏8楼2011-09-15 16:56
          回复
            又一天,叶公问子路,你们老师孔夫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子路觉得评论老师不好,就不回答。孔子知道了,就对子路说:“你当时何不告诉他,我们老师的为人,那是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么说说啊。”
            那意思,老师虽老,但还是想干点事的,很进取的。
            结果,叶公大约还是觉得孔子老了,老了就别当官了,于是,也没有给孔子什么机会。
            于是孔子等人,在叶国逗留一下,见没什么新鲜事,就又返回蔡国。半路上,有长沮、桀溺两个隐士在一起种地,孔子一行人路过这里,也不知道这俩是谁,孔子就叫子路过去向他俩问路,问渡口怎么走,在哪里。
            子路就过去了,问渡口在哪。
            长沮说:“车上那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先生。”长沮说:“那他应该是知道渡口的。”大约意思是,孔子长年周流在外,找官做,应该熟悉路,知道渡口什么的。这是带着对孔子的挖苦了,并且表示我不会告诉你渡口在哪了。
            子路没办法,又过去问桀溺,桀溺问:“你谁啊?”子路说:“我是子路。”桀溺说:“是孔子的徒弟喽?”子路说:“是。”桀溺说:“现在天下就跟水流滔滔似的,到处一个样(意思是到处都不好),谁也没能力来改变它。你与其跟着孔子这个避人的人(躲避坏人、无道之君臣的人),不如跟着我这个避世的人。”意思是,你当我徒弟吧,跟着我隐居吧。见子路没有答应的意思,于是,他也就继续埋头耕地不理子路了。
            子路回去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一时很怃然,国了一会儿,说:“人是不可以与鸟兽同群的(意识是不能去隐居,隐居就得跟鸟兽同群了),我不跟人类在一起还跟谁在一起呢(不能隐居)。如果天下都是有道的,那我也不来到处奔走来改变它了。”意思是说,正是无道,所以我在努力改变它,所以我没有隐居。
            还是想当官做点事,推行自己的道。
            孔子回到蔡国,在蔡国呆了三年,这时候,吴王夫差攻打陈国,楚昭王前去救陈,大军经过蔡国,暂时驻扎。楚昭王听说孔子在蔡国,就派人来聘请孔子作官——孔子也真牛啊,最终在蛮夷这里找到了官做。呵呵。
            孔子于是出发了,陈蔡两国的大夫就紧张了,互相商量:“孔子是个贤人,他所讥讽的正都是诸侯列国的病症。他在咱们陈蔡两国好几年,咱们这些大夫所干的,都不是合孔子之意的(可见,孔子的政治之道主要是帮着国君,而跟这些图私家利益,欺负蒙蔽国君的卿大夫过不去)。如果他去了楚国那里当了大官,楚国是咱的主子国,他一定挟楚国之力,把咱们这些在陈蔡用事(执政、管事)的大夫们给驱逐了,咱们不就完了吗?不能让他走。”所谓大夫,是泛称,指卿大夫。
            于是一起带着兵,去追孔子,把孔子在野外包围起来了。孔子又是冲突不出去,粮食也没了。他的徒弟们全病了,站都站不起来了,就孔子体格好,照样讲课弹琴,吟诵弦歌之声不衰。子路气得要命,怒冲冲来见孔子,说:“君子,也会穷吗?”这个穷,不是现在的贫穷的意思,而是走投无路的意思。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是孔乙己引用过的话了,意思是,君子穷了,会能安分地受穷,在困极无聊下,不会怎样,但是小人走投无路了,那就滥干了。子路怒冲冲地来对孔子说话,是闲老师把自己和同学们领上了绝路,浪费了这么多青春,啥官也没当上,啥成绩也没干出来。孔子说,小人穷了,就斯滥了。那就是比如向你这样敢对老师乱吠,一点礼都没有了。
            孔子被围了,没办法了,最后让能说会道的子贡溜出重围,跑去了楚国,向楚昭王陈说,我们来上岗的路上,被人围住了。楚昭王当即派兵去营救孔子,孔子这帮人才摇摇晃晃地支撑着饿病了的身子,去到了楚国。
            楚昭王见到大贤孔子,分外高兴,觉得这贤人来我们蛮夷之国来支边,那得好好酬报啊。于是,打算把七百个里(里是居民小区,大约二十五家为一个里)的民户封给孔子,作为封地食邑。楚国令尹子西作为本地卿大夫的首领,一样不愿意有保皇派来帮着国君,制裁我们这些卿大夫,于是对楚昭王说:“你的使者们,有比子贡更能说会道的吗?肯定没有,他们连华夏话都到不了六级。您的辅政大臣们有高尚有如颜回的吗?肯定也没有。你的将军里边,有子路那个水平的吗?肯定还是没有。你的官吏有宰我这样的吗?也是没有。从前,周文王周武王,不过一百里的土地,最后却王了天下。如果孔子借据我们楚国,有这么厉害的徒弟为辅佐,那不是楚国的福啊!”(意思是,孔子凭着他那七百个里,也非成其周文王周武王那样的气候,把咱楚国全夺去了。
            


            IP属地:江苏9楼2011-09-15 16:56
            回复
              孔子晚年又喜欢研究《易经》,说:“假如我不是这么老,能再有几年时间,我一定把《易》搞得通熟了啊。”——也好在他没有搞《易经》,不然,又被他给删改了。
              孔子拿着《诗经》《尚书》礼乐的书,来教新招来的大批学生,弟子数量达到三千人(从前周游时候跟班的弟子,不过几十人最多。这三千学生中,《诗经》《尚书》等六门功课都是A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回到鲁国后八年,到了鲁哀公十四年,鲁国君臣出去狩猎,叔孙家的掌门人也驾着战车,他车上的保镖打到了一头野兽,很奇怪,谁都不认识。众人以为不祥。就扛来问孔子——又上鉴宝节目了。孔子看了,脸色就变了,说:“这是麒麟啊。”孔子哀叹道:“我的道,已经穷啦!”(走入绝境啦。)
              麒麟本是太平之兽,类似圣人的东西,现在被打死了,这是上天告诉孔子,孔子这个不合时宜的人,也性命将终啦。麒麟被世人糊里糊涂地打死,死了也不知这是什么,孔子也在这个不能接受和行其道的世界,要步入终结了,被世人糊里糊涂地绝弃了。
              孔子抓紧时间,开始写一本带有“诽谤”性质的书——以前一直活着,不敢写,现在知道要死了,谁也管不了我了,也惩罚不了我了,于是开始说真话了。他把鲁国史官手上的史料,给拿来,按照自己的意愿,体现着自己的学说理想,进行整理增删,向上从春秋初期的鲁隐公,往下写到鲁哀公十四年,合计十二届国君,记录了鲁国以及同时国际列国大事,文辞简单但是含义广博,比如吴国楚国的国君自称为王,他在书中却贬之称为“子”(为了维护周王以下的等级秩序,诸侯如何可称王),践土之盟晋文公实际上是召周天子来开会,但是他写成“天王狩于河阳”(还是维护周王的等级秩序),类似这类的东西来规矩当世。里面含了类似这样的种种贬损之意,等待后世有他所希望的真的有德能的贵族之王,发掘出这些意思,来行之于世。这就是《春秋》一书,《春秋》一书中体现的这些意思,一旦显露出来,则天下的乱臣贼子,就可以惧怕之。总之,还是为等级秩序立法,在书中追求这样的秩序。现实中的秩序已经不可改变,就在书中把违背这一秩序的种种人和事,大骂暗骂一通。以惧乱臣贼子。
              孔子因此说道:“后代赞同我孔丘的人,是根据《春秋》;后代有罪责我孔丘的人,也是因为《春秋》。”
              这意思大约是说,如果后代真有有徳能的人,恢复了王——诸侯——卿——大夫的从前的良好秩序,那一定会因看了《春秋》这书,赞赏我,感谢我,认可我。如果后代越来越坏,类似陈蔡卿大夫的那帮乱臣图私的大夫们更是窃据了国器,乱地不可开交,他们变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宰者,这些乱序僭位的人成了主宰者,他们看了我这《春秋》,一定会把我骂为坏蛋和罪人和丑类的。未来的社会好,我的书和我得到大家的推崇,未来社会遭,我的书就是谤书和异端,被未来社会掌权者的舆论所口诛笔伐。
              然而事实上,未来皆不是上述两种走向,既没有恢复前者那么好,也没有变成后者那么遭。后世变成了皇权专制,不再重复,《春秋》则通过后代儒家按照皇权专制的胃口来重新解释这本言辞简约(倒霉就倒霉在简约上了,孔子的各自讥贬都说了很隐晦)的书,以达到新社会秩序的要求。孔子还是因此书得到了巨大荣誉和推崇,但实际上这已经却不是他的书了。
              次年,在卫国给孔悝做家臣的子路,因卫国爆发君位之争引发的卿族内讧,为了帮着主子孔悝,竟然被敌对派杀死了。孔子知道了,大病不起,期间勉强起来,拄着仗出门溜达,对来看望他的子贡说:“泰山要崩坏了吗,梁柱要摧折了吗?哲人要萎谢了吗?”然后泪下。
              七天后,孔子死去。
              时年孔子七十三岁。
              弟子们把孔子安葬,都穿了三年的孝服,然后方才各自诀别离去。唯独子赣在坟旁盖了草庐,又住了三年,方才离去。后来鲁国世代祭祀孔子,而儒者也在孔子的坟旁演习礼仪。孔子的坟大有一顷地。他的故居则改为祭祀他的庙,至今到汉代二百年祭祀不绝。我们高皇帝刘邦(虽然从前不识字,革命后才开始学)每次经过鲁国,都亲自以太牢去祭祀。汉各诸侯过的卿相来鲁国出差,都先来拜谒孔坟孔庙,然后才办事。
              


              IP属地:江苏12楼2011-09-15 16: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