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到扶兰的作品是在清韵上面,她笔触冷静,文字洗练,布局干脆利落,行文之间丝毫没有闺阁之气,是我极喜欢的类型。我们邮件往来,她言谈之间如同她的文字,无絮叨之言,极爽快,就像传说中只剑江湖的爽利女子。
关于她的笔名,扶兰,想来似古代仕女,娴静清幽。但另有故事。她本来所用笔名是扶南,取湖南人念“湖南”的音(湖南方言中hf不分,nl不分),后来发现与他人重复,于是干脆改成“扶兰”,全用了谐音。这个故事似曾相识,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更名,有人说是徐志摩去后,知音已逝之故,而其实是当时一位男作家和她同名,她不愿文章与他人相混,才改“音”为“因”。原因都是如此简单,并不是想象中浪漫美好。
《少年郎》是扶兰“锦衣行”系列的第一部,孟剑卿和我们平日里见到的少侠们不一样,他有血气,但冷静睿智,果断狠辣。这个野心勃勃的少年,他的梦想不是鲜衣怒马,长铗短歌,畅游江湖,而是绯袍蟒带,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但即便是他进入锦衣卫,“同流合污,也有不与世同之感”。在见惯了任侠豪士之余,突然杀出这么个人物来,让人不由得想拍案而起,痛饮三杯,大声叫好。太史公著《史记》,“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样的态度不独为著史的态度,也应是为文的态度。扶兰于众名家各色武侠样式中,披荆斩棘,杀出一条新路,以女子纤细之笔,写出血腥金戈之气,痛快,痛快!
明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重文、吏治清明到宦官入政、党祸、外患,洪武帝重建的传统政治不断恶化,几至沸点。以这个时期为背景的武侠小说有不少;电视上,1566年的大明王朝,海瑞和严党的斗争正轰轰烈烈;网络上,《明朝的那些事儿》也正红火。但将锦衣卫作为主角来刻画,扶兰开了先例。她在“锦衣行”系列中对洪武帝视为护家恶犬的锦衣卫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一扫锦衣卫的暴戾形象。
当然,《少年郎》只是个开端。开篇的跌宕,注定刚刚踏入锦衣卫的孟剑卿不会一帆风顺。他如何面对朝野军政各方的压力,如何处理功名和道德之间的冲突,如何看待生命中可能出现的爱情,就让我们擦亮眼睛,看他在“锦衣行”第二部《海上花》中的精彩表现吧。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少年仔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