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
其中,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岁时节日民俗的三大节。
PS:岁时民俗是指一年之中,随着季节、时序的变化,在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民俗事向和传承。岁时民俗具有时间性、地域性、民族性及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等特征。
所以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与我国三大岁时传统岁时民俗有区别。
中秋节,在我们国人的印象中,是一个象征团圆的节日,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它成功的寄托了中国人多重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一、中秋节的名称和含义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好是三秋之中,所以叫做“中秋”。
因为这一夜的月色比平时更亮,又叫【月夕】。
仲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半】
因为中秋这一天要祭月、拜月,所以又叫【月节】、【月亮节】
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所以又叫【团圆节】、【女儿节】
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也叫做【果子节】
当然了,我国少数民族还有很多不一样的中秋节别称,就不一一赘述啦。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说法: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和秋季拜土地神的遗俗。

二、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虽然它是形成最晚,但是其包含的节俗因素,还是有着古老的渊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先秦时代祭月的时间是秋分,后来祭月的礼俗慢慢推广到民间,民间将秋分日祭月改至八月十五。到了唐代初年,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唐书.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记载。
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