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吧 关注:4,112贴子:36,784
  • 13回复贴,共1
1、崔氏对历史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人才辈出,史不绝书。
2、东汉有文学家崔洇、书法家崔瑗、政治家崔是,都是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
3、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如北魏有崔宏,官至史部尚书,封白马公;崔浩,官至司徒。经学家崔灵恩,精通三礼三传,初仕北魏,后来回归南朝梁,为国子博士,死于桂州,任刺史。
4、北魏有史学家崔宏。在唐代,崔氏出了三位诗人:崔国辅,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另一说法是吴郡(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人;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崔护,博陵(郡治今河北定县)人;任宰相的多达27人。(《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说:"崔氏定著十房……宰相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又增补了4人,共27人),于此可见唐代崔氏地位显赫之一斑。
5、北宋有画家崔白,濠梁(今安徽凤阳东)人,擅于画花竹、禽鸟,尤其工于秋荷凫雁,设色比较淡,改变了宋初画院流行的黄筌父子浓艳细密的画风。王安石曾经作诗赞扬他"莫道今人不如古"。还有经学家崔子方,浩陵(今属四川)人。
6、明末有画家崔子忠。清代有学者崔述。
7、近代有经学家崔适。


IP属地:山西1楼2011-09-07 09:46回复
    希望你下次发贴带上帽子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1-09-07 11:32
    回复
      清朝时朝廷派了一个名叫崔乃镛的任东川知府,写了最好研究东川历史的《东川崔志》,注明:东川是清政府的财政支柱,著名的金殿就是吴三桂用东川的铜浇铸的,崔乃镛是清官!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1-09-20 20:49
      回复
        张见识了!


        4楼2011-09-22 23:24
        回复



          5楼2011-10-05 18:35
          回复
            好久不见了


            6楼2011-10-23 21:37
            回复
              最近很忙
              


              7楼2011-10-25 20:34
              回复


                9楼2014-09-18 04:05
                回复
                  崔刚,辽宁沈阳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2-25 10:03
                  回复
                    前言
                    “盛世修谱”,“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家谱具有“尊祖、敬祖、收祖”三大功能,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据,被视为一种传家之宝,与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研究姓氏历史文化渊源,编修姓氏家谱与时俱进,承前启后的必备读物。
                    崔姓曾长期是全国的著姓。有3000余年的历史。2007年4月,公安部据人口统计分析资料公布了相对准确的前100个大姓的最新排行,崔氏列54位人口约有507万.在河南前100个大姓中,崔氏列为第24位。
                    “崔氏主要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姜尚的后裔。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姓氏急就篇》、《元和姓篡》。也就是说:姜太公有个儿子叫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巨,周康王时为顾命大巨,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姓,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札,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蔗逐弟的罪名,姜季子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置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已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市西北的崔氏城。(学者崔聚成著《崔氏族志》“崔氏起源”章节)。
                    岁月沧桑,朝代更替.自北宋末年以来,中原地区战乱连年,灾荒不断,人口锐降,多是无人之地。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明朝政府推行屯田政策,组织移民垦荒.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公元一三六八年到一四二四年)先后五十年,明朝政府下令山西太原府、平阳府(临汾)、泽州(晋城)、潞州(长治)、辽州(左权)、沁州(沁阳)、汾州(汾阳)等两府五州人多地少,无田地人家分其丁口,曾先后十九次集中于洪洞县大槐树旁广济寺内,由住在寺内的移民管理机构,组织他们迁往河南、山东等省开荒种田.当时迁入河南洛阳府的移民分布在洛阳、偃师、孟津、新安、宜阳、伊川、洛宁、巩县、孟县、荥阳等县市安家落户。
                    孟津县油坊街崔氏家族始祖,于明永乐元年癸未(公元一四零三年)由山西太原府蒲台郡(今蒲县)大柳树村迁徙到中原洛阳府黄河沿岸繁衍生息.
                    长兄讳崔邦田迁居黄河北岸今孟州市西虢镇顺涧村;
                    次弟讳崔邦治迁居黄河南岸今孟津县会盟镇油坊街;
                    三弟讳崔邦宁迁居黄河南岸今孟津县平乐镇张盘村。(原属偃师县)
                    孟津县油坊街崔氏家族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分布在全县十多个乡镇村组,已繁衍27代族后裔,按人口多少排列在全县第十六位。油坊街崔氏家族,共计六门族人。前崔居住一、二、三门;后崔居住四、五、六门,现有人口847人。清朝、民国时期,因各种原因有部分族人分别迁居到西乡东山岭头、蜂王、崔瑶、东崔岭、西崔岭、寺院坡;苇园、崔凹、艮沟等村,及台湾省台北、北中市;黑龙江省大庆市、河北省天津市、石家庄市、保定市;江苏省的徐州宿迁市,新疆省的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库车县,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渭南地区、铜川、三原、潼关、淳化等县市,山西省运城、临汾地区县市,河南省的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县市。
                    孟津县油坊街,相传在古代因制作油坊商户较多而得名,古称官庄镇.距县城东三十华里,地处黄河出口冲积平原,北有黄河奔涌,南有邙山横卧,东有人文始祖伏羲氏书契、绘八卦,涉水龙马负图寺院,明清大书法家王铎故居,西有汉光武帝刘秀衣冠冢墓园林陵园,园中松柏成林,绿荫遮天,百鸟争鸣,晨雾燎绕,壮丽奇观。村南有图河故道,山间泉水潺潺流过。东有207国道直达洛阳市区,南北有县际公路与小浪底库区公路通过,清朝、民国年间从洛阳府经送庄、沟口到铁谢镇黄河渡口要道由街西头通过,交通十分便捷畅通。真乃是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人类与文化发祥地。历代崔氏家族人才辈出,史不绝书(详见人物表)。
                    油坊街崔氏先贤世祖十分关心重视氏族历史文化建设的保护与传承。相传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至1522年)在崔后街西头,用地二亩许,坐北向南,集资修建崔氏宗祖祠堂一座,设前门,左右厢房各一间,砖砌长廊通道,大堂三间,院内种植松柏,绿荫成林。供历年农历春节崔氏家族进行拜祭祖活动,气氛热烈、亲和、隆重。上世纪初,因办学助教需要被拆除。倍受族人惋惜。
                    先族祖坟茔地建在蜂王村和于家村之间交界处,呈坐西北朝东南方向,意为头枕黄河,脚蹬南山邙岭,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四角设有龙兽石柱,种植松柏,绿荫成林,气势宏伟.每年农历春节、七月十五日崔氏家族长辈携带晚辈子孙,抬上众多供品,鸣放鞭炮,施礼叩首跪拜献酒祭祖,非常隆重。
                    《崔氏家谱》具有深厚的氏族历史文化渊源、与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是一部研究、传承姓氏历史文化的史志,希望崔氏族亲给予爱护,做为传世之宝。
                    第十九世族长崔永光(字长德)
                    二〇〇九年四月四日(农历已丑年三月九日)清明节


                    11楼2021-08-27 17:26
                    回复
                      第一章 崔氏渊源
                      一、炎帝神农氏及发祥地
                      中华民族,肇祖炎黄。
                      记述炎帝神农氏最早、最为可靠的史料是春秋末的《国语》。
                      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另据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年历》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日妊拟,有娇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初都陈,又徙鲁。”
                      “炎帝,号神农氏,姜姓原始部落首领,于上古时代,始作耒耜,教民稼墙,开衣食之源;遍尝百草,创始医药,苏沉疴之命;辟日中市,便民易物,而商贾始;创琴作乐,与民同舞,而艺术兴:耕而作陶,治麻为布,始有百工。奠华夏民族之初基,启中华文明之先河。神功圣德,泽被生民,勋垂青史,世人敬念,尊为“农业之神”、“医药之神”、“太阳之神”、“华夏之祖”。
                      炎帝发祥于宝鸡。宝鸡,古称陈仓,乃炎帝故里。籍载有据,民传悠久,近世考古,史料充足,几经郭沫若、范文澜、周谷城等学者进而佐证无误。现宝鸡市建有炎帝园,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举办炎帝节。
                      录于《炎帝·姜炎文化》及宝鸡炎帝园简介
                      姓氏的来源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唐太宗的时候──公元627年,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中国旧时流行的《百家姓》是北宋(公元960年)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说有4000到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
                      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氏的产生
                      原始社会的末期,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出现了氏。夏、商两代,也有少量的“氏”产生。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周武王、周公旦和成王,先后把土地分封给兄弟、亲戚及异姓功臣等,建立了71个封国,其中有武王的兄弟16人,同姓贵族40人。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据统计,由周王室同姓封国得氏的有48个,由异姓封国得氏的约有60个。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法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即大夫的后人即以所受封邑的名称为氏,如田、白、鲍、费、范、屈、钟离、邯郸等。经过层层分封,以封国、封邑名称为氏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所以说,周朝是我国氏的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而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氏的繁衍滋生越来越多,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姓氏合流之后,从古到今,中国人使用的姓氏中十之八九可以说是由姓派生出来的氏演变来的。值得说明的是,远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金天氏(少昊)、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陶唐氏(尧,又称伊祁氏)、有虞氏(舜)、有夏氏(禹)等氏,是后世对想象与传说中的祖先的尊称,不同于“胙土为氏”。


                      12楼2021-08-27 17:36
                      回复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09-20 11: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