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盛世修谱”,“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姓氏家谱具有“尊祖、敬祖、收祖”三大功能,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据,被视为一种传家之宝,与珍贵的历史文献,也是研究姓氏历史文化渊源,编修姓氏家谱与时俱进,承前启后的必备读物。
崔姓曾长期是全国的著姓。有3000余年的历史。2007年4月,公安部据人口统计分析资料公布了相对准确的前100个大姓的最新排行,崔氏列54位人口约有507万.在河南前100个大姓中,崔氏列为第24位。
“崔氏主要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姜尚的后裔。齐丁公伋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姓氏急就篇》、《元和姓篡》。也就是说:姜太公有个儿子叫伋,周成王时为朝廷重巨,周康王时为顾命大巨,死后谥号为齐丁公。齐丁公有个嫡子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君位,或许出自宽厚与世无争的秉姓,或许厌倦了纷争的人世,看破了红尘:或许惧怕相互倾札,争权夺利,担当兄弟反目为仇,相互残杀、骨肉相残杀蔗逐弟的罪名,姜季子把父亲传给他的齐国国君的位置拱手让给了弟弟姜乙,自已甘愿要了一个名叫崔的地方为食邑,过一种田园生活。崔邑即今山东章丘市西北的崔氏城。(学者崔聚成著《崔氏族志》“崔氏起源”章节)。
岁月沧桑,朝代更替.自北宋末年以来,中原地区战乱连年,灾荒不断,人口锐降,多是无人之地。为尽快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明朝政府推行屯田政策,组织移民垦荒.从洪武到永乐年间(公元一三六八年到一四二四年)先后五十年,明朝政府下令山西太原府、平阳府(临汾)、泽州(晋城)、潞州(长治)、辽州(左权)、沁州(沁阳)、汾州(汾阳)等两府五州人多地少,无田地人家分其丁口,曾先后十九次集中于洪洞县大槐树旁广济寺内,由住在寺内的移民管理机构,组织他们迁往河南、山东等省开荒种田.当时迁入河南洛阳府的移民分布在洛阳、偃师、孟津、新安、宜阳、伊川、洛宁、巩县、孟县、荥阳等县市安家落户。
孟津县油坊街崔氏家族始祖,于明永乐元年癸未(公元一四零三年)由山西太原府蒲台郡(今蒲县)大柳树村迁徙到中原洛阳府黄河沿岸繁衍生息.
长兄讳崔邦田迁居黄河北岸今孟州市西虢镇顺涧村;
次弟讳崔邦治迁居黄河南岸今孟津县会盟镇油坊街;
三弟讳崔邦宁迁居黄河南岸今孟津县平乐镇张盘村。(原属偃师县)
孟津县油坊街崔氏家族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分布在全县十多个乡镇村组,已繁衍27代族后裔,按人口多少排列在全县第十六位。油坊街崔氏家族,共计六门族人。前崔居住一、二、三门;后崔居住四、五、六门,现有人口847人。清朝、民国时期,因各种原因有部分族人分别迁居到西乡东山岭头、蜂王、崔瑶、东崔岭、西崔岭、寺院坡;苇园、崔凹、艮沟等村,及台湾省台北、北中市;黑龙江省大庆市、河北省天津市、石家庄市、保定市;江苏省的徐州宿迁市,新疆省的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库车县,甘肃省兰州市,陕西省的西安市、渭南地区、铜川、三原、潼关、淳化等县市,山西省运城、临汾地区县市,河南省的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县市。
孟津县油坊街,相传在古代因制作油坊商户较多而得名,古称官庄镇.距县城东三十华里,地处黄河出口冲积平原,北有黄河奔涌,南有邙山横卧,东有人文始祖伏羲氏书契、绘八卦,涉水龙马负图寺院,明清大书法家王铎故居,西有汉光武帝刘秀衣冠冢墓园林陵园,园中松柏成林,绿荫遮天,百鸟争鸣,晨雾燎绕,壮丽奇观。村南有图河故道,山间泉水潺潺流过。东有207国道直达洛阳市区,南北有县际公路与小浪底库区公路通过,清朝、民国年间从洛阳府经送庄、沟口到铁谢镇黄河渡口要道由街西头通过,交通十分便捷畅通。真乃是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中华民族人类与文化发祥地。历代崔氏家族人才辈出,史不绝书(详见人物表)。
油坊街崔氏先贤世祖十分关心重视氏族历史文化建设的保护与传承。相传于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06至1522年)在崔后街西头,用地二亩许,坐北向南,集资修建崔氏宗祖祠堂一座,设前门,左右厢房各一间,砖砌长廊通道,大堂三间,院内种植松柏,绿荫成林。供历年农历春节崔氏家族进行拜祭祖活动,气氛热烈、亲和、隆重。上世纪初,因办学助教需要被拆除。倍受族人惋惜。
先族祖坟茔地建在蜂王村和于家村之间交界处,呈坐西北朝东南方向,意为头枕黄河,脚蹬南山邙岭,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四角设有龙兽石柱,种植松柏,绿荫成林,气势宏伟.每年农历春节、七月十五日崔氏家族长辈携带晚辈子孙,抬上众多供品,鸣放鞭炮,施礼叩首跪拜献酒祭祖,非常隆重。
《崔氏家谱》具有深厚的氏族历史文化渊源、与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是一部研究、传承姓氏历史文化的史志,希望崔氏族亲给予爱护,做为传世之宝。
第十九世族长崔永光(字长德)
二〇〇九年四月四日(农历已丑年三月九日)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