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荷听雨吧 关注:115贴子:4,413
  • 10回复贴,共1

((枯荷听雨))。_____我是人间惆怅客(作者:西陵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实应该是这本书的,有时间的话会把它发完的。
挺好的一本书,
可以增加文采,丰富阅读量。



1楼2011-09-04 11:41回复
    【轻风吹到胆瓶梅·其一】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此短调为《饮水词》开篇第一首,的确能代表纳兰容若的词风,哀感顽艳。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动因,历来争论不休,大体有四种说法。
    一是说:思念表妹,悲痛之极,有感而发。
    传说,纳兰容若有一位青梅竹马的表妹,彼此相爱,无奈其母扮演了“法海”的角色,表妹辗转入宫,从此之后,两人之间隔了道宫门,永无见面之期。温馨的开始,无言的结局,纳兰每每思之,不甚唏嘘。
    因此,他才会在一个昏鸦尽去、絮飞如雪的黄昏,无限地思念皇宫内的表妹。赞同此说者,甚至拿黄景仁《绮怀》中“为谁风露立中宵”与该词中“小立恨因谁”作比,得出结论。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结局却也是令人无奈,彼此深爱,却咫尺天涯。《绮怀》全诗为: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同样一个“立”字,写尽苍凉、无助与绝望,黄景仁苦思表妹,纳兰容若为谁小立?
    答案似乎呼之欲出。遗憾的是,所谓纳兰容若深爱的表妹不过是小说家之言,任何典籍中都找不出哪怕是片言只语的记载。
    同样,此处用黄景仁《绮怀》中“为谁风露立中宵”为证,亦是不正确的。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他比纳兰容若整整晚出生近100年,纳兰容若又怎会化用其诗句?
    其二,该词为容若寄给沈宛之作。
    拥护此说者,可从词牌名中发现端倪。“梦江南”,纳兰容若一生中唯一有交集的江南女子,便是沈宛。此说有些牵强,却也让人无从驳起,喜欢沈宛的朋友不妨姑妄信之。
    其三,该词为容若怀念亡妻之作。
    我认为该观点有待商榷。纵观纳兰容若一生,对其妻卢氏之爱,可谓矢志不渝。按理说,写这样一阕怀念之词,应该是水到渠成的。可是,通观此词,起句“昏鸦”点明了整首词的意象,此意象中,一切景物应该是笼上一层灰的。“鸦”,自古以来便是不祥之物,小资如纳兰者,断然不会让这样的字眼出现在卢氏的世界里。
    最后一种说法是,这其实是一首简单的闺怨词,并没有太多深刻的创作背景。
    安意如曾说:“此词可解做闺情词,是女子在冬日黄昏时思念心上人。然,解作容若思念意中人也未尝不可,他本就多情如斯。”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当然,不管作何解,都无损于此词作为纳兰词的经典之一,其意境之营造,笔法之哀艳,情深之悠远,值得回味。
    “昏鸦”,点出时间,定下基调。斜阳渐西,淡淡余晖笼着天地,遥遥地,一群乌鸦黯然飞过,哀感之情,不言而喻。此句出彩之处在于一“尽”字,狠心的纳兰容若便连乌鸦也不愿意留下一只,整个世界苍苍茫茫,唯剩下不断远去的道道残影。乍见“昏鸦”二字,不自觉地想到马致远的一首经典小令《天净沙·秋思》。“尽”字,却把我们带入了比“断肠人在天涯”更绝望的境地。马词如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次句,“立”字写尽风流。孤独身影,茕茕孑然。“恨因谁”已不重要,那个苍凉的姿态才是最令人揪心的。
    “急雪”句尽显纳兰容若之才,令人赞服。前半句,“急”字写出凌厉萧杀之气,翻动的不是轻若雪花的飞絮,而是容若那颗寂寥的心;后半句,一个“轻”字,急转而下,仿佛风知纳兰心,不堪摧折,只轻轻吹着,撩动了胆瓶中梅底的一丝暗香。此句前疾后缓,前张后弛,极有镜头感。“急雪乍翻响个絮”用谢道韫的故事。《晋书·烈女传》云:“王凝之妻谢氏,聪明有才辩,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
    “心字”,心字香,就是盘香。褚人获《坚瓠四集》:“心字香,外国以花酿香,作心字,焚之。”明·杨慎《词品·心字香》记载:“范石湖《骖鸾录》云:‘番禹人作心字香,用素馨茉莉半开者著净器中,以沉香薄劈层层相间,密封之,日一易,不待花蔫,花过香成。’所谓心字香者,以香末萦篆成心字也。”南宋蒋捷在《一剪梅·舟过吴江》中亦提及心字香,蒋词并不算特别出色,此阕却写得极好,录之如下: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是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结句之妙有两点:一是一语双关,既指香已燃尽,又指心如死灰;二是呼应首句,鸦已尽,香成灰,纳兰内心之苦闷可谓到了一个极点。对于结句,也有人理解为纳兰容若感怀身世,悲愤而言。心香,在当时可谓特别名贵,可是容若轻叹一声,再名贵又如何?到头来不过是一小撮灰烬。好似他在自嘲身世,钟鸣鼎食抵不过匆匆时光,荣华富贵不过是“灯前旧繁华”,一切终将归去,如昏鸦,如心香。这是纳兰容若的无奈。
    整首词写黄昏独立思人之幽怨,属于词中比较常见的题材。难得的是,容若从小景入手,细腻描拟,令人不忍读之。此词为《饮水词》第一首,当之无愧。
    


    3楼2011-09-04 11:43
    回复
      2025-05-21 00:22:08
      广告
      【第三部分·凭寄语,劝加餐·其一】
      《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
      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
      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
      纳兰容若一生中最爱的女子究竟是谁,恐怕多有争论、难以定调,但他最看重的知己却毫无疑问是顾贞观。纳兰容若多情,不仅仅是爱情,更是对朋友的深深眷恋、对知己的生死托付。叶舒崇曾说纳兰容若:“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由此可见纳兰容若之性情。纵观容若一生中写过的40多首有关友情的词,其中直接标明赠与顾贞观的就有11首,若是算上间接相关的,恐怕会占了其中一半。这阕《于中好》便是送给顾贞观的。
      顾贞观一生南还有记载的有三次,一是康熙十六年春,康熙二十年七月,康熙二十一年五月。从词中“桂花时节约重还”,大体可看出该词的创作时间在春季或夏季;从“年来多在别离间”可看出,此时顾贞观与容若并非初识,因此,可初步判断此词创作于康熙二十年七月。彼时,顾贞观因母丧南下。
      整阕词简单易懂,如同白话,却句句饱含深情,有对过往的回忆,有对未来的憧憬,有劝慰,有担忧,有自我感怀,更有惜别之情。
      首句很容易理解,借“西风”烘托出离别的气氛。次句展开想象,如一个腼腆的少年一般,揣测好友的心思。分别后,他会思念我吗?孤灯、秋雨,有些寂寞、无聊,他的嘴角会牵起一丝微笑,或许是想起了曾经在后山共赏雪。想到此处,少年欣慰了,似乎这离别也少了几分愁绪。
      “凭寄语,劝加餐。”语出《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此处是对顾贞观的勉励保重。
      容若分外珍惜与顾贞观的相处时间,友人尚未远去,便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桂花时节。这一句,让我想起了孟浩然《过故人庄》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虽是主客有别,其间饱含的赤子之情却是与纳兰容若一般无二。
      “分明小像沉香缕”,化用顾贞观《南乡子》的句子:“无计与传神,小像沉香只暗薰。”更显二者情深。末句是说,可惜啊,虽然送给了顾贞观小像,可稍减相思之苦,但是,纵然有丹青妙手,也描拟不出容若的一片伤心思念之情。此句为点睛之语,将全词的浓烈情感融汇到短短一句话中,读之甚是感伤。
      容若感情细腻,敏感多情,纵然是普通的离别,在他看来亦是不舍,这样的多情流诸于词,必然是令人动容。可惜的是,现代人大多不能体会这种男人与男人间的深厚交情,反而觉得诧异,令人费解。纳兰容若写过一首《虞美人·为梁汾赋》,亦是极好,全词如下:
      凭君料理花间课,莫负当初我。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
      瘦狂那似痴肥好,判任痴肥笑。笑他多病与长贫,不及诸公兖兖向风尘。
      这首《虞美人》与上首《于中好》却又不同,虽同出自纳兰之手,亦是同赠与顾贞观,技法及风格却完全不同。如果说,《于中好》清丽哀婉如空谷幽兰,那么《虞美人》便疏狂高傲如风雪中的菊,各有味道。容若以黄九自喻,以秦七比顾贞观,确实恰当。秦七,即秦观;黄九,即黄庭坚。秦七婉约,黄九绮艳,一同并称于世。“泥犁”,是佛语,意为地狱。佛家有《佛说十八泥犁经》,十八泥犁也就是俗话说的十八层地狱。容若鄙视那些攀援富贵而高中的人,他挥挥衣袖,就让你们鸡犬升天吧,我和顾贞观宁愿下地狱。既表现出容若对科举取仕的怀疑,又展现了与顾贞观同生共死的深厚友情,这阕《虞美人》对于研究容若心路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纳兰容若对顾贞观满腔热忱,那么,顾贞观对他又是如何的呢?在《弹指词》中,他说:“岁丙辰,容若年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此后,顾贞观对他如兄如父,入京时,多住于纳兰府邸,每每秉烛夜谈,兴尽而归。容若离世后,顾贞观悲难自禁,毅然决定隐居烟波之上,整理亡友文稿,终其余生,再也没有入过京城。对朋友深情至此,令人哑口无言。让我们再以容若写给顾贞观的一首词作为这节的结尾吧。
      金缕曲·寄梁汾
      木落吴江矣。正萧条、西风南雁,碧云千里。落魄江湖还载酒,一种悲凉滋味。重回首、莫弹酸汨。不是天公教弃置,是南华、误却方城尉。飘泊处,谁相慰。
      别来我亦伤孤寄。更那堪、冰霜摧折,壮怀都废。天远难穷劳望眼,欲上高楼还已。君莫恨、埋愁无地。秋雨秋花关塞冷,且殷勤、好作加餐计。人岂得,长无谓。
      关于两人之间的友情,《清稗类钞·师友篇》中记载“成容若与顾梁汾交契,成容若风雅好友,座客常满,与无锡顾梁汾社人贞观尤契,旬日不见则不欢,梁汾诣容若,恒登楼去梯,不令去,一谈辄数日夕。”深情至此,令冷漠的现代人汗颜。
      


      5楼2011-09-04 11:47
      回复
        【第四部分·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其一】
        《临江仙·寒柳》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湔裙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阕咏物词,“诗言其志,词言其情”,此词以“柳”为媒介,充分展现了纳兰容若的内心世界。这阕《临江仙》颇受好评,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甚至作出“言之有物,几令人感激涕零”的评价,赞其为“压卷”之作。那么,便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阕词的妙处。
        我们先来看看副标题--寒柳。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无不喜欢写柳,从《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到“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到“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便是诗仙李白亦不能幸免,留下“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树树花如雪,纷纷乱若丝”之句;他的好友杜甫不甘寂寞,常常坐于柳树下,吟上那么一句“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牧也常常为柳惆怅,“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再来看词,五代,一部《花间集》几乎处处柳絮翻飞。如李煜的“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韦庄的“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欧阳炯的“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柳七变《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寥寥数语,一醉千古。
        细细数来,岑参、王维、贺知章、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等无不写过与柳相关的主题。区区柔弱柳枝缘何能得到众多诗家词人的钟爱,不断歌颂?而且,便是再豪放的诗人,一如苏东坡、辛弃疾,遇见那抹新绿、那片柔枝,都会变得温柔起来,变得愈发多愁善感。究其原因,还是诗人心底最深处的一抹柔情在作怪。柳,谐音“留”,有挽留、惜别之意。自古以来,与友人惜别,往往折柳相送,以表情深。这样一个极好的意象,众多诗人自然不会放过,往往见柳而思友人,思友人而忆柳,如此纠纠葛葛,便在众多诗词作品中留下了“弱柳”的形象。当然,亦不排除个别诗人喜好它如烟如絮之美态,大加歌咏。
        如此,多愁善感的纳兰容若写一阕柳词,便是再正常不过了。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咏物诗的最常见写法。依旧以柳为例,咏物大体分为明写和暗写,明写不必细说。所谓暗写,便是通篇不见一个“柳”字,却使人一目了然,望之便知句句写柳。前者如李白的“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后者如五代毛熙震的“正是销魂时节,东风满树花飞”。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认为,“暗写”的手法必然高于“明写”。这种想法很容易理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其实不然,一阕词的好坏不可如此简单地臆断。甚至,有好多采用暗写手法的词,过于追求用“代字”,反而令人不知所云,读之无味。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九,有这样一段话:
        词最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替“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预不妙也。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暗写”最忌便是代字堆砌,令人读起来拗口生涩,如同嚼蜡,其中的“度”尤其难以把握。容若此阕,亦是用“暗写”之法,却处理得极妙,我们且来细细品读。
        “层冰积雪”出自《楚辞·招魂》“层冰峨峨,积雪千里”。“五更寒”,描拟出柳之寒,并营造出一幅“寒凉”之境。同时,亦给读者带来疑惑,容若出身富贵,怎会赋予“柳”如此意象?吸引读者深究。是为“无史料可考据”的表妹入宫而忧愁?是为了爱妻卢氏早逝而悲痛?还是单纯的自伤身世,慷慨之语?此时尚无法定论,继续往下看。
        


        8楼2011-09-04 11:50
        回复
          【第四部分·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其二】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陈廷焯叹曰:“明月无私,令人叹息。”此句,纳兰容若直抒胸臆,写出对所爱之人的执拗与无悔。上阕可以看出,当是因怀念某一个他深爱的女子而写,至于这个女子是不是卢氏,却不好判断。
          下阕起句,一个“忆”字饱含众多片段,是渌水观荷,是红袖添香,是晨起画眉,是露浓盼归。春山,此处指女子之眉。容若见柳叶弯弯,细如眉,便作此联想。“湔裙梦断续应难,”这句化用了一个典故。《北齐书·窦泰传》:窦泰,字世宁,大安捍殊人也。本出清河观津,曾祖罗,魏统万镇将,因居北边。父乐,魏末破六韩拔陵为乱,与镇将杨钧固守,遇害。泰贵,追赠司徒。初,泰母梦风雷暴起,若有雨状,出庭观之,见电光夺目,驶雨沾洒,寤而惊汗,遂有娠。期而不产,大惧。有巫曰:“渡河湔裙,产子必易。”便向水所。忽见一人,曰:“当生贵子,可徙而南。”泰母从之。而后生泰。读到此处,我们恍然大悟,此阕确为容若悼亡卢氏所作。卢氏亡于康熙十六年五月三十日,死因是难产,正好与此典故吻合。
          末句“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是这首《临江仙》中的名句,流传甚广。恨的是什么?是“不可得”--报国无门;是“已失去”--爱妻早亡。容若的一生苦境,大体缘于此,词中借咏寒柳,将心中悲苦一一道来,令人不忍细读。
          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曾经这样阐述不幸的本源:
          很显然,不幸心理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都有某些共同点。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他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对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本身,给予足够多的、不恰当的重视。然而,在今天,另外一种现象发展得极为普遍。一个人也许感到自己彻底失败了,以至于不再寻求任何形式的满足,只求消遣放松、陶然忘情。他因而成了“快乐”的爱好者。也就是说,他减少自己的活力以便使生活变得更易忍受。例如,酗酒就是一种暂时的自杀;它带来的幸福仅仅是一种消极的、暂时的忘却不幸的幸福。自恋者和夸大狂相信幸福是可能的,虽然他们为了得到它采取了错误的方式;但是寻求精神麻醉的人,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他都已失去了希望,只求默默无闻。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他的首要之点就是告诉他:幸福是值得争取的。不幸的人,同失眠的人一样,总是对此表示自豪。也许他们的这种自豪与狐狸丢了尾巴时的感触是一样的。如果真是这样,医治的疗法便是向他们指出,怎样才能长出一条新的尾巴来。我相信,如果人们看到了通向幸福的道路,就很少会有人再去存心选择不幸之路。我当然并不否认这种人的存在,但这类人肯定为数不多,难成气候。因此我假定读者诸君都宁愿幸福而不是愿望不幸。能否帮助他认识到这种愿望,我不敢肯定;但是无论如何,这种尝试总是不会有害处的。
          ……
          或许,我们能从中分析出容若不幸之因由。无论如何,此阕《临江仙》意境深远、措辞淡雅,为纳兰词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9楼2011-09-04 11:51
          回复
            【第四部分·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情·师恩(2)】
            徐元文,宇公肃,号立斋,生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九月二十八日,死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闰七月二十七日。顺治十六年,徐元文中殿试进士第一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同年,徐元文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令人称奇的是,他的哥哥徐乾学、弟弟徐秉义都是进士(均为探花),当时号称“昆山三徐”。遍观文学史上,类似的现象颇多,惹人深思,如“三曹”、“三苏”、“三袁”。
            这一年,徐元文任国子监祭酒,这样的职务类似于现在的北大、清华副校长,主管教学考试。作为国子监最知名的学生,纳兰容若不仅家世显赫,而且学识不凡,更难得的是,他形容举止清雅逼人,有“校草”之称。如此一来,自然备受老师器重。尤其是徐元文,作为顺治年间的状元,徐元文熟知经史子集,更难得的是他尤其善于讲课,可以说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特级教师。康熙帝称赞他:“徐某为祭酒,条规严肃,满洲子弟不率教者,必加挞责,至今犹畏之,后来哪得如此人。”
            常常猜想纳兰容若初见徐元文的场景,他少年成名,初试词坛;他盛名卓越,文雅端庄。他与他相差21岁。这样的两个人的相逢,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不管如何,这一年春天,他们相遇了。彼时,纳兰容若正捧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是墨华斋本,恰好读到《南唐二主词》。
            徐元文已过了青春飞扬的年龄,学识和岁月在他身上不断沉淀,最终积攒成一抹厚重的亮色。他走在小道上,温文尔雅,携着江南才子独有的韵味,一路迤逦着。是什么吸引了他的目光?暂且不管,徐元文最终还是将视线落在了我们的主角身上。
            “你便是明珠尚书府上的大公子?”
            纳兰容若微微皱眉,这样的称号是他所不喜的,他抬头看了看这个备受学子喜爱的国子监祭酒大人,道:“回祭酒大人,学生正是。”
            徐元文瞥了一眼他手中的书,道:“《直斋书录解题》?南宋陈伯玉所撰,所涉甚广,值得一读。”徐元文的嗓门一直很高,此时心里一喜,愈发洪亮起来。他在国子监任教年余,见多了八旗子弟的纨绔,也鞭策过不少权贵子女,收效甚微。此次,见了纳兰容若,他按捺不住欢喜,生出爱才之心。
            “恐怕要让老师失望了,容若翻出这套《直斋书录解题》,只是因为其中的《南唐二主词》一卷,对那些经史子集却是兴趣不大。”
            “哦?”徐元文见他坦诚,内心里更是肯定了他的品性。“词乃诗余,虽是小道,却也有大学问。胸中有万千历史、广博学识,笔下自然有迤逦之词。”
            纳兰容若听了这话,面色动容,恭敬道:“学生愿听老师教诲。”
            徐元文笑道:“容若喜欢词,那么,老夫且问你,遍读唐宋名家词作,有何感触?”
            纳兰容若微微思索,轻声道:“老师既发问,学生便放肆了。容若以为,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有其美,更绕烟水迷离之致。”
            徐元文大笑,深以为然。他们的交谈开始了,慢慢地从填词之道蔓延开,直至前朝史鉴、儒家教义、治国之法、济世之道。日头渐渐高了,斑驳阳光透过枝桠落到栏干上,落到纳兰容若微微兴奋的脸颊上。徐元文亦是宽慰,纳兰容若虽自言对经史子集兴趣不浓,可真正交谈起来,却也能面面俱到,甚至偶尔冒出一两句独到见解。徐元文望着眼前温润如玉的男子,心里仿佛生出些许嫉妒,嫉妒他的天赋才华,嫉妒他的平泊淡定。
            


            11楼2011-09-04 11:52
            回复
              【第四部分·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情·师恩(3)】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相差21岁的他们产生了友情?或许是内心深处那抹浓重的热爱--对汉字、对自然、对文明;或许是天才与天才间的相惜--那种相惜,是俞伯牙遇见钟子期,是聂政遇见严仲子……无论如何,这一年的纳兰容若是幸福的。是时,他对生活充满了向往,良师、益友,前程、声名,唯一欠缺的,或许只是一个温婉如水的红粉佳人。彼时,他不知道,三年后,他将经历一段凄婉的爱情,最终,那些或甜蜜或忧伤的片段,终究化作点滴,融入了一首首催人泪下的词中。
              同样是这一年,纳兰府发生了一件幸事,当然,这“幸”只是他们的,与纳兰容若无关。纳兰明珠自康熙八年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后,再次升官,此次直接入主兵部,任尚书。作为五部中比较强势的兵部主官,明珠可谓春风得意,显贵非凡。纳兰府更是车水马龙,宾客盈门。当然,这样的热闹只是纳兰府的热闹,纳兰容若依旧淡然地看着这场“人间富贵”。
              还是这一年,时任内阁中书的顾贞观告归南还,虽然,这样的告老有些无奈,有些心酸。作为纳兰容若一生的知己好友,顾贞观对容若影响很大,两人多次应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金缕衣·赠梁汾》。梁汾便是顾贞观。此时,纳兰容若与顾贞观尚不相识,他们一个躲在富贵里寂寞着,另一个步履蹒跚地走在南归的乡路上。命运如此神奇,两个背道而驰的身影,偏偏在五年之后相遇,并碰撞出世上最美丽最感人的火花。这是他们的幸运,亦是我们的。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词人。原名华文,字远平、华峰,亦作华封,号梁汾,其曾祖师东林党领袖顾宪成。
              如果说,徐元文是纳兰容若结交的第一位汉人士子,那么顾贞观则是最重要的一位。徐元文引领他走进了灿烂的中华文明,顾贞观则陪他步入其中,并用自身感人肺腑的真情诠释了儒家大义。此后,纳兰容若结识了大批的江南士子,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朱彝尊、陈维崧等。
              欢乐总是来得那么的短暂,来不及感叹。康熙十年,纳兰容若长成了翩翩少年,既工于文章,又娴熟弓马。明珠看在眼头,喜在心头。他为儿子仔细谋划着未来,锦绣前程,如花美眷……
              可是,这样的未来是纳兰容若期待的吗?
              


              12楼2011-09-04 11:53
              回复
                很好,我在找这个原书,可以下载的
                放手机里慢慢看


                IP属地:江苏13楼2012-02-19 00:48
                回复
                  2025-05-21 00:16:08
                  广告
                  怎么不更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7-31 16:1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