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lock221b吧 关注:391贴子:45,536
  • 8回复贴,共1

阿那克萨哥拉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阿那克萨哥拉相比于恩培多克勒,是一个真正的伊奥尼亚自然哲学家。他和恩培多克勒是同时代人,不同的就是,阿那克萨哥拉更多继承了阿那克西米尼和赫拉克利特的学说,是伊奥尼亚哲学的正统传人,而且还对其做了许多有极大价值的改进。而恩培多克勒由于生活在南意大利,所以也相应受到了意大利哲学的影响。另外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恩培多克勒的学术成果虽然开始了调和两大哲学流派的努力,但显然效果尚不明显;对于后世的影响虽大,但还是比不过阿那克萨哥拉。总的来说,早期希腊哲学无论哪种流派,晚近的一般都比早先的要影响深远,这样也才能一步步发展到亚里士多德这样的集大成者。


IP属地:英国1楼2011-09-04 00:45回复
    除此之外,阿那克萨哥拉还有一个历史贡献是恩培多克勒不能比拟的,就是他对雅典黄金时代的影响。对于阿那克萨哥拉从家乡前往雅典的原因,历代史家还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有人说他是在家乡陷于波斯之手后,被征兵前往希腊半岛,后来留在了雅典;也有的说他是举家避难到了雅典。但不管怎么说,他到雅典的时候,正是雅典城邦历史上最伟大的执政官伯里克利执政的时期。不过,即使在这个时代的早期,雅典的科学和思想还处在相对蒙昧的情形中,而阿那克萨哥拉带来的伊奥尼亚哲学和已经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对于雅典就像一阵清新的海风,从小亚细亚扑面而来。用现在的常用说法,阿那克萨哥拉的到来,标志着雅典学术春天的来临。据说他甚至还当上了伯里克利的老师,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的《伯里克利传》中就写到伯里克利对阿那克萨哥拉的倚重和尊敬。


    IP属地:英国2楼2011-09-04 00:46
    回复
      在早期希腊,作为一个自然哲学家,如果不讨论世界本原,那简直就是罪大恶极。阿那克萨哥拉当然不例外,他和前辈们一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本原。而在伊奥尼亚和埃利亚的对立面前,阿那克萨哥拉也追随着恩培多克勒的脚步,试图解决“一”和“多”的矛盾。同样,他也分别改造了巴门尼德的“存在”和米利都学派的一元的本原说。这里可以看到埃利亚学派对于阿那克萨哥拉和恩培多克勒的双重影响,因为这两位哲学家都以巴门尼德的“存在不能从非存在中产生”的论点作为探讨本原的出发点。而阿那克萨哥拉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恩培多克勒的本原学说,不同的地方在于两点,第一,恩培多克勒的本原是“四根”,水、气、火、土,至多再加上性质比较模糊的“爱”和“斗争”,但阿那克萨哥拉则将本原的数量推至无限;第二,恩培多克勒的本原学说的三个要点之一是“粒子化”,但他对于粒子这个概念的定义非常模糊,显然和现在所说的“粒子”不是一码事,而阿那克萨哥拉将“粒子”改造为“种子”(当然也不是现在所说的“种子”),并且将其性质也推向极致的多元,即“种子”是无限微小的。也就是说,阿那克萨哥拉把本原的数量和性质都推向了无限,借此说明自然界的多元。我们还要注意,不能对阿那克萨哥拉的这种无限多元作过多的逻辑推演,因为那个时代的哲学家们还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以逻辑学的精致和纯熟讨论其“无限多元”的有趣的内在矛盾。


      IP属地:英国3楼2011-09-04 00:46
      回复
        和恩培多克勒类似的是,阿那克萨哥拉得出这些理论的基础也是对于客观世界的经验的观察。而他同样没有拒斥巴门尼德关于“一”的观点,阿那克萨哥拉把他对众多具体现象的观察上升到了整个自然界,最后得出结论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包含万有、包含无限的混合体或统一体。还要看到,这个结论和恩培多克勒的结论也很类似。由此可见,虽然我把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哥拉都置于伊奥尼亚哲学的脉络中,但具体分析起来,他们在其核心理念之外,大量吸收了意大利哲学的养分。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在具体细节上有所创新,尤其是在其无限性上。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既是无限多元的,又具有能够无限分割的特性,甚至还包含了万物的成份。综合起来说,阿那克萨哥拉的本原说就是“一切包含一切”,可以看出这种理论和赫西俄德在《神谱》中所述的混沌卡俄斯很类似,不同的是阿那克萨哥拉的“一切包含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卡俄斯的神学成份。另外,阿那克萨哥拉的本原学说也有朴素辨证法的色彩,当然在早期希腊,学说中包含对立的因素是很常见的现象。


        IP属地:英国4楼2011-09-04 00:46
        回复
          而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和恩培多克勒的“粒子”相比,有几点重要的区别。首先,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可以无限分割,而恩培多克勒的“粒子”是自身同质的,也就是不能无限分割。从这一点上来看,每个“种子”既是多元化的本原中的一个,同时其本身又是那个可以分割成无限个包含万有的“种子”的“一”。其次,恩培多克勒的“四根”“粒子”,是通过“孔道结构”结合成万物,也就是机械的结合方式。而“种子”因为其自身的异质性,即其本身就有融合的能力,不需通过某种机械式的中介。第三,“粒子”的结合和分离是双向的,比如说“火”和“水”结合成为“气”,也就是“火”作为“火”这种元素的聚合体发生了分离,而“水”也同样,分离出来的那部分“火”和“水”结合成了“气”;反过来说,“气”分解成“火”和“水”,也就是“气”作为一种物体分解成了“火”和“水”两种元素,而同时分解出来的“火”和“水”又各自结合回到“火”和“水”各自的元素聚合体中。而“种子”的结合和分离是单向的。最后,也可能是最具哲学史意义的区别就是,恩培多克勒至少是借用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量比例的说法,描述了“粒子”构成物体的方式和过程,但阿那克萨哥拉没有具体描述物质构造中的“数量比例”,而是很笼统地以种子内部成份“占优势原则”确定物质的质性,并强调种子包含万有的无定形的特性和流动性。最后这一点,我以后会在一篇专门讨论毕达哥拉斯的“数量比例”及其后脉络的文中补充。


          IP属地:英国5楼2011-09-04 00:46
          回复
            如果我们将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和米利都学派中最具有抽象意义的本原学说作比较的话,也能发现其进步意义。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本原乃是一种“非限定物”(我发现很多学者直接音译阿那克西曼德的原词,叫做“阿派朗”),但这种本原的质料始终很模糊,而且其理论的精致程度也显然无法和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相提并论。“阿派朗”还是一种十分初级的本原,而“种子”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有了现代科学上的意义。首先,“种子”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粒子”(不是恩培多克勒的粒子,而是现代物理学意义上的粒子),因为它内部可分,也就是说“种子”是一个一个的。第二,阿那克萨哥拉说“种子”具有连续流动性。这种双重特性和现代物理学中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十分类似,也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当然我们要认识到,虽然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看上去很具有现代意义,但其局限性仍然很大。因为显然,很难想象一些在数量上具有无限性的“种子”每一个都包含万有,这样的话把宇宙就分割成了无限,或者说无限中的无限,如果沿着这个路径走到头,恐怕人类直接就堕入了虚无。这个问题,在其后以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者那里得到了回应。


            IP属地:英国6楼2011-09-04 00:47
            回复
              除了“种子学说”这个探讨物质性本原的理论之外,阿那克萨哥拉对于古希腊哲学更大的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努斯”这个哲学范畴。“努斯”在希腊语中的字面意思是“心灵”,而阿那克萨哥拉将这个概念扩展为一个理性的精神实体,它和“种子”一样,也是宇宙本原。这个范畴既是对伊奥尼亚哲学的创新,又是对意大利哲学的突破。因为色诺芬尼和艾丽娅学派都曾经提出过“思想”之类有关精神方面的本原学说,但这些学说尚未外在于现象级的思维机能和器官,也就是还没有达到实体的范畴。而恩培多克勒虽然提出了“爱”和“斗争”这两个外在于现象世界的范畴,但在他那里,这两者更多的是“四根”的动因,而不是本原本身。所以说,在阿那克萨哥拉之前,哲学家们即使谈到心灵(即“努斯”),也只有认识论或者生理学上的意义,或者是作为神学意义上的本原,而到了他,“努斯”已经有哲学的本体论上的意义,并且同时也成为像“爱”和“斗争”那样的动力因。黑格尔对此大加赞扬,“在此之前,我们之间过各种思想,现在才见到思想自身被当作原理”。可以说,物质和精神在恩培多克勒那里开始分离,而在阿那克萨哥拉这里真正分离开来,开始成为二元。


              IP属地:英国7楼2011-09-04 00:47
              回复
                另外,“努斯”作为一个精神性实体范畴的提出,除了将物质和精神分离开来,对于其后哲学的发展还有另一重大的意义。因为“努斯”被看作一种理性的精神实体,它就成为宇宙万物构造精致、井然有序的原因,也就成了合理的基础。这种思维脉络在后来发展成为唯理主义,即一切以理性和理想为指归的思想,这种主义以构造理性的世界为己任,认为理性可以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人类最终就是要达到这种程度。马克思主义便是这样一种主义。唯理主义既然以构造理性的、秩序的世界为己任,它就是一种目的论的。但在我看来,唯理主义、或者说理性,显然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正如帕斯卡尔所言,它是一种狂妄,也正如哈耶克所言,它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当然,这是后话,以后再说。而且要看到,阿那克萨哥拉的“努斯”虽然已经被提出,并且在他的认识论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使用人类理智认识世界,但由于他本人和恩培多克勒一样,更多的是一个经验科学家,所以这个理性的精神实体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和恩培多克勒比起来,阿那克萨哥拉的认识论强调的不是“同类相知”,而是“异类相知”,虽然相反,但可以看出,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努斯”的参与。


                IP属地:英国8楼2011-09-04 00:47
                回复
                  阿那克萨哥拉的理论体系比恩培多克勒的具有更大的承前启后的价值,尤其是他对伊奥尼亚自然哲学的继承和对后世理性主义的开启。更重要的是,他在家乡伊奥尼亚和第二故乡雅典之间架起了一座学术桥梁。在伯里克利这个黄金时代中,引领了雅典学术的爆发。他也是希腊本土的哲学之父,在他之前,希腊世界的哲学中心在亚平宁和小亚细亚这一东一西两个半岛上。而从阿那克萨哥拉开始,哲学中心从伊奥尼亚和意大利转到了雅典,并开始真正系统化。另外,阿那克萨哥拉的学生阿凯劳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虽然很难说苏格拉底和其后的柏拉图在理论观点上继承了多少阿那克萨哥拉的东西,但至少他们是在阿那克萨哥拉开创的雅典哲学光辉中开始自己的哲学探索的。


                  IP属地:英国10楼2011-09-04 0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