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和恩培多克勒的“粒子”相比,有几点重要的区别。首先,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可以无限分割,而恩培多克勒的“粒子”是自身同质的,也就是不能无限分割。从这一点上来看,每个“种子”既是多元化的本原中的一个,同时其本身又是那个可以分割成无限个包含万有的“种子”的“一”。其次,恩培多克勒的“四根”“粒子”,是通过“孔道结构”结合成万物,也就是机械的结合方式。而“种子”因为其自身的异质性,即其本身就有融合的能力,不需通过某种机械式的中介。第三,“粒子”的结合和分离是双向的,比如说“火”和“水”结合成为“气”,也就是“火”作为“火”这种元素的聚合体发生了分离,而“水”也同样,分离出来的那部分“火”和“水”结合成了“气”;反过来说,“气”分解成“火”和“水”,也就是“气”作为一种物体分解成了“火”和“水”两种元素,而同时分解出来的“火”和“水”又各自结合回到“火”和“水”各自的元素聚合体中。而“种子”的结合和分离是单向的。最后,也可能是最具哲学史意义的区别就是,恩培多克勒至少是借用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数量比例的说法,描述了“粒子”构成物体的方式和过程,但阿那克萨哥拉没有具体描述物质构造中的“数量比例”,而是很笼统地以种子内部成份“占优势原则”确定物质的质性,并强调种子包含万有的无定形的特性和流动性。最后这一点,我以后会在一篇专门讨论毕达哥拉斯的“数量比例”及其后脉络的文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