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恩培多克勒需要解释为什么他所说的四种基本元素在既不变化又无生灭的情况下,能够相互结合或分离而产生万物。也就是说,这些物质元素到底是怎么运动的,运动的因是什么。结果,恩培多克勒提出,是“爱”使物质元素结合,是“斗争”使物质元素分离,从而产生万物。这个理论的提出乍一看确实有些幼稚和令人困惑,但仔细看看却能发现其中重大的进步。首先,前于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学家们在科学经验十分不完善的情况下,几乎都选择的是他们认为最活跃的物质作为宇宙本原,顶多将其稍微模糊化为灵魂(泰勒斯)或“物质本身的斗争”(赫拉克利特),但很难说他们明确意识到了如何解决物质运动的内在动因。这就说明,在他们那里,运动是物质自为的、自发的、自明的。而恩培多克勒将物质的运动原因抽离物质自身,设定为“爱”和“斗争”。另外,虽然恩培多克勒的这套理论显然有埃利亚学派的影响,但其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的本原学说又明显不同于埃利亚学派的“存在”理论。也就是说,恩培多克勒由于在物质本身之外找寻运动的原因,初步将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不再像之前的哲学家们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定。不过,恩培多克勒的“爱”和“斗争”具体是什么,他也并没有明确说明,我想这还是因为他也无法说清。所以后来的很多哲学史家在探讨恩培多克勒的时候,把“爱”和“斗争”既当成物质的动因,也当成一种质料本身,结果他们把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扩展到了“六根”,十分有趣。其中亚里士多德根据恩培多克勒在其遗留了残篇的《净化篇》中将“爱”和“斗争”等同于善和恶,而把“爱”和“斗争”双重化为既是质料,又是作为精神力量的善恶。但要注意的是,《净化篇》有很明显的宗教意涵,又是一部诗化的篇章,能否将其中的论点直接等同于探讨宇宙本原的自然哲学理论,终究是可疑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恩培多克勒的“爱”与“争斗”既然是他在试图超越埃利亚学派的本原理论时找到的那个动因,便不可避免地带有外在于物质元素的属性。而同时,由于他是第一个真正开始分化精神与物质的哲学家,他自己或许也未必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得不求诸他所经验和了解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