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lock221b吧 关注:391贴子:45,536
  • 11回复贴,共1

恩培多克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将恩培多克勒紧接在赫拉克利特后面是有一定风险的,因为恩培多克勒不仅不是真正的伊奥尼亚哲学的一分子,甚至是一个出生长大在西西里,更有可能属于意大利哲学的哲学家。而且,他的哲学体系中也能够看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的影子。哲学史家通常也把恩培多克勒算作一个调和伊奥尼亚哲学和意大利哲学的哲学家,所以这里就有必要先就我为什么将他置于伊奥尼亚哲学脉络中作一番简略的解释,以后会在合论中详细说明。


IP属地:英国1楼2011-09-03 00:43回复
    伊奥尼亚自然哲学家们探究宇宙本原是以客观存在为基础的,他们甚至几乎没有将他们选定的作为本原的物质作形而上的理念化,除了阿那克西曼德和赫拉克利特曾经有过类似的上升。当然这并非是说这些哲学家们都是唯物主义者,因为在早期哲学中,物质和精神还并没有严格对立起来,之间的关系还相对模糊,这是我们在探讨希腊早期哲学时必须时刻注意的,怎样反复强调都不过分。而赫拉克利特以后的自然哲学家,也就是恩培多克勒他们,虽然接纳了一些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在抽象、普遍意义上的哲学思维,其核心仍然建基在直观之上,主要还是承继了赫拉克利特等人的核心思想。另外,从恩培多克勒开始的几位自然哲学家,在认识论——尤其是感性方面的认识——的问题上也有一定发展,这既和埃利亚学派相对强调理性和抽象逻辑的认识论有所区别,在早期哲学所持的本体论大背景下,显然也是沿着赫拉克利特草创的认识论体系向前推进了一小步。


    IP属地:英国2楼2011-09-03 00:43
    回复
      恩培多克勒最大的贡献仍然和前辈自然哲学家们类似,在于对世界本原的探讨。他显然站在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双重基础上,认为“四根”是世界本原,即水、气、火、土。但值得注意的是,恩培多克勒自始至终都没有真正把“四根”和“本原”串接起来,或者说他所探讨的“本原”的含义已经和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有所区别了。泰勒斯说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说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说本原是火,但恩培多克勒并不是把这三种物质和土简单地结合在一起,也并不是要像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那样解释“本原”的表面化的态质变化,而是在探讨物质结构的基本“元素”和物质内在构造的本原。可以说恩培多克勒在前辈自然哲学家的本体论上稍稍退后了一些,他的“四根”已经不完全是那个徘徊在模糊的物质和理念之间的“本原”,而是真正物质世界的内在本原。而历代的哲学史家又都看到,恩培多克勒有此观点,也离不开意大利哲学的代表之一埃利亚学派的影响。埃利亚学派最杰出的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存在不能从非存在产生,也不能变成非存在,而全体是不生不灭、静止不动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存在“多”,只有“一”,也不存在赫拉克利特所说的真正的“流动”。巴门尼德的“存在”十分空泛,不具有具象、动态的性质,但却冲击了伊奥尼亚哲学中只能说明物质本原表面的物态变化的朴素转化论,扭转了这种只能解释分散的、具体的转化现象,却无法对复杂的自然现象做内在统一的理论。只不过,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所以恩培多克勒看到了巴门尼德理论的宏观、抽象合理性,接纳了其对“一”的逻辑思辨,但又从物质性的本原出发,提出“四根”,进而又将其完善为包括“孔道结构”、“数量比例”和“粒子化”等方面的理论体系,试图更好地解释物质的生灭和转化过程。


      IP属地:英国3楼2011-09-03 00:43
      回复
        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恩培多克勒同样指出了数量比例这个问题,但他的理论已经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数量比例”,他们都没有具体阐释这一点,而恩培多克勒很鲜明地将“数量比例”具体化为元素内在构造的数量比例,也就规定了物质构造中的“量”,这也极大推进了米利都学派,尤其是阿那克西曼德的“非限定者”这一没有量化的本原。第二,这种“量”的建立,基础是恩培多克勒的元素“粒子化”。把“四根”具体到了粒子,这相比较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都显然是个进步,这才使得将本原物质量化成为可能。而这些具体化理论很重要的根基,就在于恩培多克勒的学术背景。他本人虽然生在西西里,但不同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数学这种强调抽象逻辑的科学为哲学基础,他对于生理学、医学、生物学、天文学、气象学这些经验科学的研究更得心应手,他甚至还是南意大利医学学派的创始人,有相当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生物的生理特征的观察也颇为细致。这一切不仅极大拓展了当时科学领域,而且对他的哲学体系也影响深刻。我个人认为,恩培多克勒的实践很明显地说明,他首先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他的体系中没有很鲜明的辩证法色彩(当然他的“四根”也涉及少量的辩证因素),也没有很鲜明的形而上学色彩,但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的哲学,他又是个唯物论者(至少在本原理论这个层面上),经验主义和唯物论的结合,便产生了后世哲学史脉络中的“不可知论”,而这恰恰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哲学思维方式。


        IP属地:英国4楼2011-09-03 00:43
        回复
          当然需要意识到,我这样说并不代表恩培多克勒的哲学体系已经完善到如此的程度,恰恰相反,他的哲学体系和后世相比,仍然十分初级,而且也像其它的早期哲学流派一样,包含了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至少是有很大的被修正的空间。


          IP属地:英国5楼2011-09-03 00:44
          回复
            当恩培多克勒需要解释为什么他所说的四种基本元素在既不变化又无生灭的情况下,能够相互结合或分离而产生万物。也就是说,这些物质元素到底是怎么运动的,运动的因是什么。结果,恩培多克勒提出,是“爱”使物质元素结合,是“斗争”使物质元素分离,从而产生万物。这个理论的提出乍一看确实有些幼稚和令人困惑,但仔细看看却能发现其中重大的进步。首先,前于恩培多克勒的自然哲学家们在科学经验十分不完善的情况下,几乎都选择的是他们认为最活跃的物质作为宇宙本原,顶多将其稍微模糊化为灵魂(泰勒斯)或“物质本身的斗争”(赫拉克利特),但很难说他们明确意识到了如何解决物质运动的内在动因。这就说明,在他们那里,运动是物质自为的、自发的、自明的。而恩培多克勒将物质的运动原因抽离物质自身,设定为“爱”和“斗争”。另外,虽然恩培多克勒的这套理论显然有埃利亚学派的影响,但其建立在客观物质基础上的本原学说又明显不同于埃利亚学派的“存在”理论。也就是说,恩培多克勒由于在物质本身之外找寻运动的原因,初步将物质和意识区别开来,不再像之前的哲学家们在两者之间徘徊不定。不过,恩培多克勒的“爱”和“斗争”具体是什么,他也并没有明确说明,我想这还是因为他也无法说清。所以后来的很多哲学史家在探讨恩培多克勒的时候,把“爱”和“斗争”既当成物质的动因,也当成一种质料本身,结果他们把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扩展到了“六根”,十分有趣。其中亚里士多德根据恩培多克勒在其遗留了残篇的《净化篇》中将“爱”和“斗争”等同于善和恶,而把“爱”和“斗争”双重化为既是质料,又是作为精神力量的善恶。但要注意的是,《净化篇》有很明显的宗教意涵,又是一部诗化的篇章,能否将其中的论点直接等同于探讨宇宙本原的自然哲学理论,终究是可疑的。当然,我们可以说,恩培多克勒的“爱”与“争斗”既然是他在试图超越埃利亚学派的本原理论时找到的那个动因,便不可避免地带有外在于物质元素的属性。而同时,由于他是第一个真正开始分化精神与物质的哲学家,他自己或许也未必明确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还不得不求诸他所经验和了解的物质。


            IP属地:英国6楼2011-09-03 00:44
            回复
              恩培多克勒另一个巨大贡献是他在认识论方面的开创性理论。虽然在他之前,很多哲学家们已经初步摸到了认识论的门径,但真正将认识论带入堂奥的,无疑是恩培多克勒。他能达到此种高度,仍然离不开他在经验科学方面的观察和研究。恩培多克勒的前辈医学大师阿尔克迈翁对感官构造进行过初步解剖,指出了感官通过接收不同感觉,将其传至作为意识中枢的大脑,并在里面进行综合、存储,成为知识。在现在的脑科学看来,这个观点还是很正确的。恩培多克勒就吸收了这个成果,并结合他的“四根”学说,建立了自己的认识论“流射说”。这个学说的核心就是客观对象的粒子像流体一样射入感官的“孔道结构”,形成感觉。另外,他还指出有些孔道适合某些粒子,有些不适合,因为同类相聚,所以“同类相知”,这便把自然界具体的客观现象抽象化为一种认识的原则。但不同于阿尔克迈翁的是,恩培多克勒没有继承他的“大脑中枢说”,而是认为心脏是思想所在,当然这在当时的科学层次上,也能苛求。而且,恩培多克勒还强调,虽然感官对于认识有基础性意义,但感官终究只能感觉物质的个别、具象的部分,而认识全体,还要通过心。恩培多克勒所说的心,其实就是理性意识,因为他把心脏当作意识中枢。而反过来,理性虽然由心产生,但基础还在感官。只不过,恩培多克勒还无法明确理性的本质和它与感觉的关系,所以他认为理性贯通于万物。这个理性不同于之前自然哲学家的物质性的灵魂,亦非器官的生理功能,而是类似一种自存的精神实体,这种物活论同他的宗教认识是相连的,他把它放到了宗教道德领域去论述。


              IP属地:英国7楼2011-09-03 00:44
              回复
                恩培多克勒还有许多科学和宗教理论上的贡献,这里就不多说了,主要是懒了。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在我看来,恩培多克勒的一整套理论虽然包括了唯物和唯心的双重内涵,有二元论倾向,但就其哲学(现代意义上、区别于神学的哲学)脉络而言,居于核心的还是传承自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但他在其哲学体系中,也不断借鉴、发展了意大利哲学,即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埃利亚学派的观点,初步打开了意大利哲学和伊奥尼亚哲学之间的对立和僵持,对于后世希腊哲学在物质和精神、客观和意识的研究和探讨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对于后世的科学探索也影响深远,尤其是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和南意大利医学学派的影响。从这些角度讲,恩培多克勒的理论体系确实有承前启后的时代价值。


                IP属地:英国8楼2011-09-03 00:44
                回复


                  IP属地:四川9楼2011-09-03 00:51
                  回复
                    如果对科技哲学有兴趣,就会发现,恩培多克勒的“爱”与“斗争”(又译为“爱”与“恨”)这两种力量,与现代物理学的万有引力、斥力其实是出自同样的猜想。其区别在于:现代物理学将其通过了证伪检验的,而古希腊没有这个条件。
                    荷尔德林有篇《恩培多克勒之死》也很有名,不过那不是真实的希腊,而是德国人再造的希腊了。


                    10楼2011-09-03 11:51
                    回复
                      原来跳进埃特纳火山的哲学家就是他。


                      IP属地:北京11楼2011-09-04 10:30
                      回复
                        对,只不过属于传奇。。。


                        IP属地:英国12楼2011-09-05 0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