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吧 关注:4,112贴子:36,784
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 
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崔姓,算起来大约有三千年的历史了。


1楼2005-03-22 09:16回复
    1世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大约生于公元前3216年.据1991年7月10日<北京晚报>载<北京的佛光>文称当年(1991年)辛末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为炎帝5210年诞辰 
    2世帝临 

    3世帝魁 

    4世帝承 

    5世帝明 

    6世帝直 

    7世帝厘 

    8世帝哀 

    9世帝克 

    10世帝器 

    11世祝融 

    12世术器 

    13世勾龙 

    14世垂 

    15世尧 

    16世共弓 

    17世伯夷 

    18世若木 

    19世费昌 

    20世房 

    21世仁 

    22世天英 

    23世珖 

    24世敏 

    25世豹 

    26世谦 

    27世澄 

    28世晔 

    29世宇 

    30世清 

    31世宝 

    32世宽 

    33世兴 

    34世明 

    35世车 

    36世能 

    37世宏 

    38世瑞 

    39世倚 

    40世拜 

    41世世长 

    42世恭 

    43世祥若 

    44世范 

    45世萚 

    46世安世 

    47忠贞 

    48绍良 

    49世庵 

    50世卿 

    51世 左为木,右为谬去了言字旁

    52世彦 

    53世筠生 

    54世齐太公姜尚 

    55世齐丁公 

    56世崔季子


    2楼2005-03-22 09:17
    回复
      《通典·卷一百八十二》、《太平御览卷三百二十八》、《韩诗外传·三》、《论衡·卜筮篇》等书都记载了周武王与姜尚出师遇不祥之兆的事,大同小异。由此可知,若无姜尚的坚决果断和姬发的明智自信,这此出征很可能半途而废。 
      姬发当然知道,此番出兵,绝不能打退堂鼓。一旦临阵退缩,事情将不可收拾。于是采纳姜尚的意见,麾军继续向孟津进发。 
      诸侯也果然很听招呼,皆率军来会。 
      姬发和他的叔叔周公旦有个同样的毛病,就是爱作重要讲话。见诸侯齐来会盟,赶忙作了一番讲话,意思是殷纣王听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我们要替天行道,共行天罚。 
      这时的姜太公已经九十七岁高龄了,仍精神矍烁,思维敏捷。他审时度势,采取了“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方针,不注重攻取一城一地,而是麾师向殷都急进,直捣敌之心脏。 
      没用几天,诸侯联军已至殷都朝歌的南郊牧野。牧野距朝歌仅三十里。 
      殷纣惊闻诸侯军队已至朝歌郊外,如梦方醒,急忙发兵七十万应战。 
      大战前夕,姬发学着上次孟津会盟时姜太公的样子,左杖黄钺,右持白旄,又作了一番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就是收录到《尚书》》里的《牧誓》。 
      姬发说:“各位友邦国君,各位大臣,各位司徒、司马、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髦、微、卢、彭、濮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拿好你们的盾,我要发表讲话了!” 
      他先从母鸡打鸣谈起:“古人曾说过,母鸡在早晨是不打鸣的,如果母鸡打鸣了,那么这个家庭就会败落。如今,纣王却听信女人之言,不祭祀自己的祖先,粗暴地对待自己的长辈和兄弟,对他们不加任用。而对四方犯有重罪的逃犯,却推崇他们、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让他们担任大夫、卿士等要职,使他们残暴地对待百姓,在国内违法乱纪。现在,我姬发要替老天爷来惩罚殷纣。你们今天作战,行进时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等队伍,以便走整齐。将士们努力吧!刺击时,不超过四次、五次、六次、七次,就应停下来等阵容排整齐。努力吧将士们!希望你们威武雄壮,象虎象貔,象熊象罴。在这商都之郊,不要拒绝前来投降的人,这些人还要为我所用。努力吧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奋勇作战,将会给你们带来杀身之祸。” 
      姬发讲完了话,纣王的军队也开到了牧野,两军对垒,一场恶战势在不免。 
      而战斗开始后,却出奇地顺利。姜太公不顾年事已高,亲麾“大卒”从正面冲击敌阵,商军顿时大乱。由于商纣早已失去人心,所以商军人数虽众,战斗力却不强,在周师的猛烈冲击下,许多商朝士兵临阵倒戈,刹那间,商军一败涂地。 
      牧野之战如此痛快淋漓,恐怕大出姬发之意外。两年前孟津会盟时,大家劝他乘势进军,他还犹豫不敢。其实,如果当时姬发下定决心的话,一鼓作气,直捣朝歌,也未尝不会成功。 
      当初诸侯军队在孟津耀武扬威,不知纣王知不知道。如果知道此事,纣王还有一隙之明的话,当会重振朝纲、训练军队、加强防范,那么,两年之后,姬发未必能如此容易地得手。 
      可笑的是,殷纣很可能对此事一无所知。恐怕是朝野上下人人皆知,唯独这个名副其实的“独夫”还被蒙在鼓里。 
      牧野之战的迅速胜利,固然是由于殷纣尽失人心,但姜太公所采用的正确的战略战术,也是胜利的关键之着。 
      战斗一开始,姜太公便指挥“大卒”冲击敌阵。何谓“大卒”?据《史记》正义的解释,“大卒”是指战车与虎贲、甲士,近五万人。也就是说,姜太公动用了周师最精锐的力量冲锋陷阵,从中央突破了敌军的阵营,令敌人大乱相失。 
      《尚书·武成》有这样一段话:“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双方战士血流成河,竞能将大木棒漂起来,虽是夸张的笔法,亦可见当时战车冲入敌阵之后战斗之激烈。 
      紧接着,诸侯的军队也一拥而上,顿时使殷军兵败如山倒。 
      以五万敌七十万,令人不得不佩服姜太公的英武果敢。据《六韬》所载,武王频频向太公请教以寡击众、以弱胜强之法,可知当时殷商的军队人数还是很庞大的,周师至少在军队的数量上处于劣势。由此说来,牧野之战是以寡击众、以弱胜强,当无异议。 
      


      8楼2005-03-22 09:17
      回复
        也幸亏店主的提醒,姜太公若晚到半日,事情便会不堪收拾。 
        姜太公刚到,东方的莱夷部落已聚众来争夺营丘。他们得知殷纣已亡,周朝初定,还没有能力来经营四方,便想趁火打劫、抢占营丘。不料姜太公先到一步,莱夷部落攻城不胜,只好撤走了。 
        姜太公不仅是伟大的军事家,而且也是个卓越的政治家。他身为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两代的首辅,使周室迅速强大起来,已显示出他的政治手段。如今,他以近百高龄成了一方诸侯,将再次向世人、向后世展现他的政治才干。 
        那时的姜太公已经认识到和平时期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司马迁说他治齐,“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因他初就封地,首先要笼络民心。所以,他入乡随俗,赢得了齐民的好感。同时对商朝遗留下来的一些繁文缛节予以删繁就简,没用多长时间便使齐国政事百废俱兴。他还是个发展经济的高手,鼓励民间进行工商贸易,于是齐国日益富强,赫然成为东方大国。 
        两年后,周武王病逝了,他的儿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 
        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乃摄政当国。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姬鲜和蔡叔姬度不服,认为同样是武王的弟弟,为什么姬旦能执掌国柄而他们不能?遂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会篡位。流言传到周公那里,周公也有些不安,忙致信姜太公解释此事,说:“我之所以代行摄政,是怕天下诸侯因为成王年幼而反叛周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我对不起先王。武王早逝,成王年幼,我不得不暂行摄政。” 
        姜太公此时已是三朝元老,也是周公的长辈,又是地方实力派。所以周公在流言面前,先要取得姜太公的谅解。 
        姜太公很理解周公,在关键时刻给了周公有力的支持。 
        而管叔、蔡叔却不肯善罢干休,竟与殷纣之子武庚发动了叛乱。从殷地肇事,在短短的时间内,叛军已占领了河南及东部至海的大片区域,一时甚嚣尘上。 
        危急时刻,周公毅然东征,并请姜太公协助出兵扑灭叛乱。周公授权姜太公:“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这时的姜太公已经一百多岁了。为了周王朝的江山社稷,为了社会的安定,他毅然派兵出征平叛。至于此次出征是不是姜太公亲征,史无具载。但此次出征,对齐国大有益处,从此,齐国有了征伐别的诸侯国的特权。 
        平叛战争整整进行了三年,才最终将叛乱镇压下去。 
        殷纣之子武庚被杀。管叔因是叛乱的主谋,周公大义灭亲,将其斩首。蔡叔大概属于从犯,被周公流放。 
        周公摄政七年,等成王长大,才归政于成王,北面就臣子之位。 
        姜太公在平定管蔡之乱中,又为周王朝立下了大功。齐国成了周朝在东方的屏障,是周王朝的立国柱石。 
        无疾而终享寿百龄 
        管蔡之乱平定后,姜太公便从历史上消失了。《史记·齐太公世家》只记录了一句话:“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 
        我们可以断定,就在管蔡之乱被平定后不久,姜太公便去世了。 
        史家没有对姜太公的死作详细的记载,这正说明姜太公死得很平静,是无疾而终。 
        姜太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即位,是为齐丁公。 
        其子的顺利即位、波澜不惊,也证明姜太公属正常死亡,可以说是寿终正寝。 
        对于一个已经一百多岁的老人来说,死亡是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他已经做完了他该做的事,做到了他想做的事。他的生命已经如同春花般绚烂过,已经如同秋实般成熟过。他的功业,他的学说,他的风范,他的遗泽,将在历史上永远不会磨灭。他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他所建立的齐国,在他的子孙后代们的治理下,依然是东方大国。春秋时,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齐国名列战国七雄。 
        从公元前1046年姜太公建国,至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姜太公的后人共享国达660年,遗泽可谓源远流长。 
        姜太公的墓却没有留下来。 
        不过,古籍中有记载的姜太公墓有好几处,可惜已经无可稽考了。 
        如:《后汉书·郡国志》在临淄条目下引《皇览》云:“吕尚冢在县南,去县十余里,在齐桓公冢南。” 
        


        11楼2005-03-22 09:17
        回复
          根据各方面研究,现代90%的崔姓人口都是崔伯基(崔业) 和崔仲牟的後裔. 住在河北,河南,江西,广东,安徽,湖南,浙江一带的崔姓後人差不多全都是崔仲牟的後裔,属赫赫有名的博陵房( 分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和博陵旧族)。以上所说的族谱,就是崔仲牟的九世孙崔篆的世系,如果得到了,我们在这儿寻根的崔氏族人就能寻根了!


          一世:崔季子 
          十三世:崔杼 
          三十世:崔意如 
          三十九世:崔篆 

          注:季子传到杼十三世,杼生明,明生良(良是十五世)、良十五世孙意如、意如传九世篆,属博陵房。


          14楼2005-03-22 09:18
          回复
            此世系还在研究当中,绝不能当作准确的世系,只能用作参考,不能印刷,翻印。此世系由传说时期至今,共五千多年,一百六十二世。本人乃162世的崔量。所有的资料以广东南海沙头崔氏族谱为准。希望大家能够帮助研究《唐侍郎崔质考》来确认此考的准确性。 

            1世炎帝石年 
            2世帝临魁 
            3世帝承 
            4世帝明 
            5世帝直 
            6世帝厘 
            7世帝哀 
            8世炎居 
            9世节并 
            10世戏器 
            11世祝融 
            12世术器 
            13世勾龙 
            14世垂 
            15世尧 
            16世共弓 
            17世伯夷 
            18世若木 
            19世费昌 
            20世房 
            21世仁 
            22世天英 
            23世珖 
            24世敏 
            25世豹 
            26世谦 
            27世澄 
            28世晔 
            29世宇 
            30世清 
            31世宝 
            32世宽 
            33世兴 
            34世明 
            35世车 
            36世能 
            37世宏 
            38世瑞 
            39世倚 
            40世拜 
            41世世长 
            42世恭 
            43世祥若 
            44世范 
            45世萚 
            46世安世 
            47世忠贞 
            48世绍良 
            49世庵 
            50世卿 
            51世樛 
            52世彦 
            53世筠生 
            54世尚 
            55世伋 
            56世季子 
            57世穆 伯 
            58世沃 
            59世野 
            60世失讳 
            61世失讳 
            62世失讳 
            63世失讳 
            64世失讳 
            65世失讳 
            67世失讳 
            68世夭 
            69世杼 
            70世子明 
            71世良 
            72世失讳 
            73世失讳 
            74世失讳 
            75世失讳 
            76世失讳 
            77世失讳 
            78世失讳 
            79世失讳 
            80世失讳 
            81世失讳 
            82世失讳 
            83世失讳 
            84世失讳 
            85世失讳 
            86世意如 
            87世仲牟 
            88世融 
            89世石 
            90世廓 
            91世寂 
            92世钦 
            93世朝 
            94世舒 
            95世篆 
            96世毅 
            97世骃 
            98世瑗 
            99世寔 
            100世皓 
            101世质 
            102世赞 
            103世洪 
            104世廓 
            105世遄 
            106世懿 
            107世连 
            108世绰 
            109世鉴 
            110世秉德 
            111世仲哲 
            112世仲琰 
            113世君昭 
            114世播 
            115世玄亮 
            116世无纵 
            117世浑之 
            118世儆 
            120世元受 
            121世铢 
            122世涿 
            123世梲 = 质? 
            124世爽 
            125世二十郎 
            126世延俊 
            127世宾 
            128世嗣宗 
            129世蹈规 
            130世钦若 
            131世元晦 
            132世克 
            133世隽 
            134世世明 
            135世焕之 
            136世叔同 
            137世震孙 
            138世光祖 
            139世福郎 
            140世子熙 
            141世税宥 
            142世玄广 
            143世俊兴 
            144世帝任 
            145世大峦 
            146世妙广 
            147世松菊 
            148世永宁 
            149世世昌 
            150世文杰 
            151世社魁 
            152世两学 
            153世二孙 
            154世圣麟 
            155世连进 
            156世生贵 
            157世长带 
            158世步余 
            159世其年 
            160世锐明 
            161世振海 
            162世量


            15楼2005-03-22 09:19
            回复
              辛苦


              17楼2005-11-27 14:31
              回复
                我找到祖宗了呜呜~~我太激动了!泪流ing……………


                18楼2005-12-17 17:07
                回复
                  • 221.232.144.*
                  原来老祖宗是姜老帅呀~~~

                  哈哈!~~~

                  怪不得 咱们都这么聪明的~~~~
                  哈哈`~~


                  20楼2006-02-17 18:40
                  回复
                    • 61.168.10.*
                    http://www.cuixing.com/get.asp?get=崔延山 
                    [url=http://www.cuixing.com/get.asp?get=崔延山]崔姓宗亲联谊网[/url]


                    21楼2006-03-12 13:26
                    回复
                      • 218.58.220.*
                      我安徽崔洪彦我想知道我们的家谱怎么排qq284034088


                      22楼2006-03-17 11:29
                      回复
                        • 222.64.134.*
                        崔姓宗亲联谊网 
                        http://www.cuixing.com/ 

                        崔氏族谱 
                        http://www.cszp.com/ 

                        “崔氏家族”QQ群号 
                        11646330


                        23楼2006-05-11 00:41
                        回复
                          • 222.64.123.*
                          崔氏QQ群号: 

                           24200558


                          24楼2006-06-19 09:15
                          回复
                            • 219.174.52.*
                            崔氏家园

                            中华崔氏

                            那里人非常多


                            26楼2008-07-19 19:07
                            回复
                              • 61.158.124.*
                              崔洪彦我们这里有20代的家谱,你可以和我联系,


                              28楼2009-01-23 1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