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楼吧 关注:12,542贴子:2,929,083

回复:【致新生】你应当引以为傲的国立川大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江安明远湖


21楼2011-08-24 14:29
回复
    五十年代是华西因素与川大因素大融会之时。而实际上此前两校关系就可谓十分密切,一国立,一私立,地理相近,在蓉之两大学,多有互动,而两校教授多有交叉,或同时任教两校,或先此而后彼者,数不胜数,其中多有名流大家。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教授林山腴。陈寅恪到成都,就曾专程拜访他。名满天下的陈寅恪对着林山公行磕头大礼,让当时的人都觉得有些尴尬。拜访之后,陈寅恪用一幅对联赠与林山公,联云:“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与之游。”
    


    22楼2011-08-24 14:30
    回复
      百度太不给力了,发个图片老不成功


      23楼2011-08-24 14:33
      回复

        长桥


        24楼2011-08-24 14:34
        回复
          抗战时代,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借华西协合大学校址联合办学,华西坝成全国四大文化名“坝”之一。华西大学文学院长罗忠恕约请李约瑟博士来成都讲学,并为李约瑟写《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收购中国古籍数千册。一九四二年与蒙文通、顾颉刚、钱穆等人在成都组织“东西文化学社”,约请张东荪、冯友兰、梁漱溟、邵子力诸人参加,并与国外学者泰戈尔、罗素、杜威、爱因斯坦等通信讨论东西文化。而应燕京大学等校之聘来蓉的陈寅恪、钱穆等名教授往往都同时或先后兼任华西大学和四川大学教职。随着华大文学院、理学院进入川大,可以说坝上风云已经融入川大了。而罗忠恕晚年任教于成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个人的经历与学校的经历吻合,也颇具有象征意味。
          


          25楼2011-08-24 14:36
          回复

            华西钟楼雪景。一所百年大学的历史与沧桑


            26楼2011-08-24 14:42
            回复
              


              27楼2011-08-24 14:48
              回复
                游泳去了。有时间继续


                28楼2011-08-24 14:51
                回复

                  四川大学校长 张澜
                  1926-1931年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


                  36楼2011-08-24 16:32
                  回复

                    周太玄
                    从川大学生做到川大校长。周太玄为著名的生物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政论家、社会活动家和诗人,曾任四川大学教授、生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校长。与之同在四川高等学堂分设中学堂读书的郭沫若写道:“王光祈、魏嗣銮、李劼人、周太玄诸人都是我当时的同学,在当时都要算是佼佼者。太玄最年青……他是翩翩出世的一位佳公子……他多才多艺。据我所知,他会做诗,会填词,会弹七弦琴,会画画,笔下也很能写一手的好字。”
                    周先生系法国蒙彼利埃大学教育硕士、蒙伯里大学理学硕士、巴黎大学生物学博士。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细胞学、腔肠动物,特别是水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其诗文甚多,《过印度洋》被赵元任谱成曲,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唱歌曲。胡适认为此诗是“一半词一半曲的过渡时代”的代表作,朱自清亦甚赞赏。此诗还入选了当时的中学课本。
                    


                    37楼2011-08-24 16:36
                    回复
                      【国立四川大学历史上有两位校长曾担任台湾的“教育部长”】
                      程天放,1938-1943年任国立川大校长。1950-1954任台湾首任“教育部长”。
                      黄季陆,1943-1949年任国立川大校长。1961年任台湾“教育部长”。
                      从中也略能窥见当年国立川大的实力


                      39楼2011-08-24 16:49
                      回复
                        被北大钱理群先生称为三堂“最迷人的课”之一的就是《民国那些人》中记载的川大教授蒙文通在望江楼的考试课:考场不在教室,而在望江楼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招待吃茶。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开始详加评论。钱理群认为:这样的课,绝就绝在它的不拘一格,它的随心所欲,显示的是教师的真性情,一种自由不拘的生命存在方式、生命形态。因此,它给予学生的,就不只是知识,更是生命的浸染、熏陶。在这样的课堂里,充满了活的生命气息,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生命相互交流,沟通,撞击,最后达到了彼此生命的融合与升华。


                        41楼2011-08-24 19:27
                        回复
                          唉,哥只是比较低调而已


                          49楼2011-08-24 22:22
                          回复

                            沫溪。纪念郭沫若的。


                            51楼2011-08-24 22:51
                            回复
                              以学科论,新学、旧学,热门、冷门学科相互错杂,在校内激荡,生物与医学、艺术与科学……风云际会,让人常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川大固然可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基础学科的优势入围“珠峰计划”,也可以图形图象技术等推出在川高校首个上市公司“川大智胜”。文、史、哲的传统自不待言,而文化产业、低碳经济等新兴学科也可做得让全国刮目。
                              


                              53楼2011-08-24 22: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