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吧 关注:29,916贴子:153,611

《论语》译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篇《学而》
【本篇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1楼2011-08-14 17:16回复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楼2011-08-14 17:17
    回复
      2025-07-02 11:19:12
      广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4楼2011-08-14 17:18
      回复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4)爱人: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可见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6楼2011-08-14 17:19
        回复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7楼2011-08-14 17:20
          回复
            【原文】
            1•7 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楼2011-08-14 17:20
            回复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注释】
              (1)君子:这个词一直贯穿于本段始终,因此这里应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重、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6)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7)过:过错、过失。
              (8)惮:音dàn,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9楼2011-08-14 17:21
              回复
                【原文】
                1•9 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注释】
                (1)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10楼2011-08-14 17:21
                回复
                  2025-07-02 11:13:12
                  广告
                  【原文】
                  1•10 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
                  (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11楼2011-08-14 17:22
                  回复
                    【原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可谓孝矣。”
                    【注释】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3)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4)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12楼2011-08-14 17:22
                    回复
                      【原文】
                      1•12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13楼2011-08-14 17:23
                      回复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耻辱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注解】
                        (1)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礼”。
                        (3)复:实践的意思。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5)因:依靠、凭藉。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6)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译文】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4楼2011-08-14 17:23
                        回复
                          【原文】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5楼2011-08-14 17:24
                          回复
                            【原文】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注释】
                            (1)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
                            (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16楼2011-08-14 17:24
                            回复
                              2025-07-02 11:07:12
                              广告
                              【原文】
                              1•16 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怕。
                              (2)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17楼2011-08-14 17: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