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一条 亲密关系恐惧症(这个看着特别像神经症自我孤立的浅版病例,就附在神经症自我孤立的后面吧 )
近年来有一个词很流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圈子”,生活在只有自己人的圈子里。而这种“圈子”概念的排他性非常强,有时候可以看出来,人们在树立圈子、标榜圈子文化时,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在围绕“自我意识”做文章。
而“自我意识“是导致“亲密关系恐惧症”的先决条件之一。“亲密关系恐惧症“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社交恐惧症”怕与人见面谈话、见人就紧张、面红耳赤、颤抖等症状,“亲密关系恐惧症者们“是没有的,相反有时候这些人会在人群中表现出更外向、更大大咧咧、更不拘小节等行为,这些行为表象实际上带有很强的潜意识里的“自我捍卫“,它通过主动选择来避免被动态势,其实这些人很可能是更不容易被接近、更不容易表露内心的人。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一种焦虑感,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又担心他人不回应自己的感情付出,导致情绪上的焦虑和矛盾,’陧慢就会倾向于回避社交、回避亲密关系,这种情况会让性格比较保守的人更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性格激进的人,通常都有表现出一些占有欲,当占有欲望无法满足时,通常会产生嫉妒心理,也会演变为强烈的排斥,于是表现出不屑于与人交往及建立较亲密的关系。
其实,无论性格如何,与人建立各种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都是为了摆脱孤独,早年的心理大师都一致认为孤独是我们最惧怕的心理感受。而今,当不安全感,厌恶感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大于孤独时,则容易表现为情愿选择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和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带来的麻烦——缺乏私密性、没有安全感、不公平对等、信仰差异等等。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其实不是我们不再惧怕孤独了,而是让我们惧怕的不仅仅是孤独。
在贴一个在天涯上看到的:
“看到一篇讲亲密关系恐惧症的文章。文中对于这个病态反应发生的原因,做了这样几种分析:第一是害怕受伤害;第二是认为自己不配;第三是害怕失去自我。好像还有个第四,不太记得了。
我细细地看了这篇文章,因为我本人,就是一个亲密关系恐惧症的患者。但我不认为这几条里的任何一条符合我的情况。
我不知道我的确切原因。我不怕受伤害,因为我没那么在乎;我也够自信,甚至有些自大,有人喜欢我我觉得是应该的;我不担心失去自我,我的自我意识太强了以至于我难以真正融入任何氛围。我想我只是不会。
谈到亲密关系,我总是会想起大学时候周末去舞会跳舞。对每个邀请我做舞伴的人,我都诚惶诚恐地努力配合他,可每一次都会踩他的脚——踩每个人的脚。所有的这些人都带着容忍的微笑跟我说“没事没事”,但这个结果更让我羞愧加恼怒,被邀请简直成了我的噩梦。只有蹦迪我喜欢——我只会自得其乐,不会琴瑟相谐。
从陌生人到朋友,对我一直就不是件难事。但从一般朋友到亲密朋友,只有几个人到达了这一地步,这几个人都是同事,与我在一起相处了十几年、厮混了十几年。而别的人,有许多我真的很想和他们更近一些,但当他们靠到足够近时,我就开始紧张,开始害怕,开始如当年被邀请做舞伴时一样诚惶诚恐,最后都会拔腿逃开。
配合别人是一件巨大的难事,可能打内心里我太想取悦别人了,而这个想法又对我构成了巨大压力,让我无法自处,所以干脆放弃。
当你不得不考虑该怎样让别人愉快的时候,你只得把自己的愉快放在一边,你要想“我这样做合适不合适”,要猜“他对这样是否感到满意”。猜也是我的难题,小时候跟人下棋就因此给过我很大的挫败感,因为我只会考虑自己的布局,完全不顾也猜不出对手下一步、再下一步会怎样。”
近年来有一个词很流行,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于“圈子”,生活在只有自己人的圈子里。而这种“圈子”概念的排他性非常强,有时候可以看出来,人们在树立圈子、标榜圈子文化时,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在围绕“自我意识”做文章。
而“自我意识“是导致“亲密关系恐惧症”的先决条件之一。“亲密关系恐惧症“并不是通常所说的“社交恐惧症”怕与人见面谈话、见人就紧张、面红耳赤、颤抖等症状,“亲密关系恐惧症者们“是没有的,相反有时候这些人会在人群中表现出更外向、更大大咧咧、更不拘小节等行为,这些行为表象实际上带有很强的潜意识里的“自我捍卫“,它通过主动选择来避免被动态势,其实这些人很可能是更不容易被接近、更不容易表露内心的人。
有些人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出一种焦虑感,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又担心他人不回应自己的感情付出,导致情绪上的焦虑和矛盾,’陧慢就会倾向于回避社交、回避亲密关系,这种情况会让性格比较保守的人更难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性格激进的人,通常都有表现出一些占有欲,当占有欲望无法满足时,通常会产生嫉妒心理,也会演变为强烈的排斥,于是表现出不屑于与人交往及建立较亲密的关系。
其实,无论性格如何,与人建立各种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都是为了摆脱孤独,早年的心理大师都一致认为孤独是我们最惧怕的心理感受。而今,当不安全感,厌恶感给人们带来的烦恼大于孤独时,则容易表现为情愿选择与人群保持一定距离和避免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带来的麻烦——缺乏私密性、没有安全感、不公平对等、信仰差异等等。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其实不是我们不再惧怕孤独了,而是让我们惧怕的不仅仅是孤独。
在贴一个在天涯上看到的:
“看到一篇讲亲密关系恐惧症的文章。文中对于这个病态反应发生的原因,做了这样几种分析:第一是害怕受伤害;第二是认为自己不配;第三是害怕失去自我。好像还有个第四,不太记得了。
我细细地看了这篇文章,因为我本人,就是一个亲密关系恐惧症的患者。但我不认为这几条里的任何一条符合我的情况。
我不知道我的确切原因。我不怕受伤害,因为我没那么在乎;我也够自信,甚至有些自大,有人喜欢我我觉得是应该的;我不担心失去自我,我的自我意识太强了以至于我难以真正融入任何氛围。我想我只是不会。
谈到亲密关系,我总是会想起大学时候周末去舞会跳舞。对每个邀请我做舞伴的人,我都诚惶诚恐地努力配合他,可每一次都会踩他的脚——踩每个人的脚。所有的这些人都带着容忍的微笑跟我说“没事没事”,但这个结果更让我羞愧加恼怒,被邀请简直成了我的噩梦。只有蹦迪我喜欢——我只会自得其乐,不会琴瑟相谐。
从陌生人到朋友,对我一直就不是件难事。但从一般朋友到亲密朋友,只有几个人到达了这一地步,这几个人都是同事,与我在一起相处了十几年、厮混了十几年。而别的人,有许多我真的很想和他们更近一些,但当他们靠到足够近时,我就开始紧张,开始害怕,开始如当年被邀请做舞伴时一样诚惶诚恐,最后都会拔腿逃开。
配合别人是一件巨大的难事,可能打内心里我太想取悦别人了,而这个想法又对我构成了巨大压力,让我无法自处,所以干脆放弃。
当你不得不考虑该怎样让别人愉快的时候,你只得把自己的愉快放在一边,你要想“我这样做合适不合适”,要猜“他对这样是否感到满意”。猜也是我的难题,小时候跟人下棋就因此给过我很大的挫败感,因为我只会考虑自己的布局,完全不顾也猜不出对手下一步、再下一步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