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宋朝对武举制度的贡献 第一,宋朝武举开始了殿试。宋朝的武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即解试、省试和殿试。 殿试的出现显示出宋朝统治者对武举的重视程度,其考试周期多为三年一次,亦有四年一次,而第一次武举殿试与第二次武举殿试仅差一年。 从时间上看,宋朝解试是六月底于行在兵部报名,八月考试。解试前要有一个资格试,由各路地方官直接考核。其不限人数,只要弓马合格,即可参加解试。解试由行在兵部主持,所取名额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是70人左右。 省试由兵部主持,是真正的“兵部试”。时间在解试后第二年的一月或二月。 每科的殿试时间存在着较大差别,大至在三月至八月之间进行。殿试虽由皇帝亲试,但基本上只是一个形式,目的是显示皇帝的恩典,只要不出大问题,所有参加者都能通过。武状元是根据考生的成绩与皇帝的好恶而产生出来的。 第二,宋朝武举考试的内容是文武并重。 宋朝武举一改唐代武举只重武艺的做法,变为既考武艺,又考策论。武艺以考弓马为主,弓马分为两场,先“步射”,后“马射”,由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具体承办。弓马合格,则参加文章考试,先考策问,后考《武经七书》。宋武举从整体上表现出一种文武并重的倾向,其目的是为了求得能征善战的儒将,其结果是宋朝的武进士与武状元的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他们中的不少人,有的在地方上做出了成绩,如朱熠、蔡必胜;有的还成为军事理论家,如华岳、江伯虎;有的在军事上成为独当一面的战将,如程鸣凤、许思纯、张建侯、厉仲方、周虎、薛奕。 第三,宋朝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为武举而设的学校——武学,编制了专用的教材《武经七书》,使武举人才的培养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据有关文献记载,唐朝曾于玄宗开元年间(713~724)建立过武学,但却没有制度化。这种肇始于唐代的武学,被宋代统治者所借鉴、发展与完善。 宋朝武学经历过两次兴废。第一次设立的时间是北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地点是河南开封武成王庙,主管官员叫阮逸,其官职为武学谕。但该校只存在了不足百天。原因是无人愿意入学。30年后,即熙宁五年(1072),宋神宗下诏复置武学,规模初定为100名学生,最高时曾达到200人,分为外舍100人、内舍70人、上舍30人,学习期限三年,食宿由国家供给。武学生源自平民、官僚子弟及有武官资格而未正式做官者,这三种资格的人均需两名中高级官员做保,并经考试合格方可入学。武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兵法——《武经七书》,历代用兵成败事例,历代忠义人士事迹。对排兵布阵有兴趣的学生,还可得到朝廷拨给的兵卒,以供训练时使用。北宋灭亡,武学被迫迁至临安(今杭州)。在那里,最盛时武学生达到了130人。武学生入仕出官,也要经过武举(或文举)考试。由武举入仕之初,一般要到边疆或其他地方担任小头目或任基层统兵官。 武学这所中国古代专为培养军事人才而设立的学校,将军事人才的培养纳入教育系统之中,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个贡献,也是对中国古代武举制度的完善。它有利于武举制度的贯彻实施,为武举考试输送了较高质量的生源,提高了武举子的文化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