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一段 近段时间在听评书《曾国藩》。
我对历史知之不多,就算知一点也可能是一知半解,对曾国藩这位晚清重臣也只是“知其名”而不“了其事”,偶然机会下到这部历史评书,在听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思考,现陆续把自己心之感悟,形成文字。
曾国藩的兄弟曾国华,被曾国藩任命为副统帅,协助统帅率军攻打皖中。行军作战开始之时,颇为顺利,接连攻克几个城镇,曾国华的自大就不可遏制的膨胀起来,好大喜功。
本在临出发之前,曾国藩宣布了严密的行军路线及策略,这是他在认真听取左宗棠及胡林翼的中肯意见之后做出的慎重决策,在分配各路军的任务及将领时,任命曾国华为一名副统帅,协助统帅进军皖中,并强调了此次行军作战的重要性,在当时,曾国华就自负自大,未将太平军放入眼内,自认为攻城陷地不过是手到擒来之事,为此还受到了曾国藩严厉的斥责。
然初战捷报之后,曾国华的好大喜功就愈演愈烈,先是向统帅建议改变行军路线及目标,自以为可以在曾国藩指令之外再立、多立战功,在他的游说鼓功之下,统帅动摇了,失去了主见,听从了曾国华错误的意见,带领军队偏离了既定的目标,向失败之路靠近。后到了一处,来一书生求见,书生将自己一路对太平军情况的真实见闻及准确的分析判断告之统帅及曾国华,并建议他们立即撤兵,并攻克另一处太平军防守薄弱之地,从而可以改变整个战局形势,此时,统帅也本准备听从建议,立即撤兵,然曾国华却对此不屑一顾,还将该书生暴打一餐撵出,统帅再一次失去主见,和曾国华一起带领军队继续前进,到一重要镇旬,攻城,然此处是太平军重点防范之要地,故久攻不破,此时,在初战胜利时财物收获颇丰的士兵们开始游玩嬉乐,而曾国华居然也不例外,作为一军的副统帅,在此境况之下居然也去游乐逍遥,至太平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围攻乡勇的数千人之时,尚不在军中,结果,全军覆没,无一幸免,而独曾国华因当时不在军中,后历经艰难逃脱,至月余后回到大营,秘密见到曾国藩,而此时,所有人俱以为他已阵亡,曾国藩还为此上书皇帝,皇帝下书表彰曾氏家庭的忠烈,曾国华的“死而复生”成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不可能接受的事实,故只能接受曾国藩的安排,隐秘上庐山,成为一名与青丝古佛为伴的道人。
听到此处,不禁唏嘘哗然,同时,也有一些领悟:
1、坚持主见。对于某件事特别是重要之事,我们会认真而详尽的思考、分析、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决策、判断等等,而一旦决定,就应该坚持。而在决定(策)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面对一些诱惑,会碰到一些人,这些东东也许会抛出一些东西让我们去改变当初的决定,当然,这些意欲让我们改变的因素可能看起来或听起来会是合情合理甚至非常合情合理的,此时,冷静与分析就非常重要,因为,世事无绝对,因势而变是应该的,重要是要看是否势已变,面对各种真与假、对与误的信息,就要去伪存真并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2、满招损,谦受益。此道理自古皆然,汉初的项羽自负自大,开始并未将刘邦、韩信放在眼里,至后来韩信带领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后,天下局势愈变,以至最后,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自刎于乌江,千古嗟叹。